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寒寄姜尧草

作者:刘过(宋代)

一冬无此寒,十日不得出。

闭门坐如钩,老去万感入。

治游亦余事,况乃灯火毕。

独怜镜湖春,一一各秀发。

枝条掇芳蕤,惨悴变仓卒。

凡草何足云,谁吊梅柳屈。

东城有佳士,词笑最华逸。

持此往问之,雨溅袍袍湿。

蛮笺定送似,来时诗意涩。

醉里作蛇鸦,行划倩苏十。

73

诗文译文

一冬没有这样的寒冷,十天不能出门。

闭门坐着像钩,年老的感慨纷入。

治理游玩只是剩余的事,何况此刻是灯火将尽。

独自钟爱镜湖春景,一个个都各展风采。

枝条上采集芬芳之美,憔悴而突然匆忙改变。

所有的草本何足称道,谁能悼念梅树和垂杨树。

东城有位杰出的士人,他的词作最为华丽风雅。

带着

诗文简析

《雨寒寄姜尧草》是宋代刘过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绘了寒冷的雨天,以及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诗文赏析

一冬没有这样的寒冷,十天不能出门。

闭门坐着像钩,年老的感慨纷入。

治理游玩只是剩余的事,何况此刻是灯火将尽。

独自钟爱镜湖春景,一个个都各展风采。

枝条上采集芬芳之美,憔悴而突然匆忙改变。

所有的草本何足称道,谁能悼念梅树和垂杨树。

东城有位杰出的士人,他的词作最为华丽风雅。

带着这首诗词去问他,雨水溅湿了长袍。

简陋的纸笺也将被寄出,而来信时的却有些晦涩。

陶醉中写下蛇和乌鸦,行笔之间倩若苏轼的风范。

这首诗词通过寒冷的雨天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压抑和思索。作者感叹一整个冬天都没有像这样寒冷的天气,长时间无法外出。他闭门独坐,内心的感慨和忧虑如钩般纷纷进入。治理国家的事务和游玩已经不再重要,此刻的心情犹如灯火即将熄灭。然而,作者仍然钟爱着美丽的镜湖春景,每个景物都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他采集了芳香的枝条,然而憔悴和突然的变故使其变得匆忙而无可奈何。作者认为普通的草本植物无法与梅树和垂杨树相提并论,而谁又能悼念它们呢?

诗中提到东城有一位杰出的士人,他的词作非常华丽风雅。作者带着这首诗词去问他,却被雨水溅湿了长袍。作者决定将这首诗词寄给他,却发现信件的有些晦涩。最后,作者在陶醉中写下了关于蛇和乌鸦的文字,行笔之间流露出苏轼的倩影和风范。

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和对过去的留恋。同时,诗中还展现了作者对艺术的追求和对词人的敬佩。整体上,这首诗词情感深沉,意境独特,给人以思考和感慨之感。

刘过

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人,长于庐陵(今江西吉安),去世于江苏昆山,今其墓尚在。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曾为陆游、辛弃疾所赏,亦与陈亮、岳珂友善。词风与辛弃疾相近,抒发抗金抱负狂逸俊致,与刘克庄、刘辰翁享有“辛派三刘”之誉,又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布衣”。有《龙洲集》、《龙洲词》。

其他诗经

丁寓田家有赠

作者:王维(唐代)

丁寓田家有赠,唐代,王维,

君心尚栖隐,久欲傍归路。在朝每为言,解印果成趣。

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

开轩御衣服,散帙理章句。时吟招隐诗,或制闲居赋。

新晴望郊郭,日映桑榆暮。阴昼小苑城,微明渭川树。

揆予宅闾井,幽赏何由屡。道存终不忘,迹异难相遇。

此时惜离别,再来芳菲度。

93

至龙游与门生李节推话旧再宿而别

作者:区越(明代)

至龙游与门生李节推话旧再宿而别,明代,区越,

客舫东来便访君,故乡情话两宵分。林庐念切殊无恙,月旦评高卓有闻。

秋气不妨淩太末,仙槎直拟渡天津。三杯引满江楼月,临别都应酒半醺。

28

乔节妇宗大希大祖母也 其一

作者:庄昶(明代)

乔节妇宗大希大祖母也 其一,明代,庄昶,

昼哭黄河泪未乾,人间此道本难言。冰霜岁月平生定,天地纲常后代看。

从一无人知大易,青天有铁铸心肝。我诗知更诸乔在,风节能无到不刊。

96

望海潮(题双岩堂)

作者:洪适(宋代)

望海潮(题双岩堂),宋代,洪适,

重溟倒影,五芝含笑,神仙今古台州。山拥黄堂,烟披画戟,双岩瑞气长浮。前事记鳌头。有百年台榭,千室嬉游。墨宝凄凉,风凌雨蠹尽悠悠。
规恢共仰贤侯。当政成五月,景对三秋。飞栋干云,虚檐受露,放怀不减南楼。宾燕奉觥筹。妙绮笺琼藻,声度歌喉。只恐棠阴成后,趣去侍凝旒。

27

甘州

作者:张炎(宋代)

甘州,宋代,张炎,

乎绝顶,旧有浮远堂,今废。
俯长江、不占洞庭波,山拔地形高。对扶疏古木,浮图倒影,势压雄涛。门掩翠微僧院,应有月明敲。物换堂安在,断碣闲抛。
不识庐山真面,是谁将此屋,突兀林坳。上层台回首,万境入诗豪。响天心、数声长啸,任清风、吹顶发萧骚。凭阑久,青琴何处,独立琼瑶。

30

酬谢帅赠靴

作者:郭奎(明代)

酬谢帅赠靴,明代,郭奎,

东郭家贫才露趾,将军独赠锦靴新。全胜公子真珠履,最称吾儒小角巾。

步月暂沾银汉露,踏花终涴玉京尘。几时醉向金銮脱,只恐高家力士嗔。

35

相逢行

作者:周巽(元代)

相逢行,元代,周巽,

渭北一相逢,停鞭驻玉骢。问君家何处,云在洛城东。

离家今几载,岁月如转蓬。话旧各倾倒,相看如梦中。

解貂秦楼里,尽醉酬知己。秦女扬清歌,霏霏启玉齿。

两脸桃花红,翠袖舞东风。斜晖转杨柳,新月上梧桐。

此会良可乐,倾壶思再酌。昨日见花开,今晨惜花落。

流景不再来,别离恨难裁。人生会面少,且覆手中杯。

明朝又分首,上马东西去。遥望秦关云,高连渭城树。

4

道室试笔六首 其二

作者:陆游(宋代)

道室试笔六首 其二,宋代,陆游,

兜罗绵云常满谷,勃落叶衣无四时。中原百战血涂野,此老醉眠初不知。

43

夜座小集

夜座小集,宋代,杨万里,

霜余雪後夜无风,人在灯前梅影中。

玉作寒蔬冰作酒,诗人犹自怨天穷。

14

次韵答静闲子

次韵答静闲子,近现代,刘雄,

意气初回朔漠外,片帆还寄大江东。神州风景时时异,禹甸笙歌处处同。

恨倘能消全仗酒,言无可立况于功。兴亡莫说前朝事,独立残阳怅晚风。

4

胡二十拜户部兼判度支

胡二十拜户部兼判度支,唐代,杨巨源,

清机果被公材挠,雄拜知承圣主恩。庙略已调天府实,
国征方觉地官尊。徒言玉节将分阃,定是沙堤欲到门。
为爱山前新卜第,不妨风月事琴樽。

100

采桑子

作者:和凝(唐代)

采桑子,唐代,和凝,

蝤蛴领上诃梨子,绣带双垂。椒户闲时,竞学摴蒲赌荔支
丛头鞋子红编细,裙窣金丝。无事嚬眉,春思翻教阿母疑。

37

山中词

作者:王令(宋代)

山中词,宋代,王令,

山中兮何游,登彼山兮乐天高。

弃吾马以取步,降吾车兮足两履。

石当道兮行旁,木碍上兮下俯。

曾蹈险之非艰,聊凭高兮下顾。

何所视之乃牛,而独见之如鼠。

彼促促者出其下兮,曾其身之非伛。

吁嗟徂兮,离娄之死则已,

古之不较其为短长兮,何独计其高下。

山高兮崔嵬,山之路兮百折而千回。

趋前行而就挽,笑顾後使推之。

彼游者谁兮,何以子之车来。

15

泺驿路

泺驿路,元代,丘处机,

极目山川无尽头,风烟不断水长流。如何造物开天地,到此令人放马牛。

饮血茹毛同上古,峨冠结发异中州。圣贤不得垂文化,历代纵横只自由。

19

九日

作者:李邴(宋代)

九日,宋代,李邴,

木落霜洲溪水清,登临满目是飘零。

黄花有意怜幽独,白酒无聊漫醉醒。

牢愁错倚西风立,楚些巴渝不可听。

29

临安客中

临安客中,宋代,赵孟坚,

小楼面面著疏棂,静有蟾光绝市声。

读罢离骚临晋帖,菊花香裹数寒更。

7

寿黄有司诞日

寿黄有司诞日,宋代,赵友直,

天挺英才佐庙廊,千年懋绩炳旗常。

悬弧偏喜民生寿,报国还期道体康。

庭有芝兰呈晚秀,门多桃李毓春芳。

微吟聊助冈陵祝,鹤发乌纱映鬓霜。

99

太宗皇帝处分手札御书赞

作者:岳珂(宋代)

太宗皇帝处分手札御书赞,宋代,岳珂,

於赫炎图,真主勃兴,

人文其昌。天开神机,

海岳洗氛,龟龙发祥。

明明庙谟,麾指变更,

著于宸章。十行之颁,

六合驿行,动罔不臧。

片幅所传,神护鬼呵,

积于缣缃。笔纵墨浓,

奇正迭参,芸阁之藏。

臣传此札,字体静严,

意态斋庄。或指以疑,

臣谓不然,各适所当。

前朝大臣,帝心所祗,

理异寻常。岂以军书,

龙战鹰扬,而可比方。

或敬而咨,或召而亲,

都俞岩廊。帝心所形,

帝札所存,默寓弛张。

璆琅鸣琚,佩玉以趋,

韬锋斂铓。辟阖坤乾,

风霆云烟,万世所望。

意春当时,左右拱承,

日思赞襄。君臣同心,

始于一堂,以达八荒。

后三百年,来瞻奎躔,

犹知激昂。有伟副车,

承平之储,印以含光。

劫火洞昏,玉躞金题,

犹识褾装。於昭帝图,

诏于后昆,不愆不忘。

惟天纵之能,惟心之亨,

惟断之刚。臣得其真,

宝以昭之,冠于百王。

82

大江

作者:李复(宋代)

大江,宋代,李复,

西南水会大江出,万里奔激瞿塘开。

神宫龙府云雾暗,涡转峡盘天地回。

岷山发源四渎长,庐峰白浪九道来。

刳舟济涉万世赖,积金覆舟吁可哀。

81

依韵和曾子开舍人从驾孟飨景灵宫四首 其三

作者:陆佃(宋代)

依韵和曾子开舍人从驾孟飨景灵宫四首 其三,宋代,陆佃,

三宫同日下云莱,带晓千门万户开。黄伞日随清景驻,玉炉风度暗香来。

眠当道路驱除柳,守得宫庭委付槐。亭午扇还新庙閟,紫云重复护周回。

23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