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竹铺,宋代,刘克庄,
野迥村疏起暮寒,偶逢废驿卸征鞍。
主人家比渔舟小,客子房如鹤栅宽。
灯与邻通眠未易,风从壁入避尤难。
似闻南去加萧索,一夜披衣坐不安。
刘克庄(1187~1269) 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
冬日田园杂兴,宋代,范成大,
斜日低山片月高,睡余行药绕江郊。霜风捣尽千林叶,闲倚筇枝数鹳巢。
炙背檐前日似烘,暖醺醺后困蒙蒙。过门走马何官职,侧帽笼鞭战北风!
屋上添高一把茅,密泥房壁似僧寮。从教屋外阴风吼,卧听篱头响玉箫。
松节然膏当烛笼,凝烟如墨暗房栊;晚来拭净南窗纸,便觉斜阳一倍红。
乾高寅缺筑牛宫,巵酒豚蹄酹土公。牯牸无瘟犊儿长,明年添种越城东。
放船开看雪山晴,风定奇寒晚更凝。坐听一篙珠玉碎,不知湖面已成冰!
拨雪挑来踏地菘,味如蜜藕更肥醲。朱门肉食无风味,只作寻常菜把供。
榾柮无烟雪夜长,地炉煨酒暖如汤。莫嗔老妇无盘飣,笑指灰中芋栗香。
煮酒春前腊后蒸,一年长飨瓮头清。廛居何似山居乐,秫米新来禁入城。
黄纸蠲租白纸催,皂衣旁午下乡来。长官头脑冬烘甚,乞汝青钱买酒回。
探梅公子款柴门,枝北枝南总未春;忽见小桃红似锦,却疑侬是武陵人。
村巷冬年见俗情,邻翁讲礼拜柴荆。长衫布缕如霜雪,云是家机自织成。
水调歌头,宋代,程大昌,
尝思之,苕霅水清可鉴,邑屋之影入焉。而甍栋丹垩,悉能透现本象,有如水玉。故善为言者,得以裒撮其美而曰:此其宫盖水晶为之,如骚人之谓宝阙珠宫,下其类也。则岂容一地独擅此名也。兹承词见及,无以为报,辄取此意,稍加隐括,用来况水调歌头为腔,辄以奉呈。若遂有取,可补地志之阙,不但持杯一笑也。
绿净贯闤阓,夹岸是楼台。楼台分影倒卧,千丈郁崔嵬。此是化人奇变,能使山巅水底,对出两蓬莱。溪浒有仙观,苕霅信佳哉。
水晶宫,谁著语,半嘲诙。世闲那有,如许磊砢栋梁材。每遇天容全碧,仍更苹风不动,相与夜深来。饮子以明月,净洗旧尘埃。
自燕都至白门纪行四十韵,明代,郭之奇,
瞻云游子意,锡类大君恩。明发怀乡梦,晨驱远帝阍。
朋情宽别绪,旅况促归魂。出郭成燕粤,登途念隰原。
长羸方永日,星火适当昏。流汗时披体,惊沙日蔽轓。
逶迟周道永,鴥郁北林棔。雾向人烟集,尘随马首奔。
横空皆布烁,弥野尽飞燉。四合东西道,参差南北辕。
下车敦独宿,舍馆欲忘言。郁薁供时食,菽葵备晚餐。
睡思昏默默,鼓角静浑浑。虫唧催更变,鸡鸣破日暾。
披衣神聿诧,言驾志先惛。虔祝凉飙至,私期密盖屯。
聊辞燕冀坟,乃历鲁齐藩。炎帝光初遏,睡龙气乍喷。
殷雷惊起侧,骤雨快倾盆。沾足能清曀,披襟可濯烦。
依人迎柳绪,娇路叠芳墩。恣取千峰翠,孤闻一水湲。
迷筠穿得路,垂枣弱披垣。云与山呼吸,风依谷吐吞。
管台荒不理,孟庙宇重尊。碑纪歼妖处,观盈戮叛墦。
萧条循兖界,迤逦渡河源。怪激如呼怒,淤衡若鼓喷。
一望皆活发,万里尽混湓。城版侵鱼鳖,民居傍鹿猿。
怡观虽浩浩,率浒尚沄沄。忽见庄鱼乐,还悲我马啍。
晨过汤沐邑,夕发祖皇庉。草昧烟云旧,冲疲气色喧。
关山仍阻险,葛驿暂栖跟。屈指三千里,渡江已百村。
凉薰翻碧萏,初露转霜蘋。炎伏辞朱宿,清秋在白门。
乡心疏岁月,归梦绕家园。长啸声何极,孤吟意自论。
瑞鹤仙,宋代,史浩,
是花堪爱惜。谢天教、花信添花颜色。花红衬花碧。灿朝阳花露,鲛珠频滴。花光的白乐。映花下、□裀百尺。趁花时,手捻花枝,饱嗅此花消息。
常恐,一番花褪,失了花容,怎生寻觅。花神效力。将花貌,尽留得。更移花并植,仙家玉圃,不许花阴过隙。向花前,长把蕉花,为花主席。
游仙二十四首 其三,唐代,吴筠,
悯俗从迁谢,寻仙去沦没。三元有真人,与我生道骨。
凌晨吸丹景,入夜饮黄月。百关弥调畅,方寸益清越。
栖神合虚无,洞览周恍惚。不觉随玉皇,焚香诣金阙。
秋日彭贞元郭圣襄陈明良雄桢侄过集限韵,明代,苏球,
猗猗菉竹绕云涯,草阁茅亭自一家。忽遇联镳忙倒屣,急呼漉酒共催花。
菊天惹我耽秋色,藻思多君绚晚霞。相赏剧谈忘缱绻,不知蟾影落蒹葭。
武进吊黄县丞时适检元和朱孝廉知止堂诗因并及之,清代,张金镛,
毗陵自昔号才薮,博综经史洪孙张。诸家诗歌但余事,专门神妙端推黄。
君才岂必似李白,裁花作骨冰为肠。当其作诗极冥想,纵贯千仞横八荒。
骚经香草美人怨,雅歌猗兰志士伤。当时诸公竞爱士,得君如得孤凤皇。
大兴朱暨我乡郑,赏识实先毕与王。黄金台前歌激昂,何不挈置青云傍。
乃使区区就丞尉,奚啻补履烦干将。严冬急霰足双茧,芙蓉一夜彫清霜。
心肝竟逼岁年短,魂魄自与关河长。乾隆以来诗派杂,俳优谐笑违宫商。
泠泠古音奏瑶瑟,铅山一老颓波障。吴门朱君特晚出,亦以真气为辞章。
平生论诗服君最,题词一再言加详。我识朱君未酬和,敛手亦复拜两当。
朱君之诗我所重,持较君作参翱翔。咄哉诗人不长寿,后先一例销茧香。
断编纵使豹皮在,有几知者哀锦囊。夜深吟苦意激切,九龙掉尾青茫茫。
短歌行,唐代,李咸用,
一樽绿酒绿于染,拍手高歌天地险。上得青云下不难,
下在黄埃上须渐。少年欢乐须及时,莫学懦夫长泣岐。
白日欲沈犹未沈,片月已来天半垂。坎鼓铿钟杀愁贼,
挼碎是非佯不识。长短高卑不可求,莫叹人生头雪色。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