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叹梅花落,非关塞笛悲。论文叨接萼,末曲愧吹篪。
枝逐清风动,香因白雪知。陶钧敷左悌,更赋邵公诗。
《太傅相公与家兄梅花酬唱许缀末篇再赐新诗…伏惟采览》是一首唐代徐锴所作的诗词。
太傅相公与家兄梅花酬唱许缀末篇再赐新诗…伏惟采览
太傅相公为我的长兄(亲属称呼相公),与我共同应答梅花,作为回赠给许缀末的最后一篇诗,再次赐予新作,敬献给装订者(诗文的编撰者)。
重叹梅花落,非关塞笛悲。
对着凋零的梅花,我们不禁叹息,但并不是因为塞上笛声的哀怨。
论文叨接萼,末曲愧吹篪。
这首诗文接受了梅花的美丽花朵,最后一曲愧疚地吹奏笛子。
枝逐清风动,香因白雪知。
梅枝随着清风摇曳,梅花的芬芳因为白雪而闻名。
陶钧敷左悌,更赋邵公诗。
如同古代的名匠陶钧为君王制作器物一样,把左悌(诗作的作者)的才华展现出来,再次赋予邵公(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或属下)诗作。
诗中表达了对梅花的赞美和敬仰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和才华。梅花作为冬天中仍能绽放的花朵,寓意着坚韧和坚持,诗人借此来表达自己的气节和不屈的精神。整首诗以平仄精巧的句子,准确地描绘了梅花的美丽和独特。通过赋予梅花人的情感和品质,诗人进一步加深了的表达,让读者在欣赏梅花的同时,也感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徐锴(920~974)南唐文字训诂学家。扬州广陵 (今江苏扬州)人。徐铉之弟,世称“小徐”。字鼐臣,又字楚金,精通文字学,仕于南唐,秘书省校书郎起家,后主李煜时,迁集贤殿学士,终内史舍人。平生著述甚多,今仅存《说文解字系传》40卷,《说文解字韵谱》10卷。
满庭芳 和锡鬯李晋王墓作,清代,曹贞吉,
石马无声,饥乌作阵,白杨风急萧萧。珠襦玉匣,曾此葬人豪。
河朔同盟藩镇,分带砺、只汝功高。真乐事,锦囊三矢,意气快儿曹。
银刀。新霸府,十年征战,兖郓之郊。奈优伶日月,粉墨亲调。
惆怅诸陵寒食,青青草、麦饭谁浇。丰碑卧,牛羊砺角,坏磴走山樵。
次韵虢国夫人夜游图,宋代,李纲,
金鞍玉勒连钱骢,车如流水马如龙。遗簪堕珥碎珠翠,蜜炬夜入蓬莱宫。
曲江宫殿春蒲柳,玉盘犀箸传纤手。坐中绰约尽天人,锦茵云幕清无尘。
赐名大国动光彩,马嵬回首空啼痕。我欲题诗吊千古,丧国亡家皆此路。
嫣然一笑倾人城,皓齿明眸真女虎。
木兰花慢(吴尚书宴客涟沧观,即席用韵),宋代,方岳,
慨晴江渺渺,乘风下、倚沧浪。问许大乾坤,金焦两点,曾几兴亡。平章古人安在,但青山、烟水共微茫。不道鹭嘲鸥笑,归来鬓已苍苍。
垂杨。舞尽斜阳。双燕语、尽渠忙。黯柔情不管,花深传漏,羽急飞觞。思量人间如梦,放半分、佯醉半佯狂。明日海棠犹旧,春风未老秋娘。
南乡子(三月望日与文中诸贤泛舟南溪作),宋代,葛胜仲,
柳岸正飞绵。选胜斋轻漾碧涟。笑语忘怀机事尽,鸥边。万顷溪光上下天。
菰苇久延缘。不觉遥峰霭暮烟。对酒莫嫌红粉陋,婵娟。自有孤高月妇仙。
水调歌头(为赵端礼作),宋代,张元干,
最乐贤王子,今岁好中秋。夜深珠履,举杯相属尽名流。宿雨乍开银汉,洗出玉蟾秋色,人在广寒游。浩荡山河影,偏照岳阳楼。
露华浓,君恩重,判扶头。霓旌星节,已随丝管下皇州。满座烛光花艳,笑罥乌巾同醉,谁问负薪裘。月转檐牙晓,高枕更无忧。
自清平镇游楼观五郡大秦延生仙游往返四日得,宋代,苏轼,
鸟噪猿呼昼闭门,寂寥谁识古皇尊。
青牛久已辞辕轭,白鹤时来访子孙。
山近朔风吹积雪,天寒落日淡孤村。
道人应怪游人众,汲尽阶前井水浑。
焦千之求惠山泉诗,宋代,苏轼,
兹山定空中,乳水满其腹。
遇隙则发见,臭味实一族。
浅深各有值,方圆随所蓄。
或为云汹涌,或作线断续。
或鸣空洞中,杂佩间琴筑。
或流苍石缝,宛转龙鸾蹙。
瓶罂走四海,真伪半相渎。
贵人高宴罢,醉眼乱红绿。
赤泥开方印,紫饼截圆玉。
倾瓯共叹赏,窃语笑僮仆。
岂如泉上僧,盥洒自挹掬。
故人怜我病,蒻笼寄新馥。
欠伸北窗下,昼睡美方熟。
精品厌凡泉,愿子致一斛。
杂兴十首以贫坚志士节病长高人情为韵,宋代,陆游,
仕宦遍四方,每出归愈贫,寒暑更质衣,笑倒邻里人。
今年作史官,坐糜太仓陈;无如思归何,日夜望绝麟。
区区牛马走,龊龊虮虱臣,恩深老不报,肝胆空轮囷。
近故太师左丞相魏国文忠京公挽歌辞三首 其三,宋代,杨万里,
柏府公峨豸,荆溪我把麾。闻风无半面,折简两相知。
偕掾胶投漆,分襟云与泥。楼成扁山浦,洒泪欠题诗。
谢人惠米线,宋代,谢枋得,
玉粒百谷王,有功满人寰。
舂磨作琼屑,飞雷落九关。
翕张化瑶线,弦直又可弯。
汤镬海沸腾,玉龙自相扳。
银涛滚雪浪,出没几洲澴。
有味胜汤饼,饫歌不愁癏。
包裹数十里,莹洁无点班。
兴师远持糒,此物正可颁。
千万一日饱,不费金数锾。
长安权贵人,五鼎靳笑颜。
玉食过九重,恨无土宇版。
岂知有琼糜,天雨到市闤。
愿献空峒帝,马迷龙难攀。
和答并州经略太尉相公元日见寄,宋代,宋庠,
边亭春色感离居,犹记衰龄本命馀。
樽味阻陪曹相国,带围空老沈尚书。
军中鼓吹千蹄马,物外风烟一壑鱼。
幹栋不材须适分,愿公容我作庄樗。
送沈彦楚,宋代,陈深,
清才不数见,世固未易识。
如玉在荆山,落落混于石。
沈君义与彦,恨我未良观。
陆子不妄交,称许斯为得。
况有半里孙,延之致经席。
比聆道吴闻,捧檄建德国。
高歌诵唐虞,诸子有矜式。
岩滩浩烟霞,山水澄鲜碧。
暇日一登临,清赏慰愁寂。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