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之水歌

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

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

十五嫁于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

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

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珊瑚挂镜烂生光,平头奴子擎履箱。

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嫁与东家王。

51

诗文译文

黄河的水啊向东流,洛阳有个美丽的女孩叫莫愁。

当初莫愁十三岁,就能织出精美的丝绸。十四岁不辞劳苦去采桑,提笼攀枝到那田间地头。

十五岁的莫愁嫁到了卢家,十六岁就生了儿子叫阿侯。

卢家的房屋富丽堂皇,闺房兰馨雅洁桂木为梁,四处散发郁金苏合香的芬芳。

莫愁头上光彩熠熠,金钗排成十二行。脚下轻踏丝绣鞋,五彩斑斓描出花纹状。

珊瑚枝镶嵌的支架上,化妆镜璀璨生光。带着平头巾的奴仆,为她提着履箱往来奔忙。

人生富贵荣华哪值得留恋?直叫人悔恨:没有早嫁给东邻王郎。

诗文注释

河:指黄河。洛阳距黄河很近,故以此起兴,引出下句。

绮:有花纹的丝织品。南陌头:南边小路旁。

卢郎妇:一作“卢家妇”。字阿侯:原作“似阿侯”,据《玉台新咏》、《艺文类聚》改。

兰室:古代女子居室的美称。犹“兰闺”、“香闺”。桂作梁:形容居室华贵芳香。桂:桂树,极芳香。梁:屋梁。郁金、苏合:两种名贵的香料。郁金:出古大秦国(古罗马帝国);苏合:出古大食国(古波斯帝国)。

丝履:绣花丝鞋,是古时富有的标志。五文章:五色花纹。一说,五,古作“夏”,有纵横交互之章。亦通“午”,一纵一横交错。

挂镜:古代镜子常挂于壁上,故称“挂镜”。平头奴子:不戴冠巾的奴仆。擎:一作“提”。履箱:不详何物,一说为藏履之箱,亦可指鞋子和箱子。

望:怨,怨恨。东家王:指东邻姓王的意中人。按:唐上官仪、元稹、李商隐、韩俚诸人诗文都指实“东家王”为王昌。

创作背景

《河中之水歌》中梁武帝萧衍综合了《孔雀东南飞》以及《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等乐府诗极力铺叙豪贵之状的手法,围绕“莫愁”二字,着力渲染了一位“人生富贵何所望”的洛阳佳丽。

萧衍

梁高祖武皇帝萧衍(464年-549年),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郡武进县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访仙镇)人。南北朝时期梁朝政权的建立者。萧衍是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为汉朝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的族弟,封临湘县侯,官至丹阳尹知事,母张尚柔。他原来是南齐的官员,南齐中兴二年(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萧衍,南梁建立。萧衍在位时间达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在位颇有政绩,在位晚年爆发“侯景之乱”,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死于台城,享年八十六岁,葬于修陵,谥为武帝,庙号高祖。

其他诗经

谢岩起惠支颐二首 其二

作者:韦骧(宋代)

谢岩起惠支颐二首 其二,宋代,韦骧,

引髭聊试颇安然,正好凭依学坐禅。儿女环观齐指笑,朱颜犹未怯双莲。

9

适吴诗

作者:梁鸿(两汉)

适吴诗,两汉,梁鸿,

逝旧邦兮遐征,将遥集兮东南。心惙怛兮伤悴,忘菲菲兮升降。

欲乘策兮纵迈,疾吾俗兮作谗。竞举枉兮措直,咸先佞兮唌唌。

固靡惭兮独建,冀异州兮尚贤。聊逍遥兮遨嬉,缵仲尼兮周流。

傥云睹兮我悦,遂舍车兮即浮。过季札兮延陵,求鲁连兮海隅。

虽不察兮光貌,幸神灵兮与休。惟季春兮华阜,麦含英兮方秀。

哀茂时兮逾迈,悯芳香兮日臭。悼吾心兮不获,长委结兮焉究。

口嚣嚣兮余讪,嗟恇恇兮谁留。

97

龙兴寺小饮呈表臣元珍

龙兴寺小饮呈表臣元珍,宋代,欧阳修,

平日相从乐会文,博枭壶马占朋分。罚筹多似昆阳矢,酒令严于细柳军。

蔽日雪云犹叆叇,欲晴花气渐氛氲。一樽万事皆毫末,蜾蠃螟蛉岂足云。

63

题蕉庐兄笔架山,山以善本书换购

题蕉庐兄笔架山,山以善本书换购,近现代,刘雄,

读书万卷劳目力,不如掷去收奇石。无补于天堕尘世,却被幽人置几席。

同声相应气相求,异类何妨为莫逆。相看不厌共朝昏,摩挲剧于好女色。

未须辛苦事远游,千里之势付咫尺。凝眸似觉云烟生,拂拭清寒还动魄。

童山濯濯须点缀,剩有两三写真笔。画山石山相媚妩,他日图成挂素壁。

2

成父以子进酿法为酒酒成许分贶趣之以诗并呈子进昆仲

作者:赵蕃(宋代)

成父以子进酿法为酒酒成许分贶趣之以诗并呈子进昆仲,宋代,赵蕃,

苏仙尽饮不满勺,平生愿求酒方略。空山松桂不使间,必使捐糜效斟酌。

自言坐客有酣适,己虽独醒同醉乐。是心可以付调元,叹息乡来湖海著。

迩来继有孙夫子,文高饮少俱苏若。如何喜酿又相似,叔敖典型乱今昨。

谈间快说酒中病,鏖战如遇将军霍。至其妙处殆神授,后稷播种神农药。

冬篘近撇不老泉,石室兰溪望风却。我时篮舆适过之,静扫玉亭供偃薄。

呼童洗觞置我前,谓我多寡随人各。讵须珠玉始脩容,濡唇顿尔忘谐谑。

我云此乃酒御史,径取橄榄充咀嚼。庶几正味两相类,祛我沉痾屏无作。

我家是邦陋随俗,白酒酿来才宿诺。彼人固肯号茅柴,此意岂复知京洛。

阿连闻道愈于我,换米急抛居士屩。不劳火齐挠妻孥,要与论功上麟阁。

祇今旬月计已熟,沾溉况自有夙约。醉乡道路久生梗,愁城疆界思开拓。

便须健步速持似,预恐肴核穷搜索。梅公不与俗子对,我亦竹门无锁钥。

但判醉倒更微吟,万事休休还莫莫。

83

冬至

作者:刘敞(宋代)

冬至,宋代,刘敞,

殊方喜及固阴消,积雪层冰意亦聊。就日稍欣南极永,观云尚恨帝乡遥。

闭关自信天心复,吹律应知玉琯调。留滞能无越乡恋,甘泉受计万神朝。

54

去年三月禊饮池上岁月易得忽复暮春因再宴僚属作

作者:宋庠(宋代)

去年三月禊饮池上岁月易得忽复暮春因再宴僚属作,宋代,宋庠,

前兹属元巳,置酒苍烟台。芳序忽复周,春风正徘徊。

欢言速僚友,亟使具觥杯。长渠溢芳溜,列坐浮香来。

灵嚣合众乐,隐若南山雷。舞袂纷杂袭,宾冠俨崔嵬。

美人前为寿,颜色如琼瑰。况我千万日,行乐无疑猜。

新歌袅天衢,兴视行云回。我时语四座,兹赏诚难哉。

妙颜无再朱,白发惟相催。蹠蹻盈圣智,孔颜罹忧摧。

区区百世后,美恶同尘灰。吾欲挈瑶斗,踞海为金罍。

挹兹忘忧物,与尔同嘲谐。天地为一朝,长短何足哀。

鲁阳久不作,白日任西颓。

43

夜寒有作

作者:施枢(宋代)

夜寒有作,宋代,施枢,

可怪轻寒薄短衾,起来搔首傍灯吟。

百年易老风前鬓,万事难侵水样心。

雁叫云天秋渺渺,虫鸣露砌夜沉沉。

朱丝自写无人识,一曲寥寥太古音。

10

寄刘继邺秀才

寄刘继邺秀才,宋代,郭祥正,

忆昔重游乐,寻春之宛陵。天机织出万山锦,虹桥倒影银河明。

游丝萦空白日暖,好鸟乱响清风生。叠嶂楼中索美酒,坐上客子皆豪英。

诸姬合杂奏弦管,一人妙唱为井琼。玉板斜开厚冰裂,鸳鸯索拍秋波横。

酒盏贪欢不知数,梦入瑶池逃宿酲。谁知一别万事错,荷衣倒着来江城。

青云散尽落青野,长丝掣断无长鲸。乡山好在却归去,当共故人吟此情。

98

韩干照夜白

作者:武衍(宋代)

韩干照夜白,宋代,武衍,

八尺{左马右昂}龙雪到蹄,阿瞒骑罢阿环骑。

绝怜千古房星魄,不风明时见乱时。

12

故枢密使陆公挽词三首 其三

故枢密使陆公挽词三首 其三,宋代,俞德邻,

群雄纷爱死,一士独捐生。历数绝谁续,纲常晦复明。

人皆念王蠋,天岂祸程婴。泪眼休枯尽,他年看史评。

30

和毅夫倒用无字韵春诗四首 其三

作者:陆佃(宋代)

和毅夫倒用无字韵春诗四首 其三,宋代,陆佃,

附庸新又进于馀,欲共南邻斗有无。横列溪山埋积雪,卧开桃李映新凫。

拟舂玉臼丹千杵,更种金锤麦一株。从此有人殽亦有,不烦公帑与官奴。

47

夜渡鄞江

夜渡鄞江,宋代,高鹏飞,

睡起开篷月在沙,晚江山影动龙蛇。诗成索笔无人应,酒尽空囊何处赊。

船去船来数声橹,江南江北几人家。星娥定怪归来晚,从此西风欲泛槎。

31

赠张景方

作者:韩驹(宋代)

赠张景方,宋代,韩驹,

斯文万古照乾坤,削简沉碑仅免燔。在处自应神物护,从来难为俗人言。

仙官下取馀无几,夹壁深藏尚半存。异日亡书购三箧,吾知汉相有贤孙。

61

和鲍辇七夕四绝 其四

和鲍辇七夕四绝 其四,宋代,李昭玘,

一水盈盈会合难,古今云路暂来还。几多灵鹊成桥去,独有栖乌月底閒。

8

西园堂榭落成种植毕工偶成口号十首呈参政张公 其九

西园堂榭落成种植毕工偶成口号十首呈参政张公 其九,宋代,周麟之,

幽丛灌木便成林,准拟炎天百步阴。应许春禽乐馀荫,鹪鹩稳寄一枝深。

18

晚霁湖边独步

晚霁湖边独步,宋代,敖陶孙,

短短桃身尽著花,微风细雨响芦芽。

一晴眼底皆新的,蛱蝶成群聚浅沙。

92

古意二首 其一

古意二首 其一,元代,元好问,

七岁入小学,十五学时文。二十学业成,随计入咸秦。

秦中多贵游,几与书生亲。年年抱关吏,空笑西来频。

在昔学语初,父兄已卜邻。跛鳖不量力,强欲缘青云。

四十有牧豕,五十有负薪。寂寥抱玉献,贱薄倡优陈。

青衫亦区区,何时画麒麟。遇合仅一二,饥寒几何人。

谁留章甫冠,万古徒悲辛。

61

送陈孟宾归九江省亲

送陈孟宾归九江省亲,元代,柯九思,

籍甚声华翰墨场,白云飞处思凄凉。滥分七略陪天禄,因识诸儒载奉常。

游客久瞻金阙近,归舟贪看锦屏张。太平天子行封禅,莫滞周南岁月长。

47

答元美问余近事 其一

答元美问余近事 其一,明代,李攀龙,

山中还往酒家知,才到蓬蒿客便疑。纵有少年能问字,也应难见子云奇。

70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