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同官南楼韵尾联以慰李倅子发

作者:陈杰(宋代)

年时歌管萦云处,閒倚栏干水拍空。

万古胡床自明月,几行官柳又西风。

鬅鬙那复梳千下,磊磈聊须酒一中。

更忆翘材人独自,夜灯寒雁耳偏聪。

0

诗文译文

年时歌管萦云处,

閒倚栏干水拍空。

万古胡床自明月,

几行官柳又西风。

鬅鬙那复梳千下,

磊磈聊须酒一中。

更忆翘材人独自,

夜灯寒雁耳偏聪。

诗文简析

这首诗以同官南楼的韵尾联来慰问李倅子发。诗人在南楼中,回忆着年少时的欢乐时光,那时歌声在云中回荡。他倚在楼栏上,只看见水面上空空荡荡的拍打声。床上的明月在千年来一直照耀着,官柳在西风中依旧摇曳。诗人思念着过去翘首期盼的人,他的身影孤独地照在夜灯下,寒雁飞过,耳朵却更加聪明敏锐。

诗文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描绘出了一种深沉的思念之情。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来表现时光的流转和人事的更迭。通过年时歌管、明月胡床、官柳西风等描写,展现了岁月变迁中的恒久和延续,以及在其中经历了离别和思念的情感。诗人在追忆过去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之情,夜灯下的寒雁象征着诗人与故人的心灵相通和默契。

整首诗以其简练的语言,将诗人的情感与意象融为一体,展现出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故人的思念之情。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个人经历的描绘,使读者产生共鸣和共鸣的情感体验。这首诗词以其细腻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人们对于时光流转和离别的感慨,以及对亲人和爱人的思念之情,给人以深思和感伤的感觉。

其他诗经

偈颂一百二十三首

偈颂一百二十三首,宋代,释普度,

短棹轻帆,风恬浪静。

溢目湖光镜样平,渔歌未起同谁听。

万壑千岩,高低普应。

狼藉断霞残照中,船头拨转都收尽。

麽朅提国,亲行此令。

35

题舍弟浣句池

题舍弟浣句池,明代,李之世,

吾家仲子差不俗,斗如一室罗花木。当门嵂屼对南山,白日云阴溅飞瀑。

穿云入洞几逶迤,疏脉通泉贮作池。我有旧题浣句字,移来恰好稳置之。

此池不深亦不浅,其中可畜数鱼儿。漱流洗耳古人事,取名浣句夫何为。

浣之又浣无不可,其句伊何文与诗。一字经营堪呕血,片言悟心差解颐。

匡床木榻堆湘帙,倦即高眠醒即披。我来扼腕论今古,偲偲切切复怡怡。

此道由来有宗统,譬如大海汇流澌。狂澜一柱任颠倒,东西南北纷如驰。

何当一挽天河水,洗涤日月净昏霾。雕虫呫哔竖儒事,千秋之业宁在兹。

高歌一曲卧池上,梦入池塘春草时。

99

忝役湘州与宣城吏民别诗

忝役湘州与宣城吏民别诗,南北朝,谢朓,

羽龄倦簪履。

薄晚忝华奥。

闲沃尽地区。

山泉谐所好。

幸遇昌化穆。

惇俗罕惊暴。

四时从偃息。

三省无侵冒。

下车遽暄席。

纡服始黔灶。

荣辱未遑敷。

德礼何由导。

汩徂奉南岳。

兼秩典邦号。

疲马方云驱。

铅刀安可操。

遗惠良寂寞。

恩灵亦匪报。

桂水日悠悠。

结言幸相劳。

吐纳贻尔和。

穷通勖所蹈。

16

送式公归高丽

作者:黄溍(元代)

送式公归高丽,元代,黄溍,

一锡凌空海上飞,星河荡漾宿云披。颇惊辽鹤归来晚,正值骊龙睡觉时。

百尺珊瑚无地种,六花薝卜任风吹。高秋兰若烟波外,此乐应须久自知。

79

归宗山籁一百四首 其七十三

归宗山籁一百四首 其七十三,明代,释函是,

五更开户望,孤月照禅真。脚踏生台影,灯摇绕佛身。

风停花入定,雁过水无尘。不到空潭曲,难论旷世因。

19

【仙吕】点绛唇 辞朝宁可身

【仙吕】点绛唇 辞朝宁可身,元代,不忽木,

辞朝

宁可身卧糟丘,赛强如命悬君手。寻几个知心友,乐以忘忧,愿作林泉叟。

【混江龙】布袍宽袖,乐然何处谒王侯。但樽中有酒,身外无愁。数着残棋江月晓,一声长啸海门秋。山间深住,林下隐居,清泉濯足,强如闲事萦心。淡生涯一味谁参透,草衣木食,胜如肥马轻裘。

【油葫芦】虽住在洗耳溪边不饮牛,贫自守,乐闲身翻作抱官囚。布袍宽褪拿云手,玉箫占断谈天口。吹箫伤伍员,弃瓢学许由。野云不断深山岫,谁肯官路里半途休。

【天下乐】明放着伏事君王不到头,休、休,难措手,游鱼儿见食不见钩。都只为半纸功名一笔勾,急回头两鬓秋。

【那吒令】谁待似落花般莺朋燕友,谁待似转灯般龙争虎头,你看这迅指间乌飞兔走。假若名利成,至如田园就,都是些去马来牛。

【鹊踏枝】臣则待醉江楼,卧山丘,一任教谈笑虚名,小子封侯。臣向这仕路上为官倦首,枉尘埋了锦带吴钩。

【寄生草】但得黄鸡嫩,白酒熟,一任教疏篱墙缺茅庵漏。则要窗明炕暖蒲团厚,问甚身寒腹饱麻衣旧。饮仙家水酒两三瓯,强如看翰林风月三千首。

【村里迓鼓】臣离了九重宫阙,来到这八方宇宙。寻几个诗朋酒友,向尘世外消磨白昼。臣则待领着紫猿,携白鹿,跨苍虬。观着山色,听着水声,饮着玉瓯,倒大来省气力如诚惶顿首。

【元和令】臣向山林得自由,比朝市内不生受。玉堂金马间琼楼,控珠帘十二钩。臣向草庵门外瀛洲,看白云天尽头。

【上马娇】但得个月满舟,酒满瓯。则待雄饮醉时休,紫箫吹断三更后。畅好是休,孤鹤唳一声秋。

【游四门】世间闲事挂心头,唯酒可忘忧。非是微臣常恋酒,叹古今荣辱,看兴亡成败,则待一醉解千愁。

【后庭花】拣溪山好处游,向仙家酒旋篘。会三岛十洲客,强如宴公卿万户侯。不索你问缘由,把玄关泄漏。这箫声世间无,天上有,非微臣说强口。酒葫芦挂树头,打鱼船缆渡口。

【柳叶儿】则待看山明水秀,不恋您市曹中物穰人稠,想高官重职难消受。学耕耨,种田畴,倒大来无虑无忧。

【赚尾】既把世情疏,感谢君恩厚,臣怕饮的是黄封御酒。竹杖芒鞋任意留,拣溪山好处追游。就着这晓云收,冷落了深秋,饮遍金山月满舟。那其间潮来的正悠,船开在当溜,卧吹箫管到扬州。

92

偶感

偶感,清代,王余佑,

三径荒芜岂邃居,鸟巢鱼窟更安如。逢人只合长缄口,避客终当讳读书。

船入竹中聊断问,兰生道上亦妨锄。从今玩世休希阮,一唱猖狂计尚疏。

14

客中清明

作者:王翰(唐代)

客中清明,唐代,王翰,

梁园三月遇清明,旅况萧条百感生。故苑雨馀春草绿,高城日上晓烟轻。

花间歌管欢娱动,月下鞦韆笑语声。老去更无儿女念,秪馀拜扫最关情。

33

太尉侍中宋公挽辞三首 其一

作者:韩琦(宋代)

太尉侍中宋公挽辞三首 其一,宋代,韩琦,

科等魁髦彦,文章压缙绅。大权更将相,优宠极人臣。

还事至一品,享年踰七旬。请看今与昔,谁可望公邻。

64

吴侍郎挽词二首 其一

作者:刘敞(宋代)

吴侍郎挽词二首 其一,宋代,刘敞,

高第贤良策,朝廷擢季功。固疑多直谏,不得久居中。

长啸临边月,孤飞避远鸿。盘桓周召际,重见二南风。

45

四望楼二首 其二

作者:刘敞(宋代)

四望楼二首 其二,宋代,刘敞,

展步乘幽兴,登临当远游。凉轩不用扇,高树自知秋。

月出潮声涌,云生岳色浮。旅怀虽易失,无奈角声愁。

100

北轩手种竹两竿近辄有甘露降其上作五言示诸同舍

作者:刘敞(宋代)

北轩手种竹两竿近辄有甘露降其上作五言示诸同舍,宋代,刘敞,

秋来手种竹,憔悴不成林。复此雪霜晚,空惊孤直心。

如何沾瑞露,似欲慰穷阴。珠华粲将坠,玉色润还深。

含春乍荏苒,戴日尚萧森。玄泽非人力,樵苏无见侵。

92

送郭晦叔知海州

送郭晦叔知海州,宋代,郭祥正,

凛凛汾阳秀,螺川旧徙居。文名动场屋,孝节冠乡闾。

御史论才久,方州躐等除。朝廷终器使,宗庙得璠玙。

2

舒州 其一

作者:徐俯(宋代)

舒州 其一,宋代,徐俯,

昔为郡下客,曾借水边居。秋水月为昼,春风花作庐。

82

赠眼齿科林殿干

作者:陈郁(宋代)

赠眼齿科林殿干,宋代,陈郁,

眼必延厥光,齿必全厥刚。

裂眦不足贵,所贵者目辽。

穿龈不足畏,所畏者唇亡,

入恃明者必察,恃刚者必伤。

此林氏子以是语语我,我亦以是语信其医之良,

因墨之右方。

66

八月十七日扁舟渡钱塘江 其二

八月十七日扁舟渡钱塘江 其二,宋代,沈与求,

沙觜波生柁脚开,扁舟老去许归来。风帆一点日边下,雪浪千堆天际回。

城郭荒芜迷旧隐,江山寂寞写馀哀。此心元自无机事,寄语轻鸥莫见猜。

21

和十九兄梅韵二首 其一

作者:杜范(宋代)

和十九兄梅韵二首 其一,宋代,杜范,

空谷寒花好,荒村野路长。有怀寻往事,无语搅枯肠。

老气犹无恙,幽姿只自香。喜君歌白雪,茂对此新阳。

26

苦雨

作者:程俱(宋代)

苦雨,宋代,程俱,

积潦彻厚地,油云成漏天。乘舟迷晚市,悬釜郁晨烟。

卉服几三沐,蘧庐亦九迁。何由开白日,直恐垫黄泉。

天道终持满,皇心剧救然。多应洗兵马,且复奠山川。

浩浩收溟涨,穰穰浃帝廛。燮调知努力,延颈待丰年。

6

与梦山登文笔

作者:张岳(明代)

与梦山登文笔,明代,张岳,

兹山若培塿,名迹擅遐荒。中天挺孤秀,佳气接溟茫。

昔人亦奇尚,时节集朋觞。岂无贤达会,岁往事多忘。

我来属仲夏,南陆吐朱光。暑雨喜初霁,轻飔吹我裳。

良友期纫茝,金玉发佳章。为欢既不浅,履险固其常。

缅思岘首客,陵谷意何长。

33

广济寺

广济寺,明代,赵完璧,

迢递驱山径,倥偬入梵宫。长廊喧燕雀,古殿郁杉松。

采药神僧去,霏香禅榻空。清魂欲延伫,俗役未从容。

19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