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白袒免头上绕,两度三号哭年少。
长夜幽林叹一声,山鸟惊飞虎伥叫。
千里提携多苦辛,十年梦寐空啼笑。
病骨棱层影渐销,絺香何日生秋庙。
呜呼七歌兮歌正哀,操戈挥日登荒台。
白白袒免头上绕,
两度三号哭年少。
长夜幽林叹一声,
山鸟惊飞虎伥叫。
千里提携多苦辛,
十年梦寐空啼笑。
病骨棱层影渐销,
絺香何日生秋庙。
呜呼七歌兮歌正哀,
操戈挥日登荒台。
这首诗词通过表达诗人内心的悲愤和忧伤,抒发了对自己身世的思考和对时代动荡的反思。诗人以杜工部的《同谷七歌》为范本,以自己的身世和经历为素材,写出了一种深沉的哀痛之情。
首句“白白袒免头上绕”,意指诗人摒弃了繁琐的头饰,以示对时代的不满和对权贵阶级的反抗。接着诗人叙述了自己两次三番地哭泣年少时的遭遇,表达了对逝去的青春和美好时光的思念之情。
接下来的几句描述了诗人在幽暗的夜晚中发出叹息,山鸟受到惊吓而飞起,虎豹也发出可怕的嘶吼声,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哀痛与忧虑。
诗中提到了千里之行的艰辛,十年的辛苦和梦寐以求的努力最终化为了泡影,诗人感慨万分。
后几句表达了诗人身体的衰弱和渐渐消散的影子,寄托了对未来的期许和渴望。最后两句呼喊着“呜呼七歌兮歌正哀,操戈挥日登荒台”,表达了诗人对时代的不满和对现实的不甘,同时也抒发了对个人命运的挣扎与反抗。
整首诗以悲愤的口吻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美好时光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透过虞淳熙的笔触,展现了明代社会动荡不安的氛围以及个人命运的无奈与痛楚。
题无锡杨氏壶中九老图为荫北少枢作,清代,夏孙桐,
竹林花萼尽英耆,入洛行窝又一时。各有声名传日下,相看杖履趁春期。
老人南极占星聚,雅集西园入画宜。乡望家祯成国故,从来此会独标奇。
【南吕】一枝花 咏剑离匣牛,元代,施耐庵,
咏剑
离匣牛斗寒,到手风云助,插腰奸胆破,出袖鬼神伏。正直规模,香檀把虎口双吞玉,沙鱼鞘龙鳞密砌珠。挂三尺壁上飞泉,响半夜床头骤雨。
【梁州】金错落盘花扣挂,碧玲珑镂玉妆束,美名儿今古人争慕。弹鱼空馆,断蟒长途,逢贤把赠,遇寇即除。比镆铘端的全殊,纵干将未必能如。曾遭遇诤朝才烈士朱云,能回避叹苍穹雄天项羽,怕追陪报私仇侠客专诸。价孤,世无,数十年是俺家藏物。吓人魂,射人目,相伴着万卷图书酒一壶,遍历江湖。
【尾声】笑提常向尊前舞,醉解多从醒后赎,则为俺未遂封侯把他久担误。有一日修文用武,驱蛮静虏,好与清时定边土。
翁文尧员外捧金紫还乡之命雅发篇章将原交,唐代,黄滔,
抟将盛事更无余,还向桥边看旧书。
东越独推生竹箭,北溟喜足贮鲲鱼。
两回谁解归华表,午夜兼能荐子虚。
须把头冠弹尽日,怜君不与故人疏。
送张无梦归天台山,宋代,钱惟演,
金庭霞标云半中,岩扉涧户凌太空。
飘飘灵气际浮景,蝉蜕万物乘高风。
吾君当天坐环极,物色异人方侧席。
岂因垂钓识羔裘,不假张罗得凫舄。
恩深况遇千龄旦,威颜咫尺隆宸盼。
问政应同牧马言,临轩几动犹龙叹。
方瞳玉骨本无羁,驰烟驭气思东归。
江南芳草正无际,林下群莺犹乱飞。
浮丘挹袂去何处,五芝同晓仙露晞。
人间祕境不可识,千载宸章焕岩壁。
赠赵古滩,宋代,朱晞颜,
南山有孤凤,振翼鸣朝阳。奇毛烂五色,焕若春云翔。
朝茹玄圃芝,暮饮瑶池浆。丰仪太平世,金石何铿锵。
嗟哉林间雉,下溷蓬藋场。清泉一自照,顾影怜文章。
羽毛非不佳,所贵非祯祥。何能逐孔鸾,共际圣廷光。
龙冈歌,宋代,赵友直,
龙兮龙兮何时兴,云行雨施天下平。
湫兮湫兮龙之据,龙今去兮留空名。
苍松倒影肖鳞角,根盘石壁徒崚峥。
当时旱魃为暴虐,苗禾焦卷皆枯茎。
嗷嗷下民发虔祷,嗟尔无神扬威灵。
予今歌罢龙冈曲,翻令两腋清风生。
送马东玉朝散还朝,宋代,郭祥正,
秋空若明镜,云物莹可数。临高送远发,况复瞰牛渚。
崔嵬水帝宫,半出燃犀浦。桥基插波澜,王气逐龙虎。
归艎岂能留,两浆几欲舞。重光瞻舜日,群材入天罟。
聃聃马东玉,松柏耐寒暑。五载佐吾邦,大匠善规矩。
仁民而爱物,巨细各有补。宴閒集宾朋,风流照樽俎。
能诗又敏速,往往造险语。交章久荐达,名声动寰宇。
胸中蟠虹蜺,行矣须一吐。伊予百无堪,投老尚好古。
垂竿鱼未食,茹檗口忘苦。唯君最相知,称谓等鲍庾。
君归我何适,形影守溪浒。时寄一行书,焦枯望霖雨。
会稽颂 其二,宋代,诸葛兴,
肇三圣兮传一中,建人极兮参洪濛。元圭锡兮汝绩,昭华归兮汝躬。
大道公兮均嬗继,家天下兮繇姒氏。嵩石兮发祥,讴歌兮与子。
誓甘野兮服叛,养国老兮贵齿。席不重兮味不贰,琴瑟屏兮钟鼓置。
思皇训兮克俭,心敬承兮敢坠。祀四百兮绵景祚,兆大横兮垂异世。
越山兮蜿蜒,镜水兮漪涟。焕祠宫兮屹峙,肃庑祀兮愉然。
端冕兮龙章,执圭兮琳琅。想规重兮矩叠,恍韶奏兮铿锵。
癸巳岁除夜诵孟浩然归终南旧隐诗有感戏效沈休文八咏体作 其四 多病故人疏,宋代,程俱,
雁足慵难寄,鸡栖出厌频。路长时有梦,人远遽如新。
胶漆唯穷士,云泥隔要津。嚣嚣亦何病,懒放任天真。
落叶行,元代,吴师道,
山窗独眠抱秋冷,四壁无声中夜醒。天清急雨忽万点,月出枯蛇纷众影。
开门飒飒非故林,满空乱叶抟愁阴。石涧流红□泉咽,藓痕掩碧孤蚕吟。
高秋共谁听萧瑟,却忆江南远游客。楚天摇落白日高,万里扁舟荡秋色。
江南客来归,山中叶亦稀。相思绕遍寒树下,有恨愿随秋风吹。
山空夜寒风渐微,惨惨霜露沾人衣,哀鸿独叫残云飞。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