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风雨无端恶。孤负登高约。佳节若为酬,盛与歌呼,胜却秋萧索。
菊花旋摘揉青萼。满满浮杯杓。老鬓未侵霜,醉里乌纱,不怕风吹落。
满城风雨无端恶,
孤负登高约。
佳节若为酬,
盛与歌呼,
胜却秋萧索。
菊花旋摘揉青萼,
满满浮杯杓。
老鬓未侵霜,
醉里乌纱,
不怕风吹落。
《醉花阴》是宋代诗人杨无咎的一首词。这首词描绘了秋日里的美好景象和人们在佳节时的欢愉心情,以及作者在醉酒之中的畅怀。
《醉花阴》这首词以描绘秋日景色和人生情感为主题,通过鲜明的画面和情感表达,展示了作者杨无咎对美好时光的享受以及与时光的共鸣。
词的开头以“满城风雨无端恶”描绘了风雨交加的景象,为后文的佳节喜庆和快乐气氛做了一种反衬,同时也预示了人生的波折和变幻。
接着,词人借“孤负登高约”表达了对友人相约登高赏秋的感慨,暗示了词人对时光流转和友情变化的思考。
“佳节若为酬,盛与歌呼,胜却秋萧索。”这句描述了在佳节时的欢聚欢庆,意在强调节庆之乐胜过秋的凄凉,充分展现了时光流转中人们欢乐的情感。
“菊花旋摘揉青萼”以及“满满浮杯杓”等描写了丰收的秋季景象,以生动的细节和形象,展示了秋日的丰富和美好。
“老鬓未侵霜”表达了词人仍然年轻的情感,而“醉里乌纱,不怕风吹落”则显现出词人豁达洒脱的心态,意味着不论风雨飘摇,都能保持内心的坚韧和喜悦。
整首词通过对秋天景色、人生情感的描写,以及作者自身情绪的表达,传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以及对生命变迁的深刻思考。这种对美好的追求和对人生变化的接纳,表达出一种积极向上、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具有较强的情感共鸣和思想内涵。
杨无咎(1097~1171)字补之,杨一作扬,一说名补之,字无咎。自号逃禅老人、清夷长者、紫阳居士。临江清江(今江西樟树)人,寓居洪州南昌。绘画尤擅墨梅。水墨人物画师法李公麟。书学欧阳询,笔势劲利。今存《逃禅词》一卷,词多题画之作,风格婉丽。生平事迹见《宋史翼》卷三六。
送田遵古秀才,宋代,梅尧臣,
蹊。既见游子发,
登舟傍寒溪。沿江抵海澨,
行陆至胶西。入门喜在颜,
上堂拜阿{上弥下女}。四邻持壶酒,
鸡跖间豚蹄。亲戚庆问毕,
诗书速整齐。即有求贤诏,
与子不久睽。
【仙吕】赏花时 卧枕着床染,元代,未知作者,
卧枕着床染病疾,梦断魂劳怕饮食。不索请名医,沉吟了半日,这证候儿敢
跷蹊。
【幺】参的寒来恰禁起,忽的浑身如火气逼。厌的皱了双眉。豁的一会价精
细,烘的半晌又昏迷。
【煞尾】减精神,添憔悴,把我这瘦损庞儿整理。对着那镜儿里容颜不认得,
呆答孩转转猜疑。瘦腰围,宽尽罗衣,一日有两三次频将带缋儿移。觑了这淹尖
病体,比东阳无异,不似俺害相思出落与外人知。
只为多情忒俊雅,月下星前拖逗煞。掩映着牡丹花,潜潜等等,不见劣冤家。
【幺】今夜相逢打骂咱,忽见人来敢是他。只恐有争差,咨咨认了,正是那
娇娃。
【煞尾】悄悄吁,低低话,厮抽抒粘粘掐掐。终是女儿家不惯耍,庞儿不甚
挣达。透轻纱,双乳似白牙。插入胸前紧紧拿,光油油腻滑。颤巍巍拿罢,至今
犹自手儿麻。春夜深沉庭院幽,偷访吹箫鸾凤友。良月过南楼,昨宵许俺,今夜
结绸缪。
【幺】两处相思一样愁,及至相逢却害羞。则是性儿柔,百般哀告,腼腆不
抬头。
【煞尾】你温柔,咱清秀,本是一对儿风流配偶。咫尺相逢说上手,紧推辞
不肯成头。又不敢久迟留,只怕奶母追求。料想伊家不自由,空耽着闷忧。虚陪
了消瘦,不承望刚做了个口儿休。
次韵周开祖长官见寄,宋代,苏轼,
俯仰东西阅数州,老于歧路岂伶优。
初闻父老推谢令,旋见儿童迎细侯。
政拙年年祈水旱,民劳处处避嘲讴。
河吞巨野那容塞,盗入蒙山不易搜。
仕道固应惭孔孟,扶颠未可责由求。
渐谋田舍犹怀禄,未脱风涛且傍洲。
罔罔可怜真丧狗,时时相触是虚舟。
朅来震泽都如梦,只有苕溪可倚楼。
斋酿酸甜如蜜水,乐工零落似风瓯。
远思颜柳并诸谢,近忆张(子野)、陈(令举)、与老刘(孝叔)。
(〔四库原注:“子野”、“令举”、“孝叔”俱在张、陈、刘等姓后,不便读,据它本改。
〕)风定轩窗飞豹脚,雨余栏槛上蜗牛。
旧游到处皆苍藓,同甲惟君尚黑头。
忆昔湖山共寻胜,相逢杯酒两忘忧。
醉看梅雪清香过,夜棹风船骇汗流。
百首共成山上集,三人俱作月中游。
海南未起垂天翼,涧底仍依径寸庥。
已许秋风归过我,预忧诗笔老难酬。
此生岁月行飘忽,晚节功名亦缪悠。
犀首正缘无事饮,冯驩应为有鱼留。
従今便踏青州麹,薄酒知君笑督邮。
和钱学士喜雪,宋代,王安石,
手把诗翁忆雪诗,坐愁穷海瘴烟霏。
谁令天上苍茫合,忽见空中散漫飞。
阊阖与风生气势,姮娥交月借光辉。
山鸦瑟缩相依立,邑犬跳梁未肯归。
点缀丘园荣树木,埋藏沟渐乱封圻。
高歌业已传都市,逸兴何当叩隐扉。
颇欲携樽邀使骑,几忘温席荐亲闱。
公今早晚班春去,强劝涝田补岁饥。
秋山行旅图,元代,虞集,
春夏农务急,新凉事征游。饭糗既盈橐,治丝亦催裘。
升高践白石,降观索轻舟。试问将何之,结客趋神州。
珠光照连乘,宝剑珊瑚钩。乘马垂苜蓿,纵目上高丘。
策名羽林郎,谈笑觅封侯。太行何崔嵬,日暮摧回辀。
古木多悲风,长途使人愁。羸骖见木末,足倦霜雪稠。
谷口何人耕,禾麻正盈畴。出门不及里,酒馔相绸缪。
壮者酣以歌,期颐醉而休。安知万里事,有此千岁忧。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