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御製朝元殿朝谢玉皇大帝

作者:夏竦(宋代)

三清右序储繁祉,万乘钦明答上穹。

圣化诞敷书轨混,仙游昭假地天通。

灵辉熠煜充丹禁,瑞雾霏微翳碧空。

积累有开鸿绪远,顾怀无际庆基隆。

精心展彩威颜肃,法曲迎真睿藻融。

象舞在庭功敻异,宝符先道古难同。

奉朝嘉服祗群后,赞帝鸿仪俨上公。

神爵乍临香馥郁,矞云低映树青葱。

洁粢禋薦升严陛,苍璧高蟠照晓风。

宣室受釐均大赉,洋洋春泽浃区中。

32

诗文简析

《奉和御製朝元殿朝谢玉皇大帝》是宋代夏竦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以庄重恭敬的口吻,表达了对玉皇大帝的崇敬和感恩之情。

诗文赏析

三清右序储繁祉,

万乘钦明答上穹。

灵辉熠煜充丹禁,

瑞雾霏微翳碧空。

这四句诗描绘了玉皇大帝居于上穹宇宙之上,座下是三清神,他们负责管理繁荣和福祉,万乘(即众神)都敬仰他的明德。玉皇大帝的圣光熠熠生辉,弥漫在红色的禁宫之中,祥云缭绕在蓝天之上。

积累有开鸿绪远,

顾怀无际庆基隆。

精心展彩威颜肃,

法曲迎真睿藻融。

这四句表达了玉皇大帝积累了无边的德德基础,远远超越了寻常,而且他的恩典广泛无边。他庄严威严的仪态展示着他的威仪和庄重,法曲(指祭祀仪式的音乐)奏响,迎接他真正纯洁的灵魂融入其中。

象舞在庭功敻异,

宝符先道古难同。

奉朝嘉服祗群后,

赞帝鸿仪俨上公。

这四句描述了玉皇大帝的庭院中,众象舞蹈,宛如仙境,这种景象非常神奇。宝符引导着古代道德的规范,难以比拟。臣民们恭敬地向玉皇大帝致敬,称颂他崇高的仪式就像对待国君一样。

神爵乍临香馥郁,

矞云低映树青葱。

洁粢禋薦升严陛,

苍璧高蟠照晓风。

这四句描绘了神圣的酒爵突然降临,香气扑鼻,云雾低垂,映照着郁郁葱葱的树木。清洁的祭品被献上,升上高高的台阶,洁白的玉璧高高悬挂,照亮了清晨的风景。

宣室受釐均大赉,

洋洋春泽浃区中。

这两句表达了宫殿受到庄严的祝福,万事都得到了平等的赐予,春天的恩泽充满了整个区域。

这首诗词以庄重的语言,通过描绘玉皇大帝的威仪、灵光和恩典,表达了对玉皇大帝的敬仰之情。整首诗词气势磅礴,展现了宋代人民对玉皇大帝的虔诚崇拜,对玉皇大帝所赐予的荣耀和祝福表示感恩。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灵辉熠煜、瑞雾霏微、象舞在庭、洋洋春泽等,通过这些形象描绘,增强了诗词的庄重和神秘感。整体上,这首诗词展现了宋代人们对玉皇大帝的崇敬之情,表达了他们希望得到玉皇大帝的庇佑和恩典的愿望,同时也展示了宋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精神面貌。

夏竦

夏竦,字子乔,北宋大臣,古文字学家,初谥“文正”,后改谥“文庄”。夏竦以文学起家,曾为国史编修官,也曾任多地官员,宋真宗时为襄州知州,宋仁宗时为洪州知州,后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等职。由于夏竦对文学的造诣很深,所以他的很多作品都流传于后世。

其他诗经

烟霞洞四首 其四

烟霞洞四首 其四,元代,丘处机,

海曲山河洞府低,蓬壶阆苑海东西。仙人玉女时游集,不许桃源过客迷。

51

晚桂

晚桂,清代,许传霈,

百卉俱飘息,丛桂出高冈。年年七八月,空际散天香。

有桂独后发,若自甘退藏。繁枝零玉露,翠节霏轻霜。

西风战阵阵,清籁杂金商。纫兰既失佩,裂荷早无裳。

仙骨经折磨,高韵起抑扬。仰天望蟾阙,一枝列上方。

高撷此花者,徐步乐翱翔。何以同此质,瞠焉不可望。

无知在草木,有意听彼苍。冬荣本我辈,先后何自妨。

晚枫爱红叶,晚菘饶秋光。嗟哉涧底树,金粟缀郎当。

迟迟非本意,羞与众草芳。月中能寄语,乞为谢吴刚。

70

观雪行

作者:汪莘(宋代)

观雪行,宋代,汪莘,

仙人剪水银河边,仙风吹散花联翩。

明星撩乱入我眼,风紧一阵随天旋。

如今谁卧剡溪雪,如今谁访山阴船。

古人气韵不可见,晓来对此空悠然。

檐前未觉眼界豁,临眺忽忆楼居仙。

若为留得数玉树,六月绕屋生清妍。

55

一剪梅

一剪梅,宋代,辛弃疾,

记得同烧此夜香。人在回廊。月在回廊。而今独自睚昏黄。行也思量。坐也思量。
锦字都来三两行。千断人肠。万断人肠。雁儿何处是仙乡。来也恓惶。去也恓惶。

83

谒金门

谒金门,宋代,陈东甫,

西风竹。风入翠烟□矗。红小阑干知几曲。声声敲碧玉。
窗下凤台银烛。断梦已惊难续。曾伴去年庭下菊。夜阑听雨宿。

25

忆旧游(雨中海棠)

忆旧游(雨中海棠),宋代,彭泰翁,

玉环扶浅醉,翠袖笼寒,香汗初融。昨夜残妆在,最难胜珠络,都沁铅红。朝云低护深约,蜂蝶不知踪。奈燕子情多,斜飞轻触,泪洒羞容。重逢。记前度,解翦烛调笙,踏月鸣骢。风入人间远,待尘缘洗尽,飞佩凌空。丁宁为我留住,携酒寿东风。便花谱重修,高堂再赋疑梦中。

9

减字木兰花

作者:沈瀛(宋代)

减字木兰花,宋代,沈瀛,

雨难禁止。恼得衰翁浑没喜。一夜南风。北望苕溪震泽通。
只鸡斗酒。且为晚禾生日寿。不奈之何。今岁田畴晚底多。

34

对食有感

作者:陆游(宋代)

对食有感,宋代,陆游,

我老虽无家,其实如客耳。

食至举匕箸,饱则舍而起。

厨人有勤惰,我岂形愠喜。

园畦摘青蔬,地碓舂赤米。

劳人固已多,坐享颡常泚。

作诗本自规,亦以告闾里。

1

送萧瑞卿

送萧瑞卿,宋代,杨万里,

异县二百里,分襟五十年。

肯来寻病者,相对各苍然。

举似儿时话,茫如梦里烟。

残花犹可醉,细酌未须眠。

100

驴死口号简孙知县

作者:王翰(唐代)

驴死口号简孙知县,唐代,王翰,

每向家山驼醉归,长鸣曾入浣花溪。寻诗不畏途冲雪,沽酒那忧路有泥。

贫里市来浑似马,客中亡去弃如鸡。吴山不是多贤旧,便欲徒归尘土迷。

40

秋泉

作者:薛涛(唐代)

秋泉,唐代,薛涛,

冷色初澄一带烟,幽声遥泻十丝弦。
长来枕上牵情思,不使愁人半夜眠。

73

将归山招冰僧

作者:卢仝(唐代)

将归山招冰僧,唐代,卢仝,

买得一片田,济源花洞前。千里石壁坼,一条流泌泉。
青松盘樛枝,森森上插青冥天。枝上有□猿,
宿处近鹤巢,清唳孤吟声相交。月轮下射空洞响,
丝篁成韵风萧萧。我心尘外心,爱此尘外物。
欲结尘外交,苦无尘外骨。泌泉有冰公,心静见真佛。
可结尘外交,占此松与月。

48

萼绿华将归九疑留别许真人

作者:曹唐(唐代)

萼绿华将归九疑留别许真人,唐代,曹唐,

九点秋烟黛色空,绿华归思颇无穷。每悲驭鹤身难任,
长恨临霞语未终。河影暗吹云梦月,花声闲落洞庭风。
蓝丝重勒金条脱,留与人间许侍中。

98

老僧(一作郑綮诗)

作者:景云(唐代)

老僧(一作郑綮诗),唐代,景云,

日照西山雪,老僧门始开。冻瓶粘柱础,宿火焰炉灰。
童子病归去,鹿麑寒入来。斋钟知渐近,枝鸟下生台。

31

长盘岭遇张复乡人

长盘岭遇张复乡人,宋代,张舜民,

马头已匝三千里,故国轻抛二十春。一片青山双鬓白,长盘岭下见乡人。

46

甲午雪

作者:王令(宋代)

甲午雪,宋代,王令,

平居汩汩喜自堕,万事过目不省窥。

一年南北两见雪,未始把笔成一诗。

朝看气象浩茫昧,夜归瞑想通幽疑。

梦乘虚空谒帝所,砆礩象柱承琼榱。

坦涂壁垩相照射,鹤扇亏蔽狐腋帷。

帝旁鲜鲜舞万女,宝绡雅冶吹裳衣。

累蠙贯瑀错组佩,斥弃朱黛素两眉。

撩搔王母戏华发,袒脱姑射争肤肌。

提璫掷珥互投报,顾我尘垢加笑讥。

其傍临临立万鬼,帝所宠与借色辞。

密叮细紵赐裘舄,笑齿发露寒差差。

诸神敛避不敢望,弃唾堕落成珠玑。

朝懽唏怡弃烟霞,暮慨吁吸成云霏。

互偷天帑购党与,散布万珏分千珪。

纨罗练縠不计数,逆取倒曳交横披。

鞭驱巨灵劫夸父,挥斧解系关星机。

东观豗颓堕壁角,南顾秃鬝亡斗箕。

其他杂冗莫分辨,徒见漫乱如箩筛。

雷公争前泣诉帝,至此岂可无省知。

愿分羽卫勑天讨,助以积雹千山齐。

金神拥遏按行道,後乘驾以万玉蜺。

实分联翻夹铁盾,玉戟钩孑横珠旗。

天风萧萧吹缟素,贝甲合阵穷天围。

磨砮插羽注万矢,强弩竞发相联飞。

奸穷诈极不保守,引组自缚相连归。

累俘奏凯闯天陛,越雉拔羽按舞仪。

帝呼祝融付焚弃,散灰下地无留遗。

徵朋索党计轻重,斩戮屏翳囚风师。

扶桑曈曈露轩豁,日御复反天衢驰。

觉来四顾骇皓白,心与恍惚争是非。

冬雷无声电不照,疑亦众鬼乘其私。

天高地下非所职,且可把酒无嗟咨。

69

自房州归掌口闻杜鹃时杜鹃花盛开

作者:张嵲(宋代)

自房州归掌口闻杜鹃时杜鹃花盛开,宋代,张嵲,

乱中一任青春去,只有闲愁和鬓华。

日暮风吹古原树,杜鹃啼遍满林花。

13

古断肠曲三十首 其一

古断肠曲三十首 其一,宋代,周端臣,

髻云松滑亸鸾钗,清减羞临玉镜台。蛱蝶也知人寂寞,一双飞过杏墙来。

4

过玉光呈吴丞

作者:赵蕃(宋代)

过玉光呈吴丞,宋代,赵蕃,

又见秋风拉芰荷,也无官柳共婆娑。

青山只作向来看,白发自惊重到多。

莫道予方有公事,须知地僻少经过。

数公句刻虽无恙,题榜风流欠景坡。

81

题关夫子

题关夫子,宋代,赵崇琏,

天挺孤忠世所钦,桃园口血誓坚金。

单刀万古英雄胆,明烛一生节义心。

蜀汉史书传不朽,春秋庙祀有余歆。

当年无奈曹孙在,今日曹孙何处寻。

25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