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前梅十围,负背花千树。
种花识花性,培养随好恶。
花无十日好。
不惮千日虑。
那知花已娇,疲惫风能蛊。
争如岁寒操,盘结不择土。
时当气栗烈,天地闭其户。
蓬蓬起南海,呼吸万窍怒。
向来桃李辈,缩气不敢吐。
惟有冰玉姿,秀发略不沮。
静观万物理,参差乃如许。
不见千金了,宴坐危堂庑。
一朝遇变故,仓猝失所措。
不见陋苍士,脱齿甘捽茹。
翛然天地间,了不识忧惧。
达人善观物,在我乃不喻。
须上最高楼,方能了真趣。
楼前梅十围,背背花千树。
种花认识花性,培养随好恶。
花没有十天好。
不怕千日讯。
那知花已娇,疲惫风能蛊惑。
争如岁寒操,绕结不选择土。
时当气栗烈,天地闭其门。
蓬蓬起南海,呼吸万窍发怒。
刚才桃李等,缩气不敢吐。
只有冰玉姿,秀发几乎没有影响。
静静观察万物理论,差别就如许。千金不见了,宴坐危险厅堂里。
一旦遇到变故,突然失去所措。
不见陋苍士,脱齿甘揪茹。
无拘无束地天地间,不知道害怕了。
显达的人善于观察事物,在我就不明白。
须上最高楼,方能了真趣。
(1142—1206)临江军清江人,字子寿,号止堂。尝从朱熹、张栻游。孝宗乾道五年进士。授宜春尉。累除秘书郎兼嘉王府直讲。宁宗时拜吏部侍郎兼侍读,议论忠直,操行坚正。指斥韩侂胄,庆元二年被追官、勒停。嘉泰三年起知赣州,以疾辞,除集英殿修撰、提举冲佑观。开熙二年,守宝谟阁待制致仕。卒谥忠肃。有《止堂集》。
雨霁,与近邻小游,清代,李宪噩,
屋角雌鸠鸣,山家知足雨。凉飔始振条,阴霭尚延圃。
适野聊薄游,遂及田间侣。沙水浑亦洁,忻然过前浦。
登高瞰原隰,新华满禾黍。明丽出远山,飒爽启晴宇。
岭霁云犹烧,林暝月已吐。乘兴共还归,分散松径语。
三姝媚,宋代,张炎,
堂。见古瓶中数枝,云自海云来,名芙蓉杏。因爱玩不去,岩起索赋此曲。
芙蓉城伴侣。乍卸却单衣,茜罗重护。傍水开时,细看来、浑似阮郎前度。记得小楼,听一夜、江南春雨。梦醒箫声,流水青苹,旧游何许。
谁翦层芳深贮。便洗尽长安,半面尘土。绝似桃根,带笑痕来伴,柳枝娇舞。莫是孤村,试与问、酒家何处。曾醉梢头双果,园林未暑。
虔州八境图八首(〔原无引,据它本补。〕),宋代,苏轼,
《南康八境图》者,太守孔君之所作也,君既作石城,即其城上楼观台榭之所见而作是图也。
东望七闽,南望五岭,览群山之参差,俯章贡之奔流,云烟出没,草木蕃丽,邑屋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观此图也,可以茫然而思,粲然而笑,嘅然而叹矣。
苏子曰:此南康之一境也,何従而八乎?所自观之者异也。
且子不见夫日乎,其旦如盘,其中如珠,其夕如破璧,此岂三日也哉。
苟知夫境之为八也,则凡寒暑、朝夕、雨旸、晦冥之异,坐作、行立、哀乐、喜怒之变,接于吾目而感于吾心者,有不可胜数者矣,岂特八乎。
如知夫八之出乎一也,则夫四海之外,诙诡谲怪,《禹贡》之所书,邹衍之所谈,相如之所赋,虽至千万未有不一者也。
后之君子,必将有感于斯焉。
乃作诗八章,题之图上。
坐看奔湍绕石楼,使君高会百无忧。
三犀窃鄙秦太守,八咏聊同沈隐侯。
涛头寂寞打城还,章贡台前暮霭寒。
倦客登临无限思,孤云落日是长安。
白鹊楼前翠作堆,萦云岭路若为开。
故人应在千山外,不寄梅花远信来。
朱楼深处日微明,皂盖归时酒半醒。
薄暮渔樵人去尽,碧溪青嶂绕螺亭。
使君那暇日参禅,一望丛林一怅然。
成佛莫教灵运后,着鞭従使祖生先。
却従尘外望尘中,无限楼台烟雨濛。
山水照人迷向背,只寻孤塔认西东。
烟云缥缈郁孤台,积翠浮空雨半开。
想见之罘观海市,绛宫明灭是蓬莱。
回峰乱嶂郁参差,云外高人世得知。
谁向空山弄明月,山中木客解吟诗。
送刁纺推官,宋代,欧阳修,
翘翘名家子,自少能慷慨。尝从幕府辟,跃马临穷塞。
是时西边兵,屡战辄奔溃。归来买良田,俛首学秉耒。
家为白酒醇,门掩青山对。优游可以老,世利何足爱。
奈何从所知,又欲向并代。主人忽南迁,此计亦中悔。
彼在吾往从,彼去吾亦退。与人交若此,可以言节槩。
季萧兄三贶诗且辱出示陵阳墨帖敢次韵一首为谢,宋代,赵蕃,
中朝当极治,人物近皋夔。南渡更衰乱,诸贤困逸遗。
舍人名最早,白首但论思。尚喜诗传派,于今学有涯。
居然老成独,异彼俗书姿。明眼逢吾子,掀髯话昔时。
端能继芜累,所见匪狐疑。愧我安能友,酬篇只韵随。
游石盆寺呈蒋殿院兼简余光禄,宋代,郭祥正,
石盆古寺苍崖颠,断碑皴剥无人传。其文仅识隐岩字,御史饱学能推研。
乃是郑董之别号,洛师易节来刺宣。风流直欲继谢守,行春车马时联翩。
红粉行行杏花笑,旌幡烁烁雌霓悬。松声飕飕杂箫鼓,薜围缭绕疑檀烟。
不知身世有轩冕,且将樽酒投林泉。暂时乐事亦难遇,高文大字精磨镌。
可嗟榛棘一藏晦,清风零落三百年。洎逢佳士始珍赏,洗涤尘垢邀神仙。
坐思往迹若梦寐,明河千丈倾辞源。啼鸟至今不避客,上下啾聒两耳边。
山僧搆亭又高绝,群峰叶叶如青莲。崔嵬宝塔挂落日,沆砀冰壶撑钓船。
余公胡为未尝到,美景若此宁弃捐。请携吟笔窥造物,更向云中调管弦。
挽蔡西山先生,宋代,黄瑞节,
直所遭之惨兮天意奚屈,忽讣音遽闻兮哀痛不淑。
痛哲人云亡兮邦国殄瘁,感死生永诀兮莫睹其悲。
伤吾道终穷兮何心于世,相长号以酬兮阴辅吾志。
惟下观而化兮风声远被,想神之有灵兮馨此铭诗。
送苗子君运使赴河东漕二首 其二,宋代,冯山,
一顾生平于我厚,十年门下见公亲。祗知谈笑无难事,谁识襟怀似古人。
遽别未遑论出处,相看何用惜沉沦。清朝勋业谁相问,已向籓篱托此身。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