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花(中秋)

雨霁云收,风高露冷,银河万里波澄。正冰轮初见,玉斧修成。还是一年,凭栏望处,对景愁生。想姮娥应念,待久西厢,为可中庭。

翻思皓彩,未如微暗,向人多少深情。长记得、墙阴密语,花底潜行。饮散频羞烛影,梦余常怯窗明。此时此意,有谁曾问,月白风清。

65

诗文译文

,以及对

诗文简析

《雨中花(中秋)》是一首描写中秋时节的诗词,由宋代诗人杨无咎创作。

诗文赏析

雨停了,云散了,风吹得露水冷冰冰的。银河在万里长空中摇曳着。那明亮的月亮像一个初生的冰轮,闪烁着寒光。这已经是一年之中了,我凭栏望着月亮,不禁生出了忧愁之情。我想到姮娥仙子,她是否也会怀念着我,她是否也会在西厢长久地等候我。我反复思索着那皎洁的月光,虽然它还没有完全满月,但已经远胜于微暗的初月。它向人们传达了多少深情。我始终记得,在墙阴下,我们曾经密语,我们曾经在花丛中偷偷相会。饮过的酒散了,我常常怕在梦里看见窗明的烛影。此时此刻,有谁曾经问过我,我这深白的愁思和这清爽的秋风。

这首诗以中秋时节为背景,通过描写月亮、银河和月夜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思念姮娥仙子的情感和对逝去时光的回忆之情。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刻画出了一幅静谧而悲壮的中秋夜景,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情感的交融。

诗中运用了富有意境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比如将月亮比作冰轮、比作姮娥仙子,通过对银河和月亮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思念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诗中也展示了诗人对于时光流逝和岁月变迁的深思,透过月亮和风的象征意义,传达出对消逝时光的追忆和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整首诗篇意境唯美、清丽,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律感。诗人运用到位的描写手法和对思念和回忆的准确表达,使诗词更加富有情感和张力。诗词结构紧凑,意境深远,让人留连忘返。

杨无咎

杨无咎(1097~1171)字补之,杨一作扬,一说名补之,字无咎。自号逃禅老人、清夷长者、紫阳居士。临江清江(今江西樟树)人,寓居洪州南昌。绘画尤擅墨梅。水墨人物画师法李公麟。书学欧阳询,笔势劲利。今存《逃禅词》一卷,词多题画之作,风格婉丽。生平事迹见《宋史翼》卷三六。

其他诗经

把钓

作者:曹玘(清代)

把钓,清代,曹玘,

碧流春涨绿杨前,红蓼秋开浅渚边。五尺拖斜沙岸月,一丝垂烂晚溪烟。

操心不假詹何授,种法无求范蠡传。好与直钩同作想,得非人也失非天。

6

挽右光禄大夫知枢密院事赠开府仪同三司孙公二首 其一

作者:刘摰(宋代)

挽右光禄大夫知枢密院事赠开府仪同三司孙公二首 其一,宋代,刘摰,

岑令神情竭,裴公柱石衰。国贪黄发旧,身负赤松期。

人也将安仰,天乎不慭遗。延和听诏语,深见两宫悲。

6

长安明月篇

长安明月篇,明代,邓云霄,

琉璃碾破碧云堆,仙子银屏次第开。淡扫蛾眉安玉匣,高悬鸾镜下瑶台。

蛾眉鸾镜舒清眺,东海冰轮送秋晓。雾幌初褰七宝妆,琼章早报三青鸟。

霓裳天乐沸云流,此夜群仙尽出游。绿发吹笙遥跨鹤,紫箫骑风晚登楼。

曾从天路招灵鹊,更隔明河笑女牛。女牛灵鹊佳期暮,天上人间几相误。

怅望停棱已可怜,凄凉抱兔应难度。苍茫云水广寒空,叹息红颜闭六宫。

莫问涂黄羞满月,只将团扇怨秋风。铜龙夜咽天河水,玉辇征歌乘月起。

流素偏归凝碧边,扬辉只在昭阳里。五侯七贵竞繁华,风月宵宵赵李家。

红锦缠头调宝瑟,银钿击节奏琵琶。潘安卫玠千金马,韦娘苏小倾城价。

锦帐流苏不放春,铜盘吐蜡消长夜。荡子倡楼日易迷,归来明月已沉西。

但矜楼上冰姿好,不惜闺中玉箸啼。别有空房二八女,征夫远赴辽阳戍。

月暗斜笼夜合花,流萤乱点相思树。绣户秋深冷疑茵,沙场落月闪青磷。

受降城外风前笛,无定河边梦里人。挥杯试问天边月,含情细向嫦娥说。

处处柔肠叹合离,年年香魄嗟圆缺。合离圆缺异悲欢,才子佳人怅各天。

既催牛渚乘流句,又落江州司马船。可厌尘寰多意绪,寒蟾为我调霜杵。

乞将灵药蜕凡胎,飞仙挟去云为侣。

5

寄伦穗石

寄伦穗石,明代,王渐逵,

文珠生合浦,美玉产蓝田。白虹贯穷旻,潜光媚重渊。

幽深岂不远,至宝纷目前。散樗盈道傍,匠石相弃捐。

嫫母充井闾,形容希见怜。婘华自钟眷,丑拙夫奚叹。

从古谅斯造,谁能测其然。姬公勤日赅,孔辙母停巡。

多才信为累,居德日已迁。轮辕迈攸往,致饬在朱殷。

姱脩起神媚,荏苒伤岁年。愿言惧流光,毋为贻悔愆。

50

送道卿

作者:邵宝(明代)

送道卿,明代,邵宝,

道卿南来登我堂,西风飒飒吹衣裳。十年话远寒宵短,一瓣香清新月光。

操椠当年曾白鹿,濯缨何处不沧浪。烦君为吊诸贤墓,朱吕风流在此乡。

99

【双调】风入松 半生花柳稍

【双调】风入松 半生花柳稍,元代,吕止庵,

半生花柳稍曾耽,风月畅尴尬。付能巴到蓝桥驿,不堤防烟水重淹。追想盟山誓海,几度泪湿青衫。

【乔牌儿】再不将风月参,勾断欠余滥。偶因那日相逢处,两情牵,他共俺。

【新水令】巧盘云髻插琼簪,穿一套素衣恁般甜淡。他说得话儿岩,合下手脾和,莫不是把人赚?

【搅筝琶】闲言探,切恐话交参。休道咱虚,怕伊不敢。岂怕外人知,只恐娘监。离恨闷愁两下耽,独自个羞惨。

【离亭宴歇指煞】做时节彼各休心厌,做时节休把人坑陷。常欢喜星前月下,休等闲间面北眉南。既做时休忐忑,若意懒后众生便减。我着片无忝和朴实心,博伊家做怪胆。

54

【双调】新水令 皇都元日

【双调】新水令 皇都元日,元代,贯云石,

郁葱佳气蔼寰区,庆丰年太平时序。民有感,国无虞。瞻仰皇都,圣天子有

百灵助。

【搅筝琶】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忠孝宽仁,雄文壮武。功业振乾坤,军尽

欢娱,民亦安居。军民都托赖着我天子福,同乐蓬壶。

【殿前欢】赛唐虞,大元至大古今无。架海梁对着檠天柱,玉带金符。庆风

云会龙虎,万户侯千钟录,播四海光千古。三阳交泰,五谷时熟。

【鸳鸯煞】梅花枝上春光露,椒盘杯里香风度。帐设鲛绡,帘卷虾须。唱道

天赐长生,人皆赞祝。道德巍巍,众臣等蒙恩露。拜舞嵩呼,万万岁当今圣明主。

18

满江红·笳鼓归来

满江红·笳鼓归来,宋代,辛弃疾,

笳鼓归来,举鞭问、何如诸葛。人道是、匆匆五月,渡泸深入。白羽风生貔虎噪,青溪路断猩鼯泣。早红尘、一骑落平冈,捷书急。三万卷,龙韬客。浑未得,文章力。把诗书马上,笑驱锋镝。金印明年如斗大,貂蝉却自兜鍪出。待刻公、勋业到□云,浯溪石。

58

摇落吟

作者:陆游(宋代)

摇落吟,宋代,陆游,

素秋欲尽风雨恶,千林如扫俱摇落。

年运而往秋复冬,念念元知已非昨。

痴人顾欲吝此生,放翁悯汝笑绝缨。

发毛爪齿俱外物,天地大化终无情。

我贫无以遗儿子,惟有一言持付尔:仕宦要能当百挫,为农饥死无游惰。

22

和周仲容春日二律句

和周仲容春日二律句,宋代,杨万里,

饥民日夜去,也有不荒田。

旧雨仍新雨,今年胜去年。

未嫌诗得瘦,只苦茗妨眠。

花气薰人醉,来从若个边。

30

无闷(冬)

无闷(冬),宋代,周邦彦,

云作轻阴,风逗细寒,小溪冰冻初结。更听得、悲鸣雁度空阔。暮雀喧喧聚竹,听竹上清响风敲雪。洞户悄,时见香消翠楼,兽煤红爇。
凄切。念旧欢聚,旧约至此,方惜轻别。又还是、离亭楚梅堪折。暗想莺时似梦,梦里又却是,似莺时节,要无闷,除是拥炉对酒,共谭风月。

3

早春友人访别南归

作者:李洞(唐代)

早春友人访别南归,唐代,李洞,

南归来取别,穷巷坐青苔。一盏薄醨酒,数枝零落梅。
潮生楚驿闭,星在越楼开。明日望君处,前临风月台。

48

秋夜对月寄僧特

作者:鲍溶(唐代)

秋夜对月寄僧特,唐代,鲍溶,

忆见特公赏秋处,凉溪看月清光寒。
今夕深溪又相映,特公何处共团圆。

10

窗前葵萱皆吐花成诗二首

作者:赵蕃(宋代)

窗前葵萱皆吐花成诗二首,宋代,赵蕃,

僮能去蓬藋,手自植葵萱。

叠石就为砌,启窗因当轩。

后先殊早晚,开敛共朝昏。

长夏曷以度,幽花相与言。

45

初十日早立寺门作

作者:赵蕃(宋代)

初十日早立寺门作,宋代,赵蕃,

春天阴晴无定姿,阴云未卷晴风吹。

青山表见花颜色,绿竹增添鹭羽仪。

郭外不知谁是主,眼中今日我题诗。

人生何物非邮传,敢谓吾庐不在兹。

44

呈葛抚州二首 其一

作者:赵蕃(宋代)

呈葛抚州二首 其一,宋代,赵蕃,

人物与江山,风流适比肩。家声自勾漏,出守更临川。

美政人人说,新诗句句传。五言成漫兴,一见岂无缘。

96

清江道中

作者:赵蕃(宋代)

清江道中,宋代,赵蕃,

自入西江绝少山,暂看平远又弯环。

望穷浩浩鸥波里,诗堕苍苍暮色间。

网户谩多鱼踊价,酒垆虽少客酡颜。

儿时所历今重过,无复衣斑徒鬓斑。

40

曲阳亭送别

作者:刘敞(宋代)

曲阳亭送别,宋代,刘敞,

海滨寂寥地,送别何须频。数上曲阳亭,自然愁旅人。

晴日排寒色,清光湛奫沦。微风海上来,满目飞鱼鳞。

孤云去无所,野鸟鸣相驯。信美非吾土,送目倦南津。

58

题崇因寺

题崇因寺,宋代,毕仲游,

閒游偶此共攀缘,胜事谁能为我传。山鸟无巢任来往,溪流有石更潺湲。

路迷空谷寒生雾,目极平林远自烟。便是瀛洲与方丈,不知何处有飞仙。

92

作者:孙锡(宋代)

句,宋代,孙锡,

句溪虽可鉴,未若宛溪清。

65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