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大梁行

作者:高适(唐代)

古城莽苍饶荆榛,驱马荒城愁杀人,

魏王宫观尽禾黍,信陵宾客随灰尘。

忆昨雄都旧朝市,轩车照耀歌钟起,

军容带甲三十万,国步连营一千里。

全盛须臾哪可论,高台曲池无复存,

遗墟但见狐狸迹,古地空余草木根。

暮天摇落伤怀抱,抚剑悲歌对秋草,

侠客犹传朱亥名,行人尚识夷门道。

白璧黄金万户侯,宝刀骏马填山丘,

年代凄凉不可问,往来唯见水东流。

77

诗文译文

古城长满了荆棘杂草,笼罩在一片苍茫的气象之中。我骑马来到这古城前,目睹荒芜的景象,不由愁思满怀,难以自已。

魏王的宫室、庙观都长满了禾黍,信陵君和他的宾客们都随着灰尘一去了无痕迹。忆昨雄都旧朝市,轩车照耀歌钟起。想当年在雄伟的都城的朝市上,华贵的车骑华光四射,高雅的乐声悠扬此起彼伏。

精锐的军队,规模达三十万之多,国土上营寨连绵,相接千里之遥。全盛须臾哪可论,高台曲池无复存。全盛的那段时光对于永恒的历史来说不过的短暂的一瞬,哪里可以言说,连当年那些楼台、湖池都早已不复存在了。

断壁残垣间只有狐狸跑过的痕迹,古旧的土地上只留下几许昔日草木的枯根。

天色已晚,草木凋零,目睹此情此景,不由手把长剑,悲极而歌。

侠客朱亥的威名至今为人所传颂,路过的行人都还能认出经过夷门的道路。

那些身佩白璧腰缠黄金食封万户的侯爵,以及手持宝刀跨着骏马的战将,早已埋葬在了山丘之中。

当年发生在古大梁城里的凄凉旧事已随着时间流逝渐渐湮没无闻了,谁还能深究个中缘由呢?往来其中的人们也只能看见那流水从容东流而去,也许它就是那段历史的见证。

诗文注释

莽苍:一作“苍茫”。饶:多。荆榛:泛指丛生的荆棘杂草。

魏王宫观:古大梁在战国时是魏国都城。观:一作“馆”,一作“殿”。禾黍:语见《诗经·国风·王风·黍离》。信陵:战国时魏国公子无忌,封号信陵君。忆昨雄都旧朝市,轩车照耀歌钟起。朝市:朝廷街市。轩车:有帷幕且前顶较高的车。歌钟:富贵人家的音乐歌舞。

军容:军队的规模装备。国步:指国土面积。营:一作“衡”。一:一作“五”。全盛须臾(yú)哪可论,高台曲池无复存。论:言说。高台曲池:泛指楼台湖池。

遗墟:荒废的城市建筑。迹:一作“窟”。

摇落:凋零。

朱亥:据《史记·魏公子列传》载,朱亥本为屠夫,后为信陵君击杀晋鄙,夺兵抗秦救赵,是战国时著名的侠士。夷门:魏大梁城东门。

创作背景

此诗是高适与李白、杜甫一起游历大梁古城时所作。据《新唐书·杜甫传》:“尝从(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醋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此事在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宝三年),高适此诗作于当年,时四十岁。

诗文赏析

全诗二十句,四句一转韵,分为五个自然段落。全诗的重点是在写当时古都的荒凉,因此第一段就着力描写了作者驱马荒城所见的景象:在缓辔徐行中,只见满城一片荆棘,莽莽苍苍,昔日巍峨壮丽的魏王宫观如今长满了禾黍,曾经威震诸侯的信陵君和他的三千食客,也已烟消云散,化作满地灰尘。这一段起得苍劲有力,它以形象的笔墨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荒城图,首先给读者以满目凄凉的强烈印象,起了笼罩全篇、奠定基调的作用。这一段虽然是描绘驱马所见,是在说“今”,但其中的“魏王宫观”“信陵宾客”已暗中寓“昔”,在今昔对比中,眼前的所见更为突出。第二段是对往昔的追忆,与第一段形成对比:在雄都朝市中,轩车驰骤,歌钟四起,一片繁华景象;而军队有三十万之众,国家方圆千里,国势堪称强盛。这一对比,使第一段的形象有了深厚的背景,并且格外鲜明。第三段一方面反接第二段,同时回应第一段,从对往昔的追忆,又回到眼前的景象:那高敞的舞榭歌台和曲折的池沼,已荡然无存,在断壁颓垣中,只见狐狸奔窜,草木黄落,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这与第二段的热闹繁华恰成对比,而且“高台曲池”,自身也有对比。第四段紧承第三段,同时也以“摇落”“秋草”等字面遥接第一段,好像是在写此时情况:游侠之士口里,还在传说着信陵君窃符救赵时壮士朱亥的大名;路上的行人,还可辨认出向信陵君荐举朱亥的老者侯嬴居住过的大梁东门的道路。实际上,这也是对往昔的追忆,形成物是人非的对比。最后一段,作者从朱亥、侯嬴联想到曾经得到赵王赏赐白璧黄金,骑骏马、佩宝刀,后来终于困于大梁的虞卿,如今也已成为难以追思的过客了,只有汴水一直在默默地向东流去。这些从前的人事,与此时古城的颓败荒凉,也形成强烈对比。全诗的今昔对比,在章法上,曲折而有变化,但又井井有条,一脉贯通,通过这种反复交错的对比,使无限兴亡之感,从字里行间沛然涌出,震动着读者的心灵。

诗人善于寓感慨于写景之中,情景高度融合,使兴亡之叹和身世之感,从鲜明的形象中自然流出。第一段用“驱马荒城愁杀人”来抒发自己初进大梁时的惊愕、感叹之情,而景物方面则以满城的“荆榛”“禾黍”“灰尘”来烘托,使感叹显得极为自然。“愁杀人”三字,既体现出诗人无限慨然之思,又使古城倍显荒凉,情景相生,收到了强烈的效果,全篇的怅惘凄凉之情,也由此衍生而出。第三段中“全盛须臾哪可论”一句,前有“忆昨”一段作铺垫,后有“遗墟”“古地”作反衬,情感就自然跳脱而出。而第四段“暮天摇落伤怀抱,抚剑悲歌对秋草”二句,则是全诗感情的高峰突起之处。诗人面对荒城,在暮天摇落之际,顿生宋玉之悲,兼感朱亥、侯嬴之豪情壮举,一腔无可寄托的豪荡、愤懑之情,不能自制,于是“抚剑悲歌”,那悲壮苍凉的歌声,在古城中回荡,愈发显得悲凉感人。特别是末段最后两句,“年代凄凉不可问,往来唯见水东流”,有总结全篇的作用,感情极为广远、深沉。作者伫立在秋水漫漫的汴河之滨,眼见“逝者如斯”,各种愁思;一起涌至。这其中,有对往古的怀想和凭吊,也有对自己年华逝去而一事无成的嗟叹,更有对于国家局势的深情的关切。诗人将难以诉述的复杂情怀,都倾注在一江流水之中,使得感慨更为深沉,意味更为悠长,而在质实的描写之中,最后宕开一笔,也显得极为空灵。那激荡胸怀的感情,与景物相融合,收到了十分强烈的艺术效果。

此外,在音韵对偶上,全诗四句一转韵,第一、三、五段为平声韵,第二、四段为仄声韵,平仄相间,形成起伏跌宕,顿挫回环之感。句子以散行为主,但除第五段外,其余每段都是散偶相间,即每段开始二句为散行,后两句为对偶。这样,“隔联间以对仗,壁垒森严”(《唐贤三昧集笺注》卷下,黄培芳评),“按节安歌,步武严整,无一往奔轶之习”(《唐风定》卷九,邢昉批)。这些都更有利于表现诗中那种豪健挺举、深沉悲凉的兴亡之叹。

高适

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其他诗经

洞仙歌 春尽日有感

洞仙歌 春尽日有感,近现代,朱庸斋,

绿阴台榭,是东皇前地。百折离心付流水。廿四番风讯,总付闲过,浑未减、几点看花清泪。

梦华千万态,成碧看朱,槛外芳菲更何世。故国后归人,老尽光阴,怕明日、欢盟顿委。

待料理,钿筝旧歌尘,怕指冷弦哀,伤春容易。

79

风月守空闺

作者:周巽(元代)

风月守空闺,元代,周巽,

惊风开绣幕,新月照罗帏。玉树鸣清籁,珠帘捲素辉。

砧声敲杵急,灯烬落花微。今夜思君梦,应随黄鹄飞。

68

凤箫吟 赠李孝先新婚

凤箫吟 赠李孝先新婚,清代,屈大均,

婿和翁、冰清玉润,翩翩丽藻还同。最娇梅福女,月华才貌,正喜早乘龙。

恰当春禊候,浴桃花、持赠兰红。作好会鹣鹣,碧箫响彻烟空。

香风。画楼吹处,锦笺斑管,分赋匆匆。一双如绛树,一声歌两曲,莫辨雌雄。

凤凰飞复止,小比肩,长日房栊。与沈氏,青霜爱子,金粟连丛。

63

论词九绝句示杜煦汪全泰两丈 其二

作者:姚燮(清代)

论词九绝句示杜煦汪全泰两丈 其二,清代,姚燮,

至洁不受滓,春泓净可拭。流萤无昼光,银河无夜色。

85

旧京

旧京,近现代,吴玉如,

燕尘重踏旧纷华,住近红墙识帝家。点检兴亡三百载,宫门老柏有栖鸦。

78

十离诗。犬离主

作者:薛涛(唐代)

十离诗。犬离主,唐代,薛涛,

驯扰朱门四五年,毛香足净主人怜。
无端咬著亲情客,不得红丝毯上眠。

39

滕昌祐蘹香睡鹅图

作者:虞集(元代)

滕昌祐蘹香睡鹅图,元代,虞集,

苍鹅惜毛羽,宛宛卧春雨。雨馀日照沙,上有蘹香花。

怀香不自献,梦到金鸾殿。殿池多跃鱼,君王方草书。

19

神宗皇帝挽诗四首 其三

作者:刘攽(宋代)

神宗皇帝挽诗四首 其三,宋代,刘攽,

四塞联初郡,千官仅代工。舟车逾汉迹,台省变唐风。

贤杰程能际,戎夷率服中。轩威百年在,何必画周公。

10

次韵晁单州诗六首 其四

作者:刘攽(宋代)

次韵晁单州诗六首 其四,宋代,刘攽,

多爱不忍缘爱奇,记人毫发忘瑕疵。垂老此心免愧己,起予它日亟言诗。

衣冠为子最青眼,兄弟数君仍白眉。瓠叶岂以菲废礼,鲜首燔炮为宛脾。

6

和阎灏中秋赏月四首 其二

和阎灏中秋赏月四首 其二,宋代,范纯仁,

张筵赏秋月,箫鼓沸公庭。光泛露逾白,轮高天更青。

遮藏三让客,牢落庶民星。节去人随老,杯行我但听。

62

宫词 其五十二

作者:赵佶(宋代)

宫词 其五十二,宋代,赵佶,

黄昏人寂漏初稀,嫔御相从奉直归。慵困尚寻嬉戏事,竞将双陆且忘机。

70

与利州守 其三

与利州守 其三,宋代,员兴宗,

夙称无尽老先生,况复乡贤继踵荣。和气四时调玉烛,德辉千里照金城。

群歌太守来何暮,细数长安去几程。仰察帝心应有在,时分台曜近周京。

41

木兰花慢 寿张可与

木兰花慢 寿张可与,元代,张伯淳,

对黄花烂漫,能几日,又重阳。问眼底湖山,新□□□,别是风光。三台近临吴地,映奎*、明处紫微郎。人道当年豸角,这回收敛秋霜。笑谈。幕府昼偏长。何事最为忙。但宽取一分,一分方便,亦足流芳。山人敢攀宗衮,为东南、民命秉心香。更借南阳菊水,殷勤满注瑶觞。

85

天竺灵隐观鸿渐寺记白香山泉碑

作者:韩淲(宋代)

天竺灵隐观鸿渐寺记白香山泉碑,宋代,韩淲,

灵隐天竺山,清流漱奇石。草木郁青葱,岩洞耀丹碧。

有时闲联骑,尽日为散策。萧条怀古心,髣髴问遗迹。

胜士多去来,流年几今昔。寺记喜逢陆,泉碑尚馀白。

因知幽绝处,得之乃无斁。所以千载后,山名转辉赫。

二子有逸韵,烟霞本其癖。想当落笔时,无地著清适。

嗟我复何人,长歌想英魄。

59

寄周正字

作者:韩淲(宋代)

寄周正字,宋代,韩淲,

长洲茂苑关门睡,忘却蓬山梦里游。尔雅一生无浊见,离骚千古有清愁。

涝田检放难终岁,寒事经营易得秋。欲寄潜鳞寻过翼,望穷云海复悠悠。

70

作者:韩驹(宋代)

梅,宋代,韩驹,

断堑疏篱一水滨,压枝冰雪眼中春。悬知东阁一端兴,不减扬州千载人。

晚岁风霜从惨淡,寒梢气象自清真。此来定做西湖梦,疏影横斜访旧邻。

33

游天坛杂诗五首 其一

游天坛杂诗五首 其一,元代,元好问,

芳树阴阴鸟语哗,绿云晴雪映红霞。青山可是堪人恨,藏著中岩十里花。

30

水鸥

水鸥,元代,张弘范,

万里长江两白鸥,溶溶泄泄恣沈浮。一般都在春风里,反不如他得自由。

79

读王进士下第时所拟宫词六十首为赋四绝 其四

读王进士下第时所拟宫词六十首为赋四绝 其四,明代,卢龙云,

兽炭初红夜未阑,宫中行乐尚承欢。拥炉漫酌羊羔满,暗忆人间有岁寒。

7

再次前韵谢华庭禧见答

作者:张弼(明代)

再次前韵谢华庭禧见答,明代,张弼,

滩急回流浅,山高宿雾深。向晨端小坐,留景写芳心。

野色迎舟渡,寒光隔幕侵。为君仍一酌,击节赏清唫。

38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