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答赵彦正使君)

人间尘外。一种寒香蕊。疑是月娥天上醉。戏把黄云挼碎。

使君坐啸清江。腾芳飞誉无双。兴寄小山丛桂,诗成扉几明窗。

80

诗文译文

人间尘外。

一种寒香蕊。

疑是月娥天上醉。

戏把黄云挼碎。

使君坐啸清江。

腾芳飞誉无双。

兴寄小山丛桂,

诗成扉几明窗。

诗文简析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清净宁静的向往,追求超脱尘世的心境。诗中描绘了一种寒香的花蕊,仿佛是月宫中的仙子陶醉其中。诗人戏称自己把黄色的云彩揉碎,以表达他对自然景色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接下来,诗人描绘了赵彦正使君坐在清澈的江水旁吟唱,享有盛誉并飞扬跋扈。最后,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和创作寄托在郁郁葱葱的小山丛桂之中,表明他的诗篇将成为备受推崇的杰作。

诗文赏析

《清平乐(答赵彦正使君)》以清新淡雅的笔调勾勒出宁静美好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心灵追求的态度。诗中运用了寒香蕊、月娥、黄云等意象和修辞手法,使诗句充满了浪漫和幻想色彩。通过将人间景物与天上仙境相联系,诗人表达了对超脱尘世纷扰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展示了他对美的敏感和独特的表达能力。

诗中通过赵彦正使君的形象赋予了诗歌更具体的情境和人物。使君被描绘为坐在清江边吟唱的形象,展示了他的才华和声名远播。这种对使君的描绘与诗人自身的心境相呼应,彰显了诗人追求自由和创作的渴望。

最后,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和创作寄托在郁郁葱葱的小山丛桂之中。桂花象征高洁和纯美,代表了诗人对自己作品的高度期望。诗人通过扉和明窗的描写,暗示自己的诗篇将成为备受文人雅士推崇的佳作,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期许和自信。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清新的意象、细腻的描写和富有想象力的表达,展示了诗人对自然和心灵追求的态度,表达了对纯净、宁静和创作的向往。同时,诗中人物形象和寄托意象的运用,增添了诗歌的情境和内涵,使其更具艺术感和韵味。

向子諲

向子諲(yīn)(1085-1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

其他诗经

水龙吟·镇淮楼下旌旗

水龙吟·镇淮楼下旌旗,宋代,翁溪园,

镇淮楼下旌旗,晶明辉映云山阁。宸旒倚重,折冲千里,无逾秋壑。缓带轻裘,纶巾羽扇,从容筹略。使毡裘胆破,丁宁边吏,无生事,空沙漠。
二十四桥风月,称断楼、卷尽帘箔。绂麟华旦,饱吟玉蕊,款簪金药。驿骑朝驰,宝鞍卖赐,御筵宣押。更赐环促如,中书入令,作汾阳郭。

18

题唐人会昌九老图

作者:弘历(清代)

题唐人会昌九老图,清代,弘历,

簪盍车悬乐且康,引年颐志洛之阳。宛教抚迹寻崖口,不异同时睹会昌。

九老八百十六岁,一时翰墨几筵香。披图犹忆东都路,惜未曾逢履道坊。

97

【南吕】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 闺情 兰堂失却风

【南吕】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 闺情 兰堂失却风,元代,兰楚芳,

兰堂失却风流伴,倦刺绣懒描鸾,金钗不整乌云乱。情深似刀刃剜,愁来似

乱箭攒,人去似风筝断。口则说应举求官,多因是买笑追欢。从今后鸳梦儿再休

完,鱼书儿都休寄,龟卦儿也休钻。离愁万般,心绪多端。芳草迷烟树,落花催

雨点,香絮滚风团。阳台上路盘桓,蓝桥下水弥漫。傍楼一傍一心酸,空忆当时

花烂熳,可怜今夜月团。

95

咏德诗三首 其一

作者:张翼(魏晋)

咏德诗三首 其一,魏晋,张翼,

运形不标异,澄怀恬无欲。座可栖王侯,门可回金毂。

风来咏逾清,鳞萃渊不浊。斯乃玄中子,所以矫逸足。

何必玩幽间,青衿表离俗。百龄苟未遐,昨辰亦非促。

曦腾望舒映,曩今迭相烛。一世皆逆旅,安悼电往速。

区区虽非党,兼忘混砾玉。恪神罔业秽,要在夷心曲。

88

送孙克让赴京

作者:王翰(唐代)

送孙克让赴京,唐代,王翰,

梁王台下分携处,疋马行吟日暮时。囊橐半藏青李帖,简编重补白华诗。

金壶赐酒浮香蚁,彩笔生花点玉螭。想到京华未残臈,好音莫遣寄来迟。

99

城东观鱼

作者:刘攽(宋代)

城东观鱼,宋代,刘攽,

东城水深色如黛,居人来过不知爱。我浮扁舟转城曲,苍烟古树寒相对。

忽如身在松江游,况有渔子前操舟。霜天黯黯始下雁,雪浪杳杳频惊鸥。

万鱼挂网同时急,赤鲤长大犹人立。旧疑古潭有神物,倏见金鳞却腾入。

楫师献功喜相顾,岸傍欢声仍坌集。主人置酒乐未央,艇子行䏑轻相及。

吴酸缕鲙白玉盘,四座相喻同加餐。人生万事岂有难,我能为公成此欢,兴极意移令我叹。

落日蔼蔼沈云端,岸草露白天风寒。

4

闻雁

作者:严羽(宋代)

闻雁,宋代,严羽,

远客惊秋雁,高楼复异乡。声兼边哨苦,影落楚云长。

此夜头堪白,他山叶又黄。年年洞庭浪,飘泊更无行。

38

孙曼叔尚书挽词三首 其一

孙曼叔尚书挽词三首 其一,宋代,范纯仁,

少海风云会,先朝眷遇隆。直辞裨衮阙,妙翰照琳宫。

未展陶钧手,徒高羽翼功。恤终皆盛典,伤衋出宸衷。

53

寒食上冢至澜洄庄追思祖烈感而为诗

寒食上冢至澜洄庄追思祖烈感而为诗,宋代,司马康,

祖学当年向此勤,子孙今日继清芬。贤能自过高阳里,尊宠无惭万石君。

花满一川红蕊乱,渠环千顷翠波分。高门驷马流馀庆,当见吾家世有闻。

7

和倪敦复观梅三首 其一

和倪敦复观梅三首 其一,宋代,郭祥正,

闻说观梅借烛光,今宵为我更开觞。月来枝上冰生艳,风过梢头玉有香。

羌笛几声传旧曲,菱花一夜照繁妆。坐中老杜凌何逊,索酒题诗思欲狂。

8

摸鱼儿·想幼安

摸鱼儿·想幼安,宋代,刘辰翁,

想幼安、辽东归後,自羞年少龙首。长安市上垆边卧,枉却快行家走。空两袖。染醉墨淋漓,把似天香透。功名邂逅。便六一词高,君谟字伟,但见说行昼。人间事,苦似成丹无候。神清苔字如镂。明年六十闻歌後,颇记薄醺醺否。儿拍手。笑马上葛疆,也作家山友。烦伊起寿。更待复一中,毋多酌我,疏影共三嗅。

14

戏赠弹筝小妓

作者:洪朋(宋代)

戏赠弹筝小妓,宋代,洪朋,

小鬟弹啄木,写出林间曲。空闻剥啄声,虚堂耿华烛。

59

和韵 其二

作者:韩淲(宋代)

和韵 其二,宋代,韩淲,

春来常苦少晴阳,纵有幽花未肯芳。不是骚人催唤醒,煖风迟日也无香。

86

次韵张令郊行 其四

作者:韩淲(宋代)

次韵张令郊行 其四,宋代,韩淲,

鬓丝禅榻纸窗西,柏子烟中落景迟。莫问少年涂抹事,病馀那复解题诗。

66

赠蓼庵上人

作者:顾禧(宋代)

赠蓼庵上人,宋代,顾禧,

曲径通禅室,藜床独著书。

玄心栖物外,高论接皇初。

雨过苔痕淡,窗虚梅影疏。

年年愁作客,为尔一停车。

91

屏居北郊自秋涉冬绝省人事触绪有感托之讽吟书云前一日缉成八章寓兴抒情非以言诗也 其四

屏居北郊自秋涉冬绝省人事触绪有感托之讽吟书云前一日缉成八章寓兴抒情非以言诗也 其四,宋代,程公许,

口为祸之阱,异者同之仇。谁能噤不语,兀兀如羁囚。

我岂好违俗,心未忘好修。本不慕华显,宁有忮与求。

逍遥鹏鴳同,贫贱非所羞。风涛涨平陆,驾予一虚舟。

未如泯机智,鸥鸟与之游。吾今已得师,稽首漆园周。

63

赠缙云陈志仲主簿楚语一篇

赠缙云陈志仲主簿楚语一篇,宋代,敖陶孙,

若有人兮江之皋,搴珠树兮纫落毛。

既轻举以无睐,众流磨磨兮汩独与吾相遭。

余惧夫人之仙幻兮,指逵术以要之。

忽改容而善步兮,纷还折之得宜。

斥姬满这荒淫兮,服尧禹之所趋,

载神鼎以自随兮,出夔魍以惊愚。

予虑夫参重以贾踣兮,曰此耿耿之故也。

闵一世之滔滔兮,谓彼不吾即而吾亦为此惧也。

岁贸贸其婉晚兮,天浩浩其雨霜。

反而顾余兮,被发内狂。

前九疑之丧道兮,后渭滻之无梁。

微夫子之亢衡兮,几人鬼这披攘。

望兔迹之咫尺兮,仡驰鹜之坚强。

车轧轧其相摩,肩促促其相望。

欲抽惊讶而改错兮,虑夫子这我惩。

忽风后其降予兮,天老字予以嘉名。

独怦怦其不自得兮,泪流轼之纵横。

幸哀其中道这离立兮,若示之以正通。

纵世人这不吾与兮,吾将卒以自明。

47

荅寄俞仲蔚兼呈元美时不果枉因有末句

荅寄俞仲蔚兼呈元美时不果枉因有末句,明代,李攀龙,

浊酒新开绿绮鸣,白云湖上掩柴荆。兴来陶令还辞社,老去庞公不入城。

一疏中原高病色,千秋吾党见诗名。故人径作书相别,握手看君负此生。

34

结草庵僧相邀阻雨不行

结草庵僧相邀阻雨不行,明代,文徵明,

城南有约访招提,风雨沧浪只尺迷。惆怅一春能几醉,蹉跎四事苦难齐。

花间细溜沾衣袖,道上丰泥没马蹄。孤负山僧清净供,一窗离思共谁题。

17

正学发潜卷为韶州李封君作二首 其二

正学发潜卷为韶州李封君作二首 其二,明代,卢龙云,

南荒始作相,大业美开元。千载曲江后,谁与并腾骞。

丈人初养晦,家学浚其源。地灵若有待,岳降可同论。

传经念手泽,贻翼永不谖。郡国徵高等,天路缀鹓鸾。

人伦推藻镜,结纫总芳荪。披忠饶启事,时时上帝阍。

之子在万里,寤寐怀乡园。显亲重行道,勋烈照乾坤。

15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