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

作者:苏轼(宋代)

前赤壁赋,宋代,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冯通:凭)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共适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4

诗文译文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窈窕这一章。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我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凭空乘风,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飘飘然如遗弃尘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进入仙境。

这时候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有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执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代枭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我们)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没有穷尽。(我想)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我)知道这些不可能屡屡得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苏轼说:“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享用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时候。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于是同伴高兴的笑了,清洗杯盏重新斟酒。菜肴和果品都被吃完,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不知不觉天边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

诗文注释

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岁在壬戌。既望:既,过了;望,农历十五日。“既望”指农历十六日。徐:舒缓地。兴:起,作。属:通“嘱,致意,此处引申为“劝酒”的意思。少焉:一会儿。白露:白茫茫的水气。横江:笼罩江面。横,横贯。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凭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飘荡。纵:任凭。一苇:像一片苇叶那么小的船,比喻极小的船。《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如:往,去。凌:越过。万顷:形容江面极为宽阔。茫然,旷远的样子。冯虚御风:(像长出羽翼一样)驾风凌空飞行。冯:通\"凭\",乘。虚:太空。御:驾御(驭)。遗世独立:遗弃尘世,独自存在。

扣舷:敲打着船边,指打节拍,舷,船的两边。击空明兮溯流光:船桨拍打着月光浮动的清澈的水,溯流而上。溯:逆流而上。空明、流光:指月光浮动清澈的江水。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我的心思飘得很远很远。渺渺,悠远的样子。化用目眇眇兮愁予__《湘夫人》怀,心中的情思。美人:此为苏轼借鉴的屈原的文体。用美人代指君主。古诗文多以指自己所怀念向往的人。倚歌而和(hè)之:合着节拍应和。倚:随,循和:应和。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是哀怨,像是思慕,像是啜泣,像是倾诉。怨:哀怨。慕:眷恋。余音:尾声。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舞幽壑之潜蛟:幽壑:这里指深渊。此句意谓:使深谷的蛟龙感动得起舞。泣孤舟之嫠妇:使孤舟上的寡妇伤心哭泣。嫠:孤居的妇女,在这里指寡妇。

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正襟危坐:整理衣襟,严肃地端坐着危坐:端坐。何为其然也:曲调为什么会这么悲凉呢?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所引是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缪:通\"缭\"盘绕。郁乎苍苍:树木茂密,一片苍绿繁茂的样子。郁:茂盛的样子。舳舻:战船前后相接。这里指战船。酾酒:斟酒。横槊:横执长矛。侣鱼虾而友麋鹿: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友。侣:以...为伴侣,这里是名词的意动用法。麋:鹿的一种。扁舟:小舟。寄:寓托。蜉蝣:一种昆虫,夏秋之交生于水边,生命短暂,仅数小时。此句比喻人生之短暂。渺沧海之一粟:渺:小。沧海:大海。此句比喻人类在天地之间极为渺小。须臾:片刻,时间极短。长终:至于永远。骤:数次。托遗响于悲风:余音,指箫声。悲风:秋风。

逝者如斯: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往。斯:此,指水。盈虚者如彼:指月亮的圆缺。卒:最终。消长:增减。长:增长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语气副词。以:用。一瞬:一眨眼的工夫。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造物者:天地自然。无尽藏:佛家语。指无穷无尽的宝藏。共食:共享。苏轼手中《赤壁赋》作“共食”,明代以后多“共适”。

更酌:再次饮酒。肴核既尽:荤菜和果品。既:已经。狼籍:凌乱的样子。枕藉:相互枕着垫着。既白: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

创作背景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前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其他诗经

摸鱼儿 芍药,简荪友

摸鱼儿 芍药,简荪友,清代,顾贞观,

几多情、春归莫诉。下阶亲剪红药。短檠孤影愁相对,教伴绮窗斟酌。

花睡着。护一点、檀心不受东风谑。明朝梳掠。看镜里芳姿,阿谁较胜,传语问青雀。

琼肌削,似比柔枝更弱。半开仍锁银錀。绛绡曾挹经年泪,和露封来灼灼。

休忘却。休忘却、年时茅屋空山约。从教零落。待粉蕊全删,宝华同证,此意尽商略。

48

十二时行孝文

十二时行孝文,唐代,白居易,

黄昏戌,下帘拂床早交毕。

安置父母卧高堂,睡定然乃抽身出。

80

渔家傲 原作绽字,韵复,疑误

渔家傲 原作绽字,韵复,疑误,元代,丘处机,

夜来又见银河绽。碎翦鹅毛交加乱。染画素山如粉面。路难辨,迢迢万里如铺练。密洒高楼风似箭。江边听得渔翁唤。玉作棹竿银索缆。船行慢。水流冰结梨花绽。

54

使东川。汉江上笛

作者:元稹(唐代)

使东川。汉江上笛,唐代,元稹,

小年为写游梁赋,最说汉江闻笛愁。

今夜听时在何处,月明西县驿南楼。

91

晚泊白村登舟回望因成拙句寄淮阳龙图王给事

作者:宋庠(宋代)

晚泊白村登舟回望因成拙句寄淮阳龙图王给事,宋代,宋庠,

临艎西溯近神坰,六辅联疆见驿亭。千里暮霞烘日脚,一篙春水皱天形。

野桥烟火微分市,曲岸渔樵别有汀。忽忆主人恩意厚,倚樯回首涕空零。

75

律诗二首奉寄玉山徵君 其一

作者:郯韶(元代)

律诗二首奉寄玉山徵君 其一,元代,郯韶,

仙人爱向桃源住,曲曲云林胜辋川。秋水到门船似屋,青山当槛树如烟。

常时待月溪边立,最爱梳头竹里眠。我有好怀清梦远,题诗还到草堂前。

63

藕泉 其四

藕泉 其四,明代,陈子壮,

云瀑樵西唱采茶,道情三老便移家。香山近日饶铛鼎,扫拾莲峰瓣瓣花。

35

次韵程正辅游碧落洞

作者:苏轼(宋代)

次韵程正辅游碧落洞,宋代,苏轼,

空山不难到,绝境未易名。

何时谪仙人,来作钧天声。

胸中几云梦,余地方恢宏。

长庚与北斗,错落缀冠缨。

黄公献紫芝,赤松馈青精。

溪山久寂寞,请续离骚经。

抱枝寒蜩咽,绕耳飞蚊清。

谪仙抚掌笑,笑此羽皇铭。

我顷尝独游,自适孤云情。

君今又继往,雾雨愁青冥。

感君兄弟意,寻羊问初平。

玉床分箭镞,不忍独长生。

诗成辄寄我,妙绝陶谢并。

孤鸿方避弋,老骥犹在坰。

鸟兽如可群,永寄槁木形。

何山不堪隐,饮水自修龄。

48

题管夫人长明庵图

作者:妙湛(元代)

题管夫人长明庵图,元代,妙湛,

双树阴阴落翠岩,一灯千古破幽关。也知诸法皆如幻,甘老烟霞水石间。

24

寿阳罢郡日…瑞物。发寿阳分司敕到又遇新正感怀书事

作者:李绅(唐代)

寿阳罢郡日…瑞物。发寿阳分司敕到又遇新正感怀书事,唐代,李绅,

休为建隼临淝守,转作垂丝入洛人。罢阅旧林三载籍,

又开新历四年春。云遮北雁愁行客,柳起东风慰病身。

渐喜雪霜消解尽,得随风水到天津。

11

送兄茂瞻机宜之官广东

作者:范浚(宋代)

送兄茂瞻机宜之官广东,宋代,范浚,

黄芦鬣鬣秋风肥,鬼雨洒草南山悲。

长涂客子动愁肺,往往扪辙多思归。我兄岂不感时节,东床卷席将何之。

自言南州有元帅,标鉴本是阳秋皮。荐绅奔走欲定价,一见许我奇男儿。

提撕表奏置戎幕,使我坐握官机宜。

高生所愧国士知,不辞触热向武威。我今去路虽千里,敢以驱驰负知己。

南州最盛肩京都,昔人欲语停杯馀。地灵孕秀多异产,鼊皮蚺蟾如虫蛆。

旧闻民俗蛮顽甚,蜂屯蚁杂难爬梳。圣朝神化与换骨,讵事草薙髡根株。

我兄智囊载大腹,抚俗自应才有馀。腰间长剑生铜吼,可脍蛮王快屠狗。

后当归路持旌麾,六印黄金大如斗。

54

咏桂树诗

咏桂树诗,南北朝,范云,

南中有八树,繁华无四时。

不识风霜苦,安知零落期。

2

满江红 月夜抒怀

满江红 月夜抒怀,近现代,陈仁德,

隐隐松林,雁飞去,无边秋色。蝉声里,沉吟溪畔,徘徊悄立。

漫漫长宵灯黯淡,遥遥广宇星明灭。正三更,窗外露微凉,寒蟾碧。

人间事,风飘叶。少年志,当如铁。问茫茫尘世,谁为豪杰?

海内沉沦非独我,天涯羁旅原多客。渐长空万里簇朝霞,东方白。

74

白马渡

白马渡,清代,黄文琛,

哀猿暝啼江上山,山雨滴绿绿满船。六月单衫坐篷底,细数雪鹭冲凉烟。

溪回柁转更清绝,谁构亭子山之颠。衰俗踵事好奇诡,曾见几人升青天。

桃花不开石门闭,杉筠长大藤钩连。琐窗朱阁梦何所,书生浪赋秋月圆。

吁嗟在昔减州税,追留白马真能贤。岁久无复记遗爱,荒唐此地夸神仙。

好风吹送不得住,我亦有累难息肩。芒鞋布袜定何日,到处自办游山钱。

68

寄杨铁崖

寄杨铁崖,元代,叶广居,

闻道西湖载酒还,飞琼弱翠拥归鞍。可无私梦登金马,剩有春声到玉銮。

异国顿消乡井念,小堂新作画图看。野人未纳彭宣履,独向清溪把钓竿。

58

静照堂

作者:王存(宋代)

静照堂,宋代,王存,

曾过槜李古禅关,十五年来梦想閒。闻说新堂增胜概,又怜游客变衰颜。

香檀印篆销晨暮,题墨笼纱记往还。能了一心随处静,何须辛苦远人寰。

50

河间献王墓

作者:李惺(清代)

河间献王墓,清代,李惺,

风流儒雅最英英,藩邸人如棘下生。吾道中兴由汉室,斯文一劫是秦坑。

诸陵而外存孤冢,小县于今尚旧名。芳躅遥遥谁继者,好从前路问东平。

99

李德秀致政即席赋五言十韵用韵答之

李德秀致政即席赋五言十韵用韵答之,宋代,魏了翁,

冬十有二月,期三百六旬。高怀局宇宙,良会惜参辰。

乘兴访安道,扣窗呼孔宾。袭人薰蕙若,夺目烂犀珍。

风景乾吟笔,林花眩醉裀。溪山逢旧识,水竹乐閒人。

岁籥逡巡换,春炜次第新。抚时嗟易失,涉道渺无因。

循物探天运,冥心观我身。相期共无斁,不与迹同陈。

21

征人怨 其二

征人怨 其二,宋代,方一夔,

前年赴急合梁山,一岁征行一岁还。待到故乡能几月,明朝又出雁门关。

55

曲细道中

作者:冯山(宋代)

曲细道中,宋代,冯山,

一溪流石色,万木耸山阴。地僻有佳景,眼明劳寸心。

坠猿犹挂壁,惊鸟忽移林。莫问去程远,行人方苦吟。

6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