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有感,宋代,范成大,
岳树五千仞,莲花千万枝。宛然明月夜,非是少年时。
已自欢悰少,那堪官绪羁。人言急行乐,何以且迟迟。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称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内侍刘有方畜名画乃内虢国夫人夜游图最为绝笔东坡馆北客都亭驲有方敢,宋代,李之仪,
天街雨过花满窗,万人壁立惊游龙。飘飘衣袂欲仙去,宝鞭遥指蓬莱宫。
真人睡起春才柳,谁眷琵琶最先手。合欢堂里谢使人,暗香犹带天阶尘。
宛然相对若可语,笔墨顿失当时痕。开眼成今合眼古,回头自有来时路。
长风破浪真快哉,快处须防倒骑虎。
泣怀四言诗,清代,德容,
魏里我朱,世称名德。父举孝廉,仪型南国。先慈割股,善为内则。
八兄二弟,甲科连捷。犹子繁衍,勤书晨夕。父半百年,始生又贞。
弱女非男,训护慰情。稍读经史,志古闺英。十五而笄,清河于归。
十五遵教,姑嫜是随。操持佐馈,夙夜无违。熊罴三梦,今始一垂。
绿林不靖,湖渚锋镝。囊为盗赍,牛衣相泣。良人砥志,下帷屏迹。
瑶章珠赋,声动都邑。戊子之秋,幸宴《鹿鸣》。长歌远寄,郑重前盟。
壬辰登第,筮仕廷评。继美释之,张先后称。丁酉维夏,泛舟来都。
相敬未暖,旅魂乍苏。忽令分闱,校检群儒。维我夫子,能文有耻。
秉矢公明,冰寒立志。上严功令,下畏多士。勤慎勿懈,月馀竣事。
岂知同寀,贪心败类。庸违象恭,实怀狂悖。群凶飞语,如霾如彗。
缇骑在门,去不及诀。五毒倍至,百喙莫雪。事若风影,罪不例律。
严行示惩,西市引决。祸起党同,古今一辙。余念致命,割血流裾。
九阍间隔,囚安上书。七人同尽,遑辩真虚。家产寥寥,鸡犬尽没。
桑榆老亲,亦旦暮活。相逐边塞,念此神夺。求荣反辱,遂付剃发。
绣衣永诀,袈裟相接。拔幽报存,叩金经力。嗟乎薄命,家乡万里。
身独羁囚,饥寒泣涕。南望白云,泪零待徙。不如鸟雀,去来迤逦。
我思刑书,国之钺斧。虚实按情,轻重有故。雷霆振声,顷刻雨露。
同罪诸臣,悉蒙恩宥。嗟我所天,先受刑苦。圣人刑法,万世则祖。
雷不崇朝,岂忍终怒。用法有律,手足仍措。皇皇百执,矫矫直臣。
一夫不获,亦疾于心。有此沈冤,充耳不闻。折槛回天,祐我后昆。
夫纵有罪,死即平允。老亲梵独,周文所悯。茫茫寒北,坎坎艰屯。
行同飘蓬,到亦颠殒。枯穷至此,死之安忍。
水调歌头 曹侯浩然,人品高秀,玉立而冠,,宋代,蔡松年,
在寒士右。惜乎流离顿挫无以见于事业,身闲胜日,独对名酒,悠然得意,引满径醉。醉中出豪爽语,往往冰雪逼人,翰墨淋漓,殆与海岳并驱争先。虽其平生风味,可以想见,然流离顿挫之助,乃不为不多。东坡先生云,士践忧患,焉知非福,浩然有焉。老子于此,所谓兴复不浅者,闻其风而悦之。念方问舍於萧闲,阴求老伴,若加以数年,得相从乎林影水光之间,信足了此一生,犹恐君之嫌俗客也,作水调歌曲以访之云间贵公子,玉骨秀横秋。十年流落冰雪,香紫貂裘。灯火春城咫尺,晓梦梅花消息,茧纸写银钩。老矣黄尘眼,如对白苹洲。世间物,唯有酒,可忘忧。萧闲一段归计,佳处著君侯。翠竹江村月上,但要纶巾鹤氅,来往亦风流。醉墨蔷薇露,洒遍酒家楼。
贺新郎,宋代,吴潜,
言诗者,有言词者。须臾,以酒见酌。中有一人举令云:“各和古词一首”。且目余云:“相公和叶石林睡起流莺语”。余素熟此词成诵,遂援笔赓之,掷笔而寤。枕上记忆,不遗一字,亦异矣。以词意详之,余三上丐归之疏,君父其从欲乎。因录呈同官诸丈,恐可为他时一段佳话云
燕子呢喃语。小园林、残红剩紫,已无三数。绿叶青枝成步障,空有蜂旋蝶舞。又宝扇、轻摇初暑。芳沼拳荷舒展尽,便回头、乱拥宫妆女。惊岁月,能多许。
家山占断凫鸥渚。最相宜、岚烟水月,雾云霏雨。三岛十洲虽铁铸,难把归舟系取。且放我、渔樵为与。从此细斟昌_酒,况神仙洞府无邀阻。何待结,长生缕。
水调歌头,宋代,吴潜,
处处羊肠路,归路是安便。从头点检身世,今日岂非天。未论分封邦国,未论分符乡国,晚节且圆全。但觉君恩重,老泪忽潸然。
谢东山,裴绿野,李平泉。从今许我,攀附诸老与齐肩。更得十年安乐,便了百年光景,不是谩归田。谨勿伤离别,聊共醉觥船。
赠新安黄朴臣歌,清代,胡璧城,
朴臣用笔如用铁,刀槊飒飒秋风哀。千壑万壑落眼底,真气盘郁孤云开。
吾家江南有老屋,青山四壁森为排。草树摇落石骨瘦,阴寒逼础生莓苔。
十年潦倒不归去,仆仆打帽堆黄埃。君家亦在黄山下,云气出入庭阴隈。
坐对溪山置笔砚,定知真稿非凡胎。读君此画三叹息,便欲长歌归去来。
复答唐公并呈鲁直成季明略,宋代,晁补之,
穷邦无以餬吾口,岁岁荒山收橡斗。
商歌白石不胜寒,非为荆州三往还。
天下无人知我意,得君相合一言间。
三书丞相何烦上,再见客卿宁用赏。
愿闻关中季布名,何得此声梁楚城。
论心四子谁许我,百金一诺兹为荣。
唐公才非今世士,不见圣人见君子。
我今正似逃虚空,闻人跫然已心喜。
君不见玉川月蚀诗律难,不独虾蟆遭骂弹。
凭陵百怪付公等,青天蜀道宁容攀。
它时邹湛名亦好,常在我知因岘山。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