玉蝴蝶(和刘清安)

几许暮春清思,未知芍药,先拟荼蘼。

老却东风,春去不与人期。

似情多、何曾荀倩,便梦断、不为崔徽。

且衔杯。

暖风袭袭,淡日晖晖。

怎知,怀芳心在,树花露泣,叶竹烟啼。

满目清红,新悉成阵恨成围。

画帘空、龙媒独倚,午阴静、燕子双飞。

任春归。

寻人柳下,梦句堂西。

0

诗文译文

几许暮春清思,

未知芍药,

先拟荼蘼。

老却东风,

春去不与人期。

似情多

何曾荀倩,

便梦断

不为崔徽。

且衔杯。

暖风袭袭,

淡日晖晖。

怎知,

怀芳心在,

树花露泣,

叶竹烟啼。

满目清红,

新悉成阵恨成围。

画帘空

龙媒独倚,

午阴静

燕子双飞。

任春归。

寻人柳下,

梦句堂西。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春天的暮春时节所感,在暮春的清幽中,作者外表平静,内心却有着对昔日花开景色的思念。他感叹东风已经老去,而春天离他远去,没有和他相约。他想起过去的情愫,曾经荀倩的美名以及崔徽所做的梦,都已经破碎。他抱着酒杯,感受着温暖的春风和淡淡的阳光。然而,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心中的芳香仍然在,树上的花朵如露珠般哭泣,竹叶如烟雾般啼哭。眼前满是清红的景象,眼中却是无尽的伤悲。画帘空空,只有龙媒独自依靠,午后的阴影静静地,燕子双飞。任春天离去,他寻找的人就在柳树下,梦里的句堂在西边。

这首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内心的情感矛盾,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的青春和美好时光的怀念。作者利用暮春的清幽和花草之景来映衬自己心中的淡然和悲伤,营造了一种悲意盎然的氛围。诗中运用了对比和象征手法,突出了内心的情感和思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将自己内心的情感与外在的世界相结合,使诗词更富有深刻的内涵。整首诗抒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无可奈何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展现了对时光流转和岁月消逝的沉思感慨。

诗文简析

《玉蝴蝶(和刘清安)》是宋代尹济翁创作的一首诗词。

诗文赏析

几许暮春清思,

未知芍药,

先拟荼蘼。

老却东风,

春去不与人期。

似情多、

何曾荀倩,

便梦断、

不为崔徽。

且衔杯。

暖风袭袭,

淡日晖晖。

怎知,

怀芳心在,

树花露泣,

叶竹烟啼。

满目清红,

新悉成阵恨成围。

画帘空、

龙媒独倚,

午阴静、

燕子双飞。

任春归。

寻人柳下,

梦句堂西。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春天的暮春时节所感,在暮春的清幽中,作者外表平静,内心却有着对昔日花开景色的思念。他感叹东风已经老去,而春天离他远去,没有和他相约。他想起过去的情愫,曾经荀倩的美名以及崔徽所做的梦,都已经破碎。他抱着酒杯,感受着温暖的春风和淡淡的阳光。然而,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心中的芳香仍然在,树上的花朵如露珠般哭泣,竹叶如烟雾般啼哭。眼前满是清红的景象,眼中却是无尽的伤悲。画帘空空,只有龙媒独自依靠,午后的阴影静静地,燕子双飞。任春天离去,他寻找的人就在柳树下,梦里的句堂在西边。

:这首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内心的情感矛盾,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的青春和美好时光的怀念。作者利用暮春的清幽和花草之景来映衬自己心中的淡然和悲伤,营造了一种悲意盎然的氛围。诗中运用了对比和象征手法,突出了内心的情感和思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将自己内心的情感与外在的世界相结合,使诗词更富有深刻的内涵。整首诗抒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无可奈何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展现了对时光流转和岁月消逝的沉思感慨。

其他诗经

和兵部何侍郎宜香闺五绝 其四

和兵部何侍郎宜香闺五绝 其四,宋代,慕容彦逢,

乡赋蒙收一日长,文闱恩地自宗房。抠衣获造芝兰室,犹认当年月桂香。

7

一素亭和见素韵二首 其一

作者:郑岳(明代)

一素亭和见素韵二首 其一,明代,郑岳,

千卷储书作墨庄,梦随春草到池塘。涓涓碧井分仙社,面面青峰隔女墙。

丹桂燕山多异种,金砂樵谷有遗方。接䍦倒著閒临水,照见䰐鬖发影长。

60

送杨维新归四明省亲

送杨维新归四明省亲,明代,李廷美,

我昔隐居白云边,耳闻学士杨大年。比来偶尔识丰采,岿然如睹蓬壶仙。

云霄籍籍纷簪组,学士才华独奇古。史笔浑雄司马迁,词源浩瀚唐韩愈。

十年坐对玉堂春,九重眷顾应殊伦。大羹未试调和手,陈情暂乞归宁亲。

都城八月秋风早,浮云捲尽天如扫。拜宠初辞五凤楼,香车便出长安道。

大通桥头流水香,槐阴细细槐花黄。临岐酌酒一为别,兴发不辞归路长。

画船锦䌫波千顷,客散风恬醉初醒。两岸斜阳万里情,半江斜日孤帆影。

行行遥指浙东城,天际逶迤不断青。苏台月色吟边见,鄞水潮声梦里听。

倚门慈母头如雪,宫锦新衣懒不着。元炜登堂夙愿偿,曾参调膳离忧歇。

故山依旧故人疏,吊古登高思有馀。重门日暖高轩屦,曲巷频回长者车。

一时游乐未知极,转头便见梅花白。海味虽甘久佳人,文星长照东归客。

吾皇图治初励精,瓦缶毁弃黄钟鸣。先生欲副苍生望,移孝为忠是别情。

94

次韵王都尉偶得耳疾

作者:苏轼(宋代)

次韵王都尉偶得耳疾,宋代,苏轼,

君知六凿皆为赘,我有一言能决疣。

病客巧闻床下蚁,痴人强觑棘端猴。

聪明不在根尘里,药饵空为婢仆忧。

但试周郎看聋否,曲音小误已回头。

15

昼坐

作者:陆游(宋代)

昼坐,宋代,陆游,

早春风雨暗江干,羔酒狐裘不敌寒。

输与蒲龛深袖手,一炉真火养金丹。

26

园中观草木有感

作者:陆游(宋代)

园中观草木有感,宋代,陆游,

木笔枝已空,玉簪殊未花,赬桐时更晚,春尽始萌芽。

老人多感慨,俯仰悲岁华,两曜如奔轮,疾去不可遮。

城头插双旗,叠鼓催清笳。

兀然一室间,不复过邻家。

午睡或至暮,乱发垂发发。

所嗟瘦僧死,莫致茶山茶。

95

别谢师宰

别谢师宰,宋代,王安石,

阊阖城西地如水,鸡鸣黄尘波浪起。

穷年一马望扶桑,东得省门身辄止。

簿书期会老纷纷,邂逅论心喜有君。

数日未多还舍我,相看愁思乱於云。

53

发银树林

发银树林,宋代,杨万里,

莫过溪桥银树林,溪深未抵路泥深。

清风一阵掠人面,晴色半开关客心。

远岭惹云秋里雪,淡天刷墨晓来阴。

几多好句争枝我,柳夺花偷底处寻。

64

晨炊光口砦

晨炊光口砦,宋代,杨万里,

泊船光口荐晨炊,野饭匆匆不整齐。

新摘柚花熏熟水,旋捞莴苣浥生虀。

尽教坡老食无肉,未害山公醉似泥。

过了真阳到清远,好山自足乐人饥。

73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 应玚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 应玚,南北朝,谢灵运,

汝颍之士,流离世故,颇有飘薄之叹。

嗷嗷云中鴈,举翮自委羽。

求凉弱水湄,违寒长沙渚。

顾我梁川时,缓步集颍许。

一旦逢世难,沦薄恒羁旅。

天下昔未定,托身早得所。

官度厕一卒,乌林预艰阻。

晚节值众贤,会同庇天宇。

列坐荫华榱,金樽盈清醑。

始奏延露曲,继以阑夕语。

调笑辄酬答,嘲谑无惭沮。

倾躯无遗虑,在心良已叙。

13

送别刘子中二首 其一

作者:王翰(唐代)

送别刘子中二首 其一,唐代,王翰,

幽兰抱贞姿,结根岩石中。猗猗汎丛碧,及此春露浓。

君子每见取,众草羞与同。当为王者香,扬芳待清风。

抚琴起长叹,曲尽情未终。

54

听李凭弹箜篌二首

听李凭弹箜篌二首,唐代,杨巨源,

听奏繁弦玉殿清,风传曲度禁林明。
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
花咽娇莺玉漱泉,名高半在御筵前。
汉王欲助人间乐,从遣新声坠九天。

14

悼诗

作者:李煜(唐代)

悼诗,唐代,李煜,

永念难消释,孤怀痛自嗟。雨深秋寂莫,愁引病增加。
咽绝风前思,昏濛眼上花。空王应念我,穷子正迷家。

55

舟泊安和阮宅次黄志高韵

作者:虞集(元代)

舟泊安和阮宅次黄志高韵,元代,虞集,

十月东归下石泷,群公促膝共轻艭。萧云故宅多乔木,阮籍清尊对暮江。

方驾肯来良马五,尺书先寄鲤鱼双。欲求深隐何山曲,雪竹霜筠共一窗。

13

寄题滑州梅龙图西溪园

作者:韩琦(宋代)

寄题滑州梅龙图西溪园,宋代,韩琦,

陪京高选得名卿,勤葺公园匪自宁。政举辅藩无一事,意尊王室有三亭。

看花篇什烦官课,对酒笙歌易讼铃。他日吏民铭惠爱,定随碑刻载图经。

40

喜雨

作者:徐玑(宋代)

喜雨,宋代,徐玑,

自入春来旱,祈求到夏中。

数朝人尽恐,今夜雨须通。

云气昏独散,雷声隐渐隆。

池鱼先得活,欢喜与予同。

63

聚景园口号二首 其二

作者:高翥(宋代)

聚景园口号二首 其二,宋代,高翥,

竹影参差临断岸,花阴历寂浸清流。游人难到阑干角,尽日垂杨盖御舟。

36

咏蜡梅

作者:赵蕃(宋代)

咏蜡梅,宋代,赵蕃,

蜡梅初看十日前,黄深紫鲜香欲然。

要充铜瓶顿棐几,欲折罢折还加怜。

蜡梅重看十日后,黄淡紫蔫香欲覆。

是当雪砌与霜檐,欲开未开咸未就。

山叟山居山径荒,只有竹树参天长。

浮花不省著老眼,此物未免搜枯肠。

云消霜熟冬行莫,凛日凝天应有数。

蜡梅引破春风路,红洁缃繁看树树。

94

赠周可竹

赠周可竹,宋代,朱晞颜,

凋丧兵戈后,清淳簿领前。老将琴作伴,閒与酒为年。

俗眼多嗔白,君心独守玄。惟应松下客,相见故依然。

38

和马先生晓起六叠前韵

和马先生晓起六叠前韵,宋代,赵公豫,

秋英渐落景幽凄,叹息征衫滞浙西。三竺风光公素览,两峰山色我新携。

禅房境冷逢仙侣,客子心閒爱鸟啼。揖别黯然情未已,曰归难对乐羊妻。

83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