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利吟

作者:邵雍(宋代)

重之以名,见人之情。

厚之以利,见人之意。

情意内也,内重则外轻。

名利外也,内贱则外贵。

21

诗文译文

以名重视他人的情感,

以利重视他人的意愿。

情感和意愿都是内在的,内在重视则外在轻视。

名和利是外在的,内在贬低则外在重视。

诗文简析

这首诗词探讨了名和利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和影响。作者通过对名和利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表达了一种内在与外在的关系。

在第一句中,作者提到重视名,即重视他人对自己名声的评价,这是一种注重外在形象和声誉的态度。第二句则提到厚重利益,即考虑他人的利益,这是一种注重物质利益和实际利益的态度。

然而,接下来的两句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作者认为情感和意愿是内在的,如果一个人过分注重自己的情感和意愿,就会忽视他人的情感和意愿,导致与他人的关系疏远。名和利是外在的,如果一个人内心贬低了名和利的重要性,反而会引起他人的重视和尊重。

诗文赏析

这首诗词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即人际关系的建立不仅仅依赖于名声和物质利益,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情感和真诚。过分追求名和利可能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疏远,而内心真诚、关心他人的情感和意愿则更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亲近。

邵雍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通过对名和利的对比,揭示了人际交往中内在与外在的关系,并提出了一种值得深思的观点。这首诗词通过对人性和社会关系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使人们反思名利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并倡导真诚和关爱的价值观。

邵雍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其他诗经

过雄县

作者:弘历(清代)

过雄县,清代,弘历,

春光披澹艳,绿野历绵芊。古郡民其庶,今巡景胜前。

新烟传禁火,宿雨报开田。代赈兴櫜鼓,重看雉堞全。

25

山行杂咏 其五

山行杂咏 其五,近现代,李洸,

黄叶舞青溪,冷云断寒岫。行役感良时,风露满衫袖。

85

醉花阴(送夏立夫)

作者:王灼(宋代)

醉花阴(送夏立夫),宋代,王灼,

平生五色江淹笔。合占金闺籍。桃李满城春,恨□屏□,只作三年客。
画船暂系河桥侧。一醉分南北。惆怅酒醒时,雨笠风蓑,似旧无人识。

81

【南吕】金字经 梅边雪冷松

作者:吴镇(元代)

【南吕】金字经 梅边雪冷松,元代,吴镇,

梅边

雪冷松边路,月寒湖上村,缥缈梨花入梦云。巡,小檐芳树春。江梅信,翠禽啼向人。

100

【商调】梧叶儿 夏夜即席溯

【商调】梧叶儿 夏夜即席溯,元代,张可久,

夏夜即席

溯月兰舟便,歌云翠袖勤,湖上绝纤尘。瓜剖玻璃瓮,酒倾白玉盆,鲙切水晶鳞,醉倒羲皇上人。

春晓堤上

花垂露,柳散烟烟,苏小酒楼前。舞队飞琼珮,游人碾玉鞭,诗句缕金笺,懒上苏堤画船。

湖山夜景

猿啸黄昏后,人行画卷中,箫寺罢疏钟。湿翠横千嶂,清风响万松,寒玉奏孤桐,身在秋香月宫。

第一楼醉书

梨云褪,柳絮飞,歌敛翠峨眉。月澹冰蟾印,花浓金凤鹓,酒滟玉螺杯,醉写湖山第一。

94

正会诗

作者:曹植(魏晋)

正会诗,魏晋,曹植,

初岁元祚。

吉日惟良。

乃为嘉会。

燕此高堂。

尊卑列叙。

典而有章。

衣裳鲜洁。

黼黻玄黄。

清酤盈爵。

中坐腾光。

珍膳杂沓。

充溢圆方。

笙磬既设。

筝瑟俱张。

悲歌厉响。

咀嚼清商。

俯视文轩。

仰瞻华梁。

愿保兹善。

千载为常。

欢笑尽娱。

乐哉未央。

皇室荣贵。

寿若东王。

53

二月十六日,与张、李二君游南溪,醉後,相

作者:苏轼(宋代)

二月十六日,与张、李二君游南溪,醉後,相,宋代,苏轼,

终南太白横翠微,自我不见心南飞。

行穿古县并山麓,野水清滑溪鱼肥。

须臾渡溪踏乱石,山光渐近行人稀。

穷探愈好去愈锐,意未满足枵如饥。

忽闻奔泉响巨碓,隐隐百步摇窗扉。

跳波溅沫不可响,散为白雾纷霏霏。

醉中相与弃拘束,顾劝二子解带围。

褰裳试入插两足,飞浪激起冲人衣。

君看麋鹿隐丰草,岂羡玉勒黄金鞿。

人生何以易此乐,天下谁肯从我归。

42

以双刀遗子由子由有诗次其韵

作者:苏轼(宋代)

以双刀遗子由子由有诗次其韵,宋代,苏轼,

宝刀匣不见,但见龙雀环。

何曾斩蛟蛇,亦未切琅玕。

胡为穿窬辈,见之要领寒。

吾刀不汝问,有愧在其肝。

念此力自藏,包之虎皮斑。

湛然如古井,终岁不复澜。

不忧无所用,忧在用者难。

佩之非其人,匣中自长叹。

我老众所易,屡遭非意干。

惟有王玄通,阶庭秀芝兰。

知子后必大,故择刀所便。

屠狗非不用,一岁六七刓。

欲试百炼刚,要须更泥蟠。

作诗铭其背,以待知者看。

89

对酒作

作者:陆游(宋代)

对酒作,宋代,陆游,

羡门安期何在哉,河流上溯昆崙开。白云不与隐居老,孤鹤自下辽天来。

春江风物正闲美,绿浦潮平柁初起。暮吹长笛发巴陵,晓挂高帆渡湘水。

世间万变更故新,会当太息摩铜人。脱裘取酒藉芳草,与子共醉壶中春。

41

登江楼

作者:陆游(宋代)

登江楼,宋代,陆游,

已过瞿唐更少留,小船聊系古夔州。

簿书未破三年梦,杖屦先寻百尺楼。

日暮雪云迷峡口,岁穷畲火照关头。

野人不解微官缚,尊酒应来此散愁。

98

大风

作者:陆游(宋代)

大风,宋代,陆游,

今年毒热不可支,白汗如雨愁纤絺。

皇天悔祸为一洗,秋风作意来如期。

声如怒涛撼坤轴,夜半折我南斋竹。

幽人晨起得奇观,凤尾襳袜一帘绿。

51

城头秋望二首

城头秋望二首,宋代,杨万里,

未得霜晴未是晴,霜晴无复点云生。

鹭鹚不遣鱼惊散,移脚惟愁水作声。

32

和张寺丞功父八绝句

和张寺丞功父八绝句,宋代,杨万里,

断当湖山我与公,问公别後却谁同。

一生海内金石友,万事人间牛马风。

37

小憩揭家冈,谛观桐阴

小憩揭家冈,谛观桐阴,宋代,杨万里,

仰看阳光只见空,不如影里看梧桐。

莫言日脚无行迹,偷转零分破寸中。

76

和王采访重九见访

和王采访重九见访,唐代,陈元光,

河北推儒雅,嵩高降岳神。明径通桂掖,飞幰渡荆津。

明快宜朝美,疏通亦我怜。怒同雷电厉,喜沛雨霖恩。

乔木家声旧,严轺帝命新。心交今管鲍,筹运访张陈。

是日登高节,伊谁送酒频。江州华胄使,携榼再慇勤。

33

曾鲁公挽诗 其一

作者:刘攽(宋代)

曾鲁公挽诗 其一,宋代,刘攽,

扶阳诗礼乐,丞相始安车。世祚公之鲁,门风行在书。

三朝推帝赍,九叙见民馀。古有骑箕事,今知定不虚。

73

闻笛

闻笛,宋代,张玉娘,

小楼吹夜笛声飞,暗度梅花入翠帏。曲罢梦回肠欲断,起看秋月色凝衣。

92

汝州王学士射弓行

作者:李廌(宋代)

汝州王学士射弓行,宋代,李廌,

汝阳使君如孙武,文章绝人喜军旅。

要知谈笑能治兵,戏教红妆乐营女。

白氈新袍锦臂鞲,条脱挂弓腰白羽。

彩错旌旗照地明,傍花映柳陈部伍。

须臾观者如堵墙,彷佛如临矍相圃。

一人中的万人呼,丝管呶嘈间钲鼓。

臂弓上为使君寿,遍及四筵乐具举。

使君一笑万众喜,堂上酒行堂下舞。

锦段银荷翠玉钿,意气扬扬皆自许。

傥令被甲执蛇矛,恐可横行擒赞普。

大胜吴宫申令严,两队宫娃啼且怖。

阖闾台上呼罢休,将军虽贤亦觕卤。

岂知使君不忘战,聊以戎容娱樽俎。

夕阳卷旗去翩翩,使君要客登画船。

美人不暇别妆洗,战士结束围华筵。

皆疑征南汉将帅,楼船下濑方凯还。

军中不应有女子,偏裨校尉何其儇。

使君湖光照楼观,一碧不辨水与天。

渐看暝色著疏柳,已见白苹浮暮烟。

银汉斜横北斗淡,明月碧玉疏星联。

舟人罢唱时弄笛,艇子趁鱼行扣舷。

隔浦荧荧见渔火,意中竹篱青旆悬。

虽无荻花与枫叶,全似送客湓江壖。

亟令周娘作新曲,周娘琵琶京洛传。

不惜千呼与万唤,便时转轴仍拨弦。

冯夷阳侯或静听,穹龟大鱼或後先。

且言白傅时落寞,草草会遇仍嫣然。

使君闻名满台阁,虎符麃轼聊周旋。

风流乐事虽可记,皆过孙白二子前。

会看和戎竟先列,铁骑百万临三边。

报功女乐赐二八,粉白黛绿皆婵娟。

青云乞身归旧里,汾城故地依林泉。

琵琶亭中望汝海,无忘饮中今八仙。

94

寄二弟

寄二弟,宋代,范纯仁,

一日如三岁,离怀不可忘。宦游难会合,衰老易悲伤。

原上鸰飞急,天边雁序长。如何名利役,白首远相望。

4

春季开无畏灵塔祈雨至夏初霶洽

作者:宋庠(宋代)

春季开无畏灵塔祈雨至夏初霶洽,宋代,宋庠,

春晦西峰雁塔开,香云清梵彻昭回。

初疑咒钵降龙出,终似军持注水来。

百穀根茎流慧润。四郊氛祲卷暘灾。

守臣无状均灵贶,如验元非赞变才。

41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