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词三十三首

作者:曹勋(宋代)

听政勤劳抚万方,暂留行殿驻钱塘。

已将轮对规行事,更向龙床阅谏章。

80

诗文译文

听政勤劳抚万方,

暂留行殿驻钱塘。

已将轮对规行事,

更向龙床阅谏章。

诗文简析

《宫词三十三首》是宋代诗人曹勋创作的一组诗词作品。这组诗词以宫廷为背景,描绘了皇帝听政、处理政务的场景,充满了威严和庄重的氛围。

诗文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皇帝在宫廷中勤奋听政、抚慰百姓的形象,展现了皇帝的辛勤劳动和为国家民众付出的精神。诗词中提到皇帝在行殿中停留,可能表示皇帝在巡视各地时驻留在某个地方,这里是指钱塘,也就是现在的杭州。这里以宏伟的宫殿和龙床作为象征,凸显了皇帝的尊贵地位和权力。诗词最后一句提到皇帝在龙床上阅读谏章,显示出皇帝对政务的认真对待和审慎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宏大的场景和庄重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勤政爱民、威严有力的皇帝形象。诗词表达了作者对皇帝的赞颂和对皇帝治国才能的敬仰,同时也展示了宫廷政务的庄严氛围和皇帝的职责与担当。

曹勋

曹勋(1098—1174)字公显,一字世绩,号松隐,颍昌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宣和五年(1123),以荫补承信郎,特命赴进士廷试,赐甲科。靖康元年(1126),与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受徽宗半臂绢书,自燕山逃归。建炎元年(1127)秋,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上御衣书,请求召募敢死之士,由海路北上营救徽宗。当权者不听,被黜。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和议成,充报谢副使出使金国,劝金人归还徽宗灵柩。十四年、二十九年又两次使金。孝宗朝拜太尉。著有《松隐文集》、《北狩见闻录》等。他的诗比较平庸,但有几首使金诗颇值得注意。

其他诗经

奉和圣制登蒲州逍遥楼应制

作者:苏颋(唐代)

奉和圣制登蒲州逍遥楼应制,唐代,苏颋,

在昔尧舜禹,遗尘成典谟。圣皇东巡狩,况乃经此都。
楼观纷迤逦,河山几萦纡。缅怀祖宗业,相继文武图。
尚德既无险,观风谅有孚。岂如汾水上,箫鼓事游娱。

57

答冲雅上人亦草书并诗

答冲雅上人亦草书并诗,宋代,梅尧臣,

经月不出户,堂上多绿苔。

忽有方外客,衣披稻畦来。

来从青山下,手把纨素裁。

笔草数行字,瘦蛇起春雷。

渴墨未散雾,屈角麟欲开。

装为两大轴,置我并琼瑰。

懒瞠长须奴,挂壁不扫埃。

智永与怀素,其名久崔嵬。

师今继此学,入神在徘徊。

未料辄以我,便比和羹梅。

我心常苦酸,得姓何可能。

6

东坡引

东坡引,宋代,辛弃疾,

玉纤弹旧怨。还敲绣屏面。清歌目送西风雁。雁行吹字断。雁行吹字断。
夜深拜月,琐窗西畔。但桂影、空阶满。翠帏自掩无人见。罗衣宽一半。罗衣宽一半。

72

谒金门

谒金门,宋代,李流谦,

空伫立。又是冷烟寒食。开尽荼_都一色。东风吹更白。
我是纶竿倦客。道上行人不识。著取蓑衣拈短笛。沙鸥应认得。

34

西江月(泛舟)

作者:曹冠(宋代)

西江月(泛舟),宋代,曹冠,

一派弯溪曲港,两山松干柽萝。寻幽乘兴泛烟波。时见白鸥飞过。
炫日浪纹金影,连云岸草青莎。陶然一醉养天和。解意歌莺劝我。

92

【仙吕】点疑绛唇

【仙吕】点疑绛唇,元代,未知作者,

问柳寻芳,惜花怜月,心狂荡。名姓高扬,处处人瞻仰。

【混江龙】樽前席上,偶然相遇俏萧娘。闲通局肆,善晓宫商。樊素口偏宜

歌《白雪》,小蛮腰遍称舞《霓裳》。妖娆相。花无宿艳,玉无温香。

【醉中天】行院都皆赏,女伴每尽伏降。宝髻钗攒金凤凰,万种风流相。一

见了教人断肠,可憎模样,宜梳宜画宜妆。

【金盏儿】性温良,貌非常。晓诗书通合刺知棋象,兰心蕙性世无双。蛾眉

频扫黛,宫额淡涂黄。半弯罗袜窄,十指玉纤长。

【后庭花煞】有精神有伎俩,诸余里忒四行。出格心肠俏,过人手段强。细

思量,风流模样,少个的亲心爱画眉郎。赠妓

淡扫蛾眉,粉容香腻,娇无力。绿鬓云垂,旖旎腰肢细。

【混江龙】性资聪慧,对着这风花雪月有新题。金篦击节,翠袖擎杯。妙舞

几番银烛暗,清歌一曲彩云低。朝朝宴乐,夜夜佳期。偎红倚翠,绣幌罗帏。生

在这锦营花阵繁华地,逞风流在销金帐里,叙幽情在燕子楼西。

【油葫芦】则这送旧迎新有尽期,少年时能有几?我则怕镜中白发老来催,

有一日花残色改容颜退,到头来怎是你终身计?床头又囊箧乏,门前又鞍马稀。

趁青春若得个良人配,怎做得张郎妇李郎妻?

【天下乐】引的些俊俏郎君着意迷,使了虚脾;小儿识,陷人坑尽深难见底。

惹得人父母嫌,搬得人妻子离,便趱得钱财多有甚奇。

【那吒令】盈斟着酒杯,则不如桑麻纺织;轻罗细丝,则不如荆钗布衣;珍

馐美味,则不如家常饭食。免得弃旧人迎新婿,到大来无是无非。

【鹊踏枝】昨日个叙别离,今日个待相识。眼面前秋月春花,头直上兔走乌

飞。叹光阴白驹过隙,我则怕下场头乐极生悲。

【寄生草】早寻个归秋日,急回头也是迟,谁待要陪狂伴醉筵间立,谁待要

迎妍卖俏门前倚,谁待要打牙讪口闲淘气。少不得花浓酒酽有时休,那其间东君

不管人憔悴。

【金盏儿】费追陪,笑相随,东家会了西家会,每日家逢场作戏强支持。擎

杯淹翠袖,翻酒污罗衣。抵多少惜花春起早,爱月夜眠迟。

【后庭花】唤官身无了期,做排场抵暮归。则待学不下堂糟糠妇,怎做得出

墙花临路岐?使了些巧心机,那里有真情实意。迷魂汤滋味美,纸汤瓶热火煨。

初相逢一面儿喜,才别离便泪垂。

【青歌儿】趱下些家缘家计,做不着盘缠盘费。不问生熟办酒食,他便要弄

盏传杯。说是谈非,斜眼相窥,口角涎垂。吃得来东倒西歪醉淋漓,受不得腌

替气。

【尾声】跳不出引魂灵的绮罗丛,迷子弟莺花队,费精神花朝月夕。醉舞狂

歌供宴集,樽席上做小伏低,敛愁眉强整容仪。你便是法酒肥羊不甚美,子不如

绩麻拈絮,随缘活计,那其间方是得便宜。

24

西江月(再游龙隐岩,追和陶商翁韵)

西江月(再游龙隐岩,追和陶商翁韵),宋代,方信孺,

碧洞青崖著雨,红泉白石生寒。朅来十月九湖山。人笑元郎太漫。
绝壑偏宜叠鼓,夕阳休唤归鞍。兹游未必胜骖鸾。聊作湖南公案。

53

减字木兰花 赠徐君猷三侍人:庆姬

作者:苏轼(宋代)

减字木兰花 赠徐君猷三侍人:庆姬,宋代,苏轼,

天真雅丽。容态温柔心性慧。响亮歌喉。遏住行云翠不收。

妙词佳曲。啭出新声能断续。重客多情。满劝金卮玉手擎。

66

正月二十一日病后述古邀往城外寻春

作者:苏轼(宋代)

正月二十一日病后述古邀往城外寻春,宋代,苏轼,

屋上山禽苦唤人,槛前冰沼忽生鳞。

老来厌逐红裙醉,病起空惊白发新。

卧听使君鸣鼓角,试呼稚子整冠巾。

曲栏幽榭终寒窘,一看郊原浩荡春。

48

题王晋卿画后

作者:苏轼(宋代)

题王晋卿画后,宋代,苏轼,

丑石半蹲山下虎,长松倒卧水中龙。

试君眼力看多少,数到云峰第几重。

65

梦中赋早行

作者:陆游(宋代)

梦中赋早行,宋代,陆游,

夜分秉炬治装赍,千里霜风入马蹄。拥褐却寻孤驿梦,垂鞭时听近村鸡。

荒烟漫漫沉残月,宿莽离离上古堤。天色渐分寒更力,道傍沽酒坼官泥。

43

晴和出游湖山间

作者:陆游(宋代)

晴和出游湖山间,宋代,陆游,

日出气稍和,呼船渡烟津。

微风西南来,水面生鱼鳞。

适此一日佳,聊娱百年身。

捋须俯船舷,一笑彼何人?闰余春事早,已觉阳和新,梅花处处开,幽香袭衣巾。

久病喜我出,问讯倾乡邻。

舟回不须速,看涌白玉轮。

17

咏姬人未肯出诗

咏姬人未肯出诗,南北朝,刘孝绰,

帷开见钗影,帘动闻钏声。徘徊定不出,常羞华烛明。

35

自讽

作者:薛能(唐代)

自讽,唐代,薛能,

千题万咏过三旬,忘食贪魔作瘦人。
行处便吟君莫笑,就中诗病不任春。

30

题龙湖 其四

题龙湖 其四,唐代,陈元光,

望望龙湖上,鱼龙薄汉云。鸿濛开半月,蛇秽破孤军。

一鉴生风翰,千章涣浪纹。法慈敷教化,清静加弥纶。

法慈剪凶丑,凛冽回春温。龙湖三五夜,棨戟四回轮。

37

读史

作者:鲍溶(唐代)

读史,唐代,鲍溶,

鬼书报秦亡,天地亦云闭。赤龙吟大野,老母哭白帝。
苍苍无白日,项氏徒先济。六合已姓刘,鸿门事难制。
坑降嬴政在,衣锦人望替。宿昔见汉兵,龙蛇满旌棨。
始矜山可拔,终叹骓不逝。区区亚父心,未究天人际。
萧张马无汗,盛业垂千世。

97

诗偈 其六十八

作者:庞蕴(唐代)

诗偈 其六十八,唐代,庞蕴,

如来悯诸子,平等无高下。诸子自愚痴,所以难教化。

直心是道场,子心转奸诈。遣子净三业,转爱论俗话。

遣子内脩真,向外转寻假。遣子学无相,捻他有相把。

无诤最第一,论义成相骂。

11

上元

上元,唐代,郭利贞,

九陌连灯影,千门度月华。倾城出宝骑,匝路转香车。
烂熳惟愁晓,周游不问家。更逢清管发,处处落梅花。

39

洒然堂

洒然堂,宋代,张舜民,

何必彷徉水石间,听君言话已孱颜。三湘尽处犹逢竹,五岭回时却见山。

吏案总教如雁进,灵源我且似鸥闲。天边猿鹤皆相识,惟欠携筇日往还。

37

同原甫咏秘阁诏藏古器图

作者:刘攽(宋代)

同原甫咏秘阁诏藏古器图,宋代,刘攽,

昔占金宝气,天瑞告成功。绘事今时绝,书文自古同。

剖钩记巫锦,按刻异桓公。尘世无由睹,昆山策府中。

28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