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谷(唐代)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63

诗文译文

公子贵族莫把菊苗看成普通野生草,重阳佳节,插菊在鬓发,朵朵争俏。

露水阳光让菊花更丰润,香满池岸绿满池岸,因此它从来不用羡慕寄生的瓦松是不是很高。

诗文注释

王孙:公子哥。比:看作。蓬蒿:野生草。九日:重阳节。

秋香:菊花。由来:因此从来。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诗文简析

题为菊,但通篇不用一个菊字,但句句写菊。

“王孙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种野生草,个头较高,从外形看,与菊苗太大的差别,养尊处优的公子王孙们,是很容易把菊苗当作蓬蒿的。作者直抒胸臆,直截了当地训斥王孙公子“菊草不分”。其实这是鄙视他们不识人才。下一句就更能看出作者的用意了。

“九日枝枝近鬓毛”,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重阳节,这一天,我们的先人登高、赏菊、饮酒,佩茱萸囊,把菊花插戴于鬓上。这第二句是说,菊苗到了重阳节,就会开出美丽的花朵,这与蓬蒿有了本质的区别。你看,一枝又一枝的菊花插在大家的鬓发间。请问:有乱插蓬蒿的吗?哈哈没有。这第二句,作者作为菊花是多么自豪啊,人们终于认识到它的价值。

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

“露湿秋香满池岸”,寥寥七字,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在这里,“湿”字很有讲究,让人想见那片片花瓣缀满露珠,分外滋润,分外明丽。“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交织融合所产生的魅力。

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由来不羡瓦松高”。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初唐崇文馆学士崔融曾作《瓦松赋》,其自序云:“崇文馆瓦松者,产于屋溜之上……俗以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瓦松虽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桐君(医师)莫赏,梓匠(木工)难甄”。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这结尾一句使诗的主题在此得到了抉示,得到了升华。

咏物诗不能没有物,但亦不能为写物而写物。纯粹写物,即使逼真,也不过是“袭貌遗神”,毫无生气。此诗句句切合一菊字,又句句都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菊,简直就是诗人自己的象征。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咏菊,通篇不着一菊字,但句句均未离开菊,从菊的貌不惊人,写到人们爱菊,进而写菊花的高尚品格,点出他咏菊的主旨。很明显,这首咏菊诗是诗人托物言志的,用的是一种象征手法。

“王孙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种野生杂草。菊,仅从其枝叶看,与蓬蒿有某些类似之处,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孙,是很容易把菊当作蓬蒿的。诗人劈头一句,就告诫他们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这一句起得突兀,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有高屋建瓴之势,并透露出对王孙公子的鄙夷之情。作为首句,有提挈全篇的作用。“九日枝枝近鬓毛”,紧承首句点题。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人所共知的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菊花酒,佩茱萸囊,还采撷菊花插戴于鬓上。诗人提起这古老的传统风习,就是暗点一个“菊”字,同时照应首句,说明人们与王孙公子不一样,对于菊是非常喜爱尊重的。这两句,从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

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露湿秋香满池岸”,寥寥七字,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在这里,“湿”字很有讲究,让人想见那片片花瓣缀满露珠,分外滋润,分外明丽。“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交织融合所产生的魅力。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由来不羡瓦松高”。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初唐崇文馆学士崔融曾作《瓦松赋》,其自序云:“崇文馆瓦松者,产于屋霤之上……俗以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瓦松虽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桐君(医师)莫赏,梓匠(木工)难甄”。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这结尾一句使诗的主题在此得到了抉示,得到了升华。

咏物诗不能没有物,但亦不能为写物而写物。纯粹写物,即使逼真,也不过是“袭貌遗神”,毫无生气。此诗句句切合一菊字,又句句都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菊,简直就是诗人自己的象征。

(徐定祥)

《菊》郑谷拼音读音参考

郑谷

郑谷(约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字守愚,汉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曾与许裳、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台编》。

其他诗经

夜闻雪作口占

作者:顾清(明代)

夜闻雪作口占,明代,顾清,

山水皆言八曲幽,何人肯向雪中游。于今便合成嘉话,不待他年记某丘。

47

国香慢 赋钗上并头兰

国香慢 赋钗上并头兰,清代,周岸登,

服媚传馨,认蝶魂稳并,隐约钗盟。当年二妃重见,唤起湘灵。

古怨今情谁托,佩环悄、仙影亭亭。高怀寄空谷,素萼同心,愁买倾城。

折梅还索笑,伴犀簪翠压,螺髻香凝。罥襟横枕,偷染红泪春冰。

梦引参差帝乐,两玉童、鸾琯双声。贞蕤比金石,更祝千里,连理朋生。

83

赠魏三十七

赠魏三十七,唐代,李群玉,

名圭字玉净无瑕,美誉芳声有数车。莫放燄光高二丈,来年烧杀杏园花。

67

高士咏 其二十七 鲁仲连

作者:吴筠(唐代)

高士咏 其二十七 鲁仲连,唐代,吴筠,

仲连秉奇节,释难含道情。一言却秦围,片札降聊城。

辞金义何远,让禄心益清。处世功已立,拂衣蹈沧溟。

33

次韵曾守怀玲珑山

次韵曾守怀玲珑山,宋代,沈与求,

泉石有膏盲,料理费和缓。

风埃客子游,梦想异相半。

端如餍羊酪,投匕念乡馔。

怀哉小玲珑,旧赏记酣宴。

玉女下云窗,轻我年未冠。

诛茅老三间,此意已悬断。

少须草堂资,两足那可绊。

谢公爱东山,自结寻幽伴。

诗筒忽相先,纸价岂容贱。

流传从使君,感此归思乱。

撷兰蹑危根,漱石俯长涧。

野性等麋鹿,百嗜宁食荐。

揽衣中夜兴,测漏疾流眄。

扃步愧驽筋,卑飞伤短翰。

正使屐齿折,未救斧柯烂。

时节脱复徂,迟莫空浩叹。

何当脂下泽,去路郁交贯。

71

哭郭仲微三首 其一

作者:宋祁(宋代)

哭郭仲微三首 其一,宋代,宋祁,

仓卒闻婴疾,何辜遂没身。哭筵同产子,霜寝未亡人。

冢有邢山旧,天为京兆邻。想君赍志恨,不使白杨春。

59

方时敏见和再作属时敏

作者:程俱(宋代)

方时敏见和再作属时敏,宋代,程俱,

世上窘边幅,如公患才多。欲方曹刘驾,似恐不啻过。

居然东吴瑞,岂但异亩禾。试令南宫直,文采照锦窠。

华发乃未遇,高花绕青萝。千载鸢肩生,低头客常何。

一朝风云上,顾岂求监河。勉旃安固穷,聊复曳屣歌。

85

杂言送郑主簿炎之官昌化

作者:谢翱(宋代)

杂言送郑主簿炎之官昌化,宋代,谢翱,

刘先生,名肩吾,闽中词赋天下无。当年战艺誇颜色,进士出身两回得。

卢公里人正在朝,相见相逢九官宅。余时犹弱起慨忼,谓此未足荣其乡。

丈夫事业在简册,要令姓字留耿光。继闻郑君年最少,人物气象尤堂堂。

白鹿山南介公后,禽蛟两祭狮子王。梦魂欲见无由据,侧荔芭蕉春复暮。

时移乃尔来霅间,因作广文求主簿。顾予多病涩语言,面垢毛焦著麻布。

山中乞食城中归,徵诗送赠非所宜。已闻之戍向昌化,此地人传多畏怕。

龙居嗜燕烟入巢,病甲垂櫩腥雨下。又闻山鬼吹灯夜,来向人家避官舍。

君持何术径往居此无百忧,便将天雷斧柄塞鬼穴。

巫山铁锁沈龙湫,祇足自乱不得休。岂知从心致祷动幽隐,使龙无嗜鬼无愁,不知君能致此不。

龙不须酹以酒,鬼不须祭以肉。秋旗卷雨晓案烟,时向县斋望天目。

87

与薛十二过寿宁精舍得歌字

与薛十二过寿宁精舍得歌字,明代,李延兴,

鸣雨过青嶂,飞烟绕碧萝。庭空留鹤迹,江静听渔歌。

长夏迎人少,高年礼佛多。飘飘飞锡处,千里又相过。

16

再报满六首 其四

再报满六首 其四,明代,卢龙云,

益津三辅地,卑湿亦长沙。谪宦非投远,羁人止念家。

开尊持问月,随伴强看花。计粒妻拿饱,恩宽早及瓜。

70

题杨太尉挥金幅幛

作者:卢楠(明代)

题杨太尉挥金幅幛,明代,卢楠,

独忆关西老,挥金气尚奇。江河流浩瀚,天地渺端倪。

谏草危时恨,亭皋绝代悲。由来图绘意,不尽史臣词。

60

休宁汪节夫尚和以三帕来寿云致三祝之意答之

休宁汪节夫尚和以三帕来寿云致三祝之意答之,明代,湛若水,

节夫致三寿,一寿三千年。我寿无穷极,与天同后先。

74

题滨隐孔雀牡丹图

题滨隐孔雀牡丹图,明代,张子翼,

良工夺巧恣幽独,手执青湘展素幅。已从天上摘繁星,又向林间挥羽族。

咫尺閒开孔雀屏,寻常便写牡丹簇。淡如西子素妆时,浓似杨妃初睡足。

春心促促蝶和蜂,生意纷纷红间绿。突兀崎岖石绣苔,絪缊变幻云为幄。

画工写形又写意,谁识丹心苦独至。春莺催晓个个忙,秋凫顾影双双憩。

粉本曾讶鹤腾空,点晴却恐龙飞去。我从林下一探奇,到眼不觉开胸臆。

细推物理妙入神,惟此丹青太逼真。满园凋谢有桃李,四时结翠祇松筠。

青山得意花与鸟,共看年年春不老。吁嗟乎,共看年年春不老,妙手真能夺大造。

86

题广信府李经历仲谋所藏画 其六 爱莲图

作者:郑真(明代)

题广信府李经历仲谋所藏画 其六 爱莲图,明代,郑真,

炎天水面独摇风,谁识先生梗槩同。不是棹歌明月夜,袜罗清浅湿香红。

30

答郭大参五龙见寄兼次前韵

作者:郑瑛(明代)

答郭大参五龙见寄兼次前韵,明代,郑瑛,

不见汾阳宅,犹存太史文。宁知当世士,才与古人伦。

席上空鸣剑,林间任折巾。高风如可即,清夜啸歌频。

69

九月廿三日同德基宿城西王庄敏公故宅有作

作者:王祎(明代)

九月廿三日同德基宿城西王庄敏公故宅有作,明代,王祎,

长塘散寒菱,老屋荫乔木。百年文献家,同此清夜宿。

食非为盘餐,意在窥简牍。弄翰既纷纭,抽辞亦芳馥。

论深理何玄,情浃谊弥笃。前修未寥寥,勖哉继遗躅。

81

早春

作者:王昶(清代)

早春,清代,王昶,

朔风初定雪初晴,遥见春晖上槛明。三尺游鱼冰下见,一行归雁柳梢横。

香炉茶铫随宜置,茸帽筇枝称意行。已是上元镫节过,市楼犹听夜吹笙。

94

刘生

刘生,明代,罗洪先,

刘生多意气,执别岁华深。一苇不肯渡,四愁空自吟。

春江斜槛外,暮雨对峰阴。古调人多弃,泠泠鸣素琴。

78

和志亨项村留题韵

和志亨项村留题韵,元代,唐桂芳,

不惮黄尘二十里,来穿绿暗两三村。愁中每觉羁怀倦,醉里都忘世事繁。

溪女漾纱春雨霁,山翁晒药午蜂喧。早闻此地宜归隐,未信时人许细论。

11

秋日入白云访雪谷密因诸上人精舍二首 其一

秋日入白云访雪谷密因诸上人精舍二首 其一,明代,梁元柱,

竹院秋深路渺茫,沿溪一带白毫光。客来问月云堪款,僧筑开山锡可望。

空翠寒侵觞政肃,霜林新染墨花狂。十年更约松阴道,入梦青松个个长。

80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