飓母从来海若家,青天白地忽飞沙。
烦将残暑驱除尽,只莫颠狂损稻花。
狂风从大海来到我们家,
青天白地间突然卷起沙。
请赶走令人烦恼的余暑,
只是不要摧毁稻花的美好。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场猛烈的大风。诗人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将风暴的景象生动地展现出来。第一句表达了大风来自海洋的力量,形容飓风本来就是属于海洋的一部分。第二句描述了大风带来的景象,青天和白地之间突然飞起了沙尘,展现了风暴的猛烈和凶猛。接下来的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寄托。他希望大风能够吹走残余的炎热,为人们带来凉爽和清新。然而,他也希望大风不要破坏稻花的美丽。这里的稻花可以被视为人们的希望和努力的象征,诗人希望风暴不要给人们的努力带来损害。
整首诗词通过简练而形象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感叹和希望。诗人通过对大风的描绘,展示了自然界的威力和不可预知性,同时也传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期盼。此外,诗人通过将大风与稻花联系起来,表达了对人类努力的祝福和希望。整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笔触,展现了宋代诗人范成大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自然的感悟。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称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己酉上元后赠刘子才,宋代,杨万里,
书台城西幽绝处,古木排霄草荒路。空斋深夜四无人,维予二人听春雨。
我如病鹤子茁兰,长幼不同同少年。闻子诵书金应玉,看子落笔山飞泉。
别来几何如昨日,我老过前子非昔。来年裹砚试集英,侧耳胪传第一声。
开元夜游图,宋代,周邦彦,
潞州别驾年十八,弯弓射鹿无虚发。
真龙绝水鱼鳖散,参军后骑凫鸥没。
咸原瑞气映壶关,城南书生知阿瞒。
解鞍下马日向夕,炙驴行酒天为欢。
坐上何人识天意,擫帽破靴朝邑尉。
旄头夜转紫垣开,太白光芒黄钺利。
万骑齐呼左右分,将军夜披玄武门。
鏖兵三窟尽妖党,问寝五门朝至尊。
羽林萧萧参旗折,太极瑶光净烟雪。
杀身志在攀龙鳞,唾手成功探虎穴。
麾下且侯李与王,轻形玉带持箙房。
晋文赏功从悉录,汉光道旧情无忘。
与宴宫中张秘戏,复道晴楼过李骑。
连催羯鼓汝阳来,一抹鲲弦薛王醉。
玉阶凄凄微有霜,天鸡唤仗参差光。
宜春列炬散行马,长乐疏钟严晓妆。
清线急管欢未毕,瑶池八马西南出。
扪参历井行道难,失水回风永相失。
君不见当时韦杜间,呼鹰走狗去不还。
坐间年少莫大语,临淄郡王天子父。
秋日雨中与萧赞善访殷舍人于翰林座中作,唐代,徐铉,
野出西垣步步迟,秋光如水雨如丝。铜龙楼下逢闲客,
红药阶前访旧知。乱点乍滋承露处,碎声因想滴蓬时。
银台钥入须归去,不惜馀欢尽酒卮。
水龙吟·一九四六年冬,珞珈风雪,纡情难遣,寄调水龙吟,近现代,萧萐父,
天风夜度龙沙,飞来万里彤云冷。琼蕤飘散,羽衣轻坠,籁虚林静。
体物成形,凌空作态,纷纷成阵。正湖山清绝,客怀悽悄,凭栏意,知谁省。
遥想千家野哭,正都门、酒温歌竞。塞雁惊烽,哀鸿遍地,月寒风噤。
剑外心期,吟边怀抱,怕催青鬓。步溪桥、天心何处,问梅花讯。
答束孝先,宋代,王令,
纯金出镕炉,烜赫掩炽火。锦成洗春江,众目炫莫奈。
鱼盐物诚微,误用幸不涴。君家兄弟贤,我见始惊夥。
文章露光芒,藏蕴包丛脞。关门当自足,何暇更待我。
固知仁人心,姑欲恤穷饿。苟论才不才,自合弃如唾。
忆昨西来初,戚惕侍客坐。交持驾说口,张阖不可锁。
间发辨经义,铁舌莫摩挫。高文忽下投,白日骇天堕。
眩怖欲前掩,布帛不可裹。初视固宜惊,独获亦堪贺。
又如遇贵人,绣锦饰婀娜。回眸忽自鉴,恶面复窭裸。
屈降心巳甘,叹愤志亦颇。雄高岂复争,爱恤亦加荷。
大诗又来及,推与太浮过。自无贤可称,以是恶甚播。
譬如享尪人,豆食止则可。苟强担石负,蹉跌适足祸。
何以论报心,结草效鬼颗。
书林十景 其十 华峰霁雪,宋代,谢枋得,
朔风吹折寒梅枝,严凝冻合彤云痴。华峰屹立亘今古,堆累积聚皆昏迷。
杨花飞舞盈三尺,蝶翅交加呈六出。朝阳发燄照乾坤,万壑千崖消粉饰。
落星寺,宋代,赵蕃,
我自庐山十五载,奔走坐受世迫隘。
今年一梦落星湾,遥赏意短终不快。
褰裳高步千仞冈,下视城郭等蓬块。
阴风远来龙噫吟,大江东下波滂湃。
远游止为两眸计,扶杖深叹造物大。
五老自是吾故人,一笑却恨浮云碍。
欲搜短句记来游,倚槛孤啸上方外。
康州涪翁我所师,借问遗碑悉安在。
辛丑孟夏甲申日得雨,宋代,赵孟坚,
物理寓乘除,天存好还道。
去年夏迄秋,旱枯苗尽槁。
繁霜打麦根,疗饥兹已兆。
逾春秀葽葽,修翠摇旌葆。
黄云割未尽,赤日仍时杲杲。
秧针方刺牙,还忧水泉少。
正深伤弓虞,曲成由大造。
耕雨刈欲晴,从来难两好。
来牟迨既登,甘霖乃方到。
甲甲占久雨,古语信可考。
首夏际兹辰,其应孚未祷。
繁声喧若注,阴云阵如扫。
入夜听檐溜,滴沥响到晓。
蝗螟腐翅翼,蛙黾喊池沼。
从兹雨未艾,调润知可保。
一亩数石收,麦秋功已告。
千仓而万箱,应占富禾稻。
匪藉天功然,人力宁尔巧。
端由政致和,天示贤侯报。
不死见丰年,鼓腹归醉饱。
末掾与农氓,熙熙歌昊昊。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