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日二首

作者:苏辙(宋代)

屠苏末後不辞饮,七十四人今自希。

筋力明年应更减,诚心忧世久知非。

脾寒服药近方验,风痹经冬势渐微。

得罪明时归已晚,此生此病任人讥。

50

诗文译文

喝下屠苏酒后,七十四岁的我已经不再喝了,

筋力明年将会进一步减退,

我真诚地担忧世事,长时间以来我就知道这并不是正确的选择。

因为脾胃虚寒,我服用了药物,近来效果渐显,

经历了一个冬天,寒风和风湿病渐渐减轻。

犯下的错误已经来不及挽回,

这一生、这一病,让人任意嘲笑。

诗文赏析

这首诗以自述方式表达了苏辙的心境和感受。苏辙在诗中描述了自己年老体衰的状况,并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和对世事的忧虑感到后悔。他提到自己曾经喝过屠苏酒,屠苏酒是传统的百草酒,有延年益寿的说法。然而,他现在意识到这并不能改变他年老衰弱的命运。

诗中的\"除日\"意指除夕,除夕是中国农历年的最后一天,也是岁末之夜。苏辙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反思自己的境遇和处境,表达了自己对时光的无情以及对人生的无奈。

诗中的脾寒服药和风痹经冬指的是苏辙身体的状况。他感到自己的身体逐渐衰弱,服用药物来缓解脾胃虚寒的症状,并渐渐减轻了风湿病带来的不适。

最后两句表达了苏辙对自己过去行为的反思。他意识到自己犯下的错误已不可挽回,对于明朝的政权已无法改变,同时也承受着病痛的折磨,成为他人嘲笑的对象。

这首诗通过描写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内心感受,表达了苏辙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和命运的思考。他以自身的经历反思了人生的无常和无奈,展现了对时光和命运的思辨和感慨,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其他诗经

同周车驾邵宪副宴马大参旧署

同周车驾邵宪副宴马大参旧署,明代,黎崇敕,

南旺山河是旧游,相逢何幸此登楼。孤台远带千峰色,一水中分两地流。

石畔葵榴侵客袂,门前杨柳系仙舟。明朝又趁南池胜,李杜遗文好更求。

70

赠颜君

赠颜君,清代,屈大均,

复圣之子孙,大宗在曲阜。峨峨司勋郎,与我知交久。

曩者游西秦,声诗相可否。黄河石华鱼,华阴槐曲酒。

风俗爱宗周,酣歌亦击缶。洋洋风雅篇,正变无不有。

夫子昔删诗,先师尝左右。三百所弦歌,琴声满窗牖。

龟山与猗兰,二操亦在手。子孙被流风,德性尝敦厚。

世为鲁大夫,文献十而九。宗器多圭璋,孔氏称甥舅。

光禄善五言,人诵秋胡妇。遗响在黄门,一赋如琼玖。

司勋正始声,比兴无其偶。赋诗存讽谏,美刺绝不苟。

君也为哲兄,埙篪如一口。陋巷有神灵,文章作渊薮。

分支去温陵,礼乐遥遵守。闽海接泗沂,先学相师授。

公本济世才,辉映桃陵后。为政历朔南,声教先孝友。

含吐黄钟音,中和以自寿。复圣乃春生,一阳为物母。

以配复初爻,龙潜未见首。元气在素王,司徒能多取。

公也益含弘,光大庶无负。

76

茅山道中抵莫投一客邸甚素雅主人喜客乃一善士为待至厚既别留此致谢

茅山道中抵莫投一客邸甚素雅主人喜客乃一善士为待至厚既别留此致谢,宋代,李之仪,

客绪如缲茧,山行似踏车。方疑武陵宿,宛是德公家。

倾盖君何厚,论心我可嗟。祗应从此别,去路隔云霞。

56

三寓返照庵用前韵

作者:王寂(元代)

三寓返照庵用前韵,元代,王寂,

梁上遗经古硬黄,前身僧永后僧房。葛洪泽畔中秋月,此夕相逢话更长。

69

新荷叶(雨中泛湖)

作者:黄裳(宋代)

新荷叶(雨中泛湖),宋代,黄裳,

落日衔山,行云载雨俄鸣。一顷新荷,坐间疑是秋声。烟波醉客,见快哉、风恼娉婷。香和清点,为人吹在衣襟。珠佩欢言,放船且向前汀。绿伞红幢,自从天汉相迎。飞鸥独落,芦边对、几朵繁英。侑觞人唱,乍闻应似湘灵。

12

浪淘沙

作者:张先(宋代)

浪淘沙,宋代,张先,

肠断送韶华。为惜杨花。雪球摇曳逐风斜。容易著人容易去,飞过谁家。
聚散苦咨嗟。无计留他。行人洒泪滴流霞。今日画堂歌舞地,明日天涯。

25

题画 其二

作者:陈寿(明代)

题画 其二,明代,陈寿,

洞庭微雨晓生波,一棹云山楚客过。绿遍蘼芜归未得,东风閒唱竹枝歌。

64

今年正月十四日与子由别于陈州五月子由复至

作者:苏轼(宋代)

今年正月十四日与子由别于陈州五月子由复至,宋代,苏轼,

惊尘急雪满貂裘,泪洒东风别宛丘。

又向邯郸枕中见,却来云梦泽南州。

暌离动作三年计,牵挽当为十日留。

早晚青山映黄发,相看万事一时休。

(柳子厚《别刘梦得》诗云:皇恩若许归田去,黄发相看万事休。

〔此注二句诗,上句为柳诗,下句为刘诗,东坡误记,合二为一。

〕)

32

斋中弄笔偶书示子聿

作者:陆游(宋代)

斋中弄笔偶书示子聿,宋代,陆游,

左右琴樽静不哗,放翁新作老生涯。

焚香细读斜川集,候火亲烹顾渚茶。

书为半酣差近古,诗虽苦思未名家。

一窗残日呼愁起,袅袅江城咽暮笳。

73

五鼓起坐待旦

作者:陆游(宋代)

五鼓起坐待旦,宋代,陆游,

睡觉初闻鸡一鸣,披衣危坐待窗明。

残躯已向闲中老,痴梦犹寻熟处行。

南北迢迢悲往事,古今莽莽叹浮生。

伯伦一锸君休笑,冢象祁连亦已平。

4

二爱 其一

作者:陆游(宋代)

二爱 其一,宋代,陆游,

结屋不袤丈,著身还有馀。破壁作小窗,亦足陈吾书。

无酒当饮水,无肉当饭蔬。知止乃不殆,此语良非虚。

古人造道处,正自无绝殊。愿君勿它求,且复爱吾庐。

53

古兴二首各五韵

作者:陆游(宋代)

古兴二首各五韵,宋代,陆游,

草衰何预人,每起徂年悲。

日月才几何,又见青青时。

青青虽满眼,行矣当复衰。

盛衰还无端,其理可前知。

人生死则已,千载无还期。

28

立秋有感寄苏子美

立秋有感寄苏子美,宋代,欧阳修,

庭树忽改色,秋风动其枝。

物情未必尔,我意先已凄。

虽恐芳节谢,犹忻早凉归。

起步云月暗,顾瞻星斗移。

四时有大信,万物谁与期。

故人在千里,岁月令我悲。

所嗟事业晚,岂惜颜色衰。

庙谋今谓何,胡马日以肥。

50

奉和苑舍人宿直晓玩新池寄南省友

奉和苑舍人宿直晓玩新池寄南省友,唐代,沈东美,

传闻阊阖里,寓直有神仙。史为三坟博,郎因五字迁。
晨临翔凤沼,春注跃龙泉。去似登天上,来如看镜前。
影摇宸翰发,波净列星悬。既济仍怀友,流谦欲进贤。
弹冠声实贵,覆被渥恩偏。温室言虽阻,文场契独全。
玉珂光赫奕,朱绂气蝉联。兴逸潘仁赋,名高谢脁篇。
青云仰不逮,白雪和难牵。苒苒胡为此,甘心老岁年。

8

送贺秘监归会稽诗

送贺秘监归会稽诗,唐代,胡嘉鄢,

帝乡辞宠命,羽服表华年。地变君臣礼,门荣父子仙。

凤书开紫观,鹤驾待青田。归舸蓬莱近,宸章日月悬。

迹光三乐美,声重三疏贤。即此过函谷,应留《道德篇》。

87

组以时果供馈予以酒为报

组以时果供馈予以酒为报,宋代,张舜民,

馑岁无时果,秦人餍草茶。

开奁惊见李,对客喜浮瓜。

为乏琼瑶报,聊称旨酒嘉。

中郎不忧老,有女可传家。

31

雨后望云

作者:张嵲(宋代)

雨后望云,宋代,张嵲,

岁序属残腊,云容先发春。

氛氲迎近壑,乱鬈霭遥津。

暮色含微雨,林滋被细筠。

忧居时物变,有泪洒苍旻。

16

贺师垣赐御书一德格天之阁牌并镀金器皿青罗凉伞从人紫罗衫镀金腰带仪物等四首 其二

作者:张嵲(宋代)

贺师垣赐御书一德格天之阁牌并镀金器皿青罗凉伞从人紫罗衫镀金腰带仪物等四首 其二,宋代,张嵲,

重屋雕甍势欲翩,睿题藻翰揭中天。秪缘吉德存方寸,乃尔丛霄格大圆。

传自孔门皆一道,稽诸说命合三篇。中兴如问君臣美,万世昭时六字传。

21

庚午春观新进士锡宴琼林苑因书所见

作者:宋庠(宋代)

庚午春观新进士锡宴琼林苑因书所见,宋代,宋庠,

秘苑仪星地,群英得隽年。

飞綏鲸浦右,供帐斗城偏。

表道槐阴直,凌氛柞影圆。

丛楹开玉宇,华组会琼筵。

湛湛融君渥,渠渠奖士贤。

银珰尊右席,绿帻佑双笾。

饰喜优坊伎,均恩醵礼钱。

沼浮渑酒渌,坻聚舜庖羶。

场迥歌声合,风回舞节妍。

柳疑添绀幄,鹦解啄鸣弦。

臣藿心倾日,需云象在天。

綈囊斋睿什,钿轴照儒篇。

宝思垂霓烂,欢声抃岳传。

珍台纷蹇产,翠气浩宛延。

池讶阳乌浴,桥疑汉鹊填。

千夫拔河索,三令夺标船。

帐殿沧波匝,鉤梯複道连。

瑶甍轩凤羽,云岛压鳌颠。

牺觡驯灵囿,天麰蔽大田。

江头拔兰紫,林下摘樱鲜。

玉藻初盈沼,神芝欲冒廛。

阳沟连禹洫,阴石骇秦鞭。

冰静恩鱼出。园空瑞鹄旋。

缭垣包井落,别渚上风烟。

金埒争镳地,珠翳射雉阡。

去辎雷远陌,归袂藻平川。

乍集储胥外,还经馺娑前。

子云嗟寂寞。无思状甘泉。

41

送李绛伯华户曹

送李绛伯华户曹,宋代,郭祥正,

国士苟微禄,携家千里行。乡关寒食节,邮舍冷猿声。

落日和云尽,离觞与泪倾。衔冤仍送别,何以慰浮生。

49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