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里华阳窝辞 舫舟

作者:王质(唐代)

栗里华阳窝辞 舫舟,唐代,王质,

有事兮春畴,趾垂举兮搀游。埼回回兮峪漫漫,何楫兮何舟。

潺湲兮虎溪,东林兮远师。溪深兮榜度,溪浅兮行归。

谛玩兮苔痕,逆知兮履綦。林有影兮溪无声,露下月明兮过之,到家兮掩门。

噫其不尔兮,阖蓬亦可以栖身。

28

王质

王质,字华卿,太原祁人。五代祖通,字仲淹,隋末大儒,号文中子。通生福祚,终上蔡主簿。福祚生勉,登进士第,制策登科,位终宝鼎令。勉生怡,终渝州司户。怡生潜,扬州天长丞。质则潜之第五子。少负志操,以家世官卑,思立名于世,以大其门。寓居寿春,躬耕以养母,专以讲学为事,门人受业者大集其门。年甫强仕,不求闻达,亲友规之曰:“以华卿之才,取名位如俯拾地芥耳,安自苦于亹茸者乎?扬名显亲,非耕稼可致也。”质乃白于母,请赴乡举。

其他诗经

梦觉闻香

作者:方回(宋代)

梦觉闻香,宋代,方回,

湖海余生在,桑榆暮景闲。

只堪娱老圃,焉用访名山。

邻屋晓舂急,客床乡梦还。

江天啼鴃处,残月几回弯。

66

送陈徵君归四明

送陈徵君归四明,明代,葛一龙,

秋风恋徂暑,吹动水烟热。

与子结新欢,孤怀耿将别。

言从若耶去,路指镜湖月。

散发荡扁舟,荷花橹前折。

69

富春方史君万里与之别七年矣离乱之后不意得聚首于此一见道旧有感 其一

富春方史君万里与之别七年矣离乱之后不意得聚首于此一见道旧有感 其一,宋代,汪梦斗,

两边髯鬓雪交明,一笑何期在客京。此会向来随是梦,相逢喜定却还惊。

清吟自足配严濑,狂语常忧沈石城。我定先还故山去,先生恰有北燕行。

36

叶柟惠花

叶柟惠花,宋代,陈与义,

无住庵中老居士,逢春入定不衔杯。

文殊罔明俱拱手,今日花枝唤得回。

73

元和爱结过深晤言之馀复投长句思予和女乃就二章意局情饶聊复尔尔 其二 东园访梅已谢

元和爱结过深晤言之馀复投长句思予和女乃就二章意局情饶聊复尔尔 其二 东园访梅已谢,明代,祝允明,

故里閒居忆美人,开轩延伫御周轮。兼旬病起殷勤探,玉钿飘零遍委尘。

44

答徐以文

答徐以文,明代,高逊志,

我本不羁士,少年知远游。

结交尽豪俊,英风邈难俦。

浩然志四海,垄断非所求。

群雄乱天纪,誓将除国仇。

驱马向京邑,道路阻且修。

旷望空叹息,失计成淹留。

时哉苟未会,白璧宁暗投。

耻同五鼎食,笑视千金裘。

袁丝尚游侠,枚皋事俳优。

知己竟不遇,行藏谁与谋。

白日如逝水,冉冉春复秋。

人生久羁旅,岂不怀故丘。

芳时倏徂谢,悲绪寒飕飕。

容华易憔悴,安能常黑头。

放歌吴门市,洗耳长江流。

虽然不得意,常为苍生忧。

心随去雁远,目送孤云愁。

夫子东海裔,济代多良筹。

既无陈仲举,虽贤罕见收。

何如共脱屣,速驾赴沧洲。

61

赏花 其二

作者:赵葵(宋代)

赏花 其二,宋代,赵葵,

昨日新园去看花,路边郎女阿谁家。香车宝马相追逐,笑语归来日未斜。

27

钓鱼诗

作者:李贺(唐代)

钓鱼诗,唐代,李贺,

秋水钓红渠,仙人待素书。菱丝萦独茧,蒲米蛰双鱼。
斜竹垂清沼,长纶贯碧虚。饵悬春蜥蜴,钩坠小蟾蜍。
詹子情无限,龙阳恨有馀。为看烟浦上,楚女泪沾裾。

98

夜潮

夜潮,明代,陈恭尹,

自知消长理,岂敢恨蹉跎。子夜泉心正,南天海运多。

带风鸣石岸,随月写金波。晓起看新稼,为霖不是过。

2

次韵王照邻去秋送行并呈滕彦真

作者:赵蕃(宋代)

次韵王照邻去秋送行并呈滕彦真,宋代,赵蕃,

风人伐木歌,咏写求友声。

亦有脊令赋,月迈而日征。

平时朝夕居,一旦离合情。

何以著此情,赋诗兼轴盈。

怪来担肩重,忘去破橐轻。

时时一披展,绝胜五色盲。

今日复何日,霜檐晓争明。

青天尽开露,如见心目诚。

鄙夫独何为,似觉幽忧撄。

缅怀平生游,多留定王城。

晨出湘雾湿,夕归湘浪平。

王滕唱酬诗,我亦滥一名。

别之今几何,秋枯复春荣。

素书渺不来,叹我无鱼烹。

要赓旧贻诗,饾饤仍经营。

定知他年见,不复刮目惊。

檐前坐久如,四体醺欲酲。

梦作扁舟去,湘西寻旧盟。

曾微白首哀,但作青眼横。

山鸟何自鸣,欠伸巾尚倾。

95

虎丘即事

虎丘即事,宋代,陈允平,

西风剑佩轻,独立妙高亭。

山吐岩头月,江涵水面星。

石奔苍虎势,树结老龙形。

何处吹箫客,扁舟过洞庭。

49

次韵时旸对雨喜晴二首 其二

作者:吴宽(明代)

次韵时旸对雨喜晴二首 其二,明代,吴宽,

断虹连返照,向晚喜新晴。远市浮埃尽,长沟积水清。

歌谣童子事,刈穫野人情。身在幽燕地,无劳赋北征。

71

过露筋祠口占

过露筋祠口占,明代,黄淳耀,

白鸟犹疑点露光,青松长与作帏房。玉埋地底终辞污,菊死枝头尚抱香。

齑臼有碑词黯黯,投金无濑水茫茫。翠旗明灭知何处,巾帼如林最可伤。

98

【中吕】朝天曲

【中吕】朝天曲,元代,张养浩,

挂冠,弃官,偷走下连云栈。湖山佳处屋两间,掩映垂杨岸。满地白云,东风吹散,却遮了一半山。严子陵钓滩,韩元帅将坛,那一个无忧患?柳堤,竹溪,日影筛金翠。杖藜徐步近钓矶,看鸥鹭闲游戏。农父渔翁,贪营活计,不知他在图画里。对着这般景致,坐的,便无酒也令人醉。自劾,退归,用不着风云气。疏狂迂阔拙又痴,今日才回味。玩水游山,身无拘系,这的是三十年落的。翠微,更奇,知道我闲居意。

玉田,翠烟,鸾鹤声相唤。青山摇动水底大,把沙鸟都惊散。物外风光,同谁游玩?有蓬莱海上仙。绰然,四边,滚滚云撩乱。

牧笛,酒旗,社鼓喧天擂。田翁对客喜可知?醉舞头巾坠。老子年来,逢场作戏,趁欢娱饮数杯。醉归,月黑,尽踏得云烟碎。

翠微,四围,无一点尘俗气。水声不解说是非,到处相寻觅。想为吾侬,心灰名利,他也要相陪闲坐的。寝食,不离,倒殢得人先醉。

日居,月诸,断送了人无数。自从开辟君试数,那个不到邙山路?何况吾侬。些儿名誉,向电光中谁做主?据着这老夫,志趣,把乌兔常拴住。恰阴,却晴,来往云无定。湖光山色晦复明,会把人调弄。一段幽奇,将何酬应?吐新诗字字清。锦莺,数声,又唤起游山兴。

锦屏,翠屏,极目山无尽。白云忽向树杪生,似林影波光定。故把清风,遮映摇动,水和山俱有声。兴清,半晴,天意也还相应。

咏四景

远村,近村,烟蔼都遮尽。阴阴林树晓未分,时听黄鹂韵。竹杖芒鞋,行穿花径,约渔樵共赏春。日新,又新,是老子山林兴。

自酌,自歌,自把新诗和。人间甲子一任他,壶里乾坤大。流水当门,青山围座,每日家叫三十声闲快活。就着这绿蓑,醉呵,向云锦香中卧。

秋就咏水仙妆白菊花

此花,甚佳,淡秋色东篱下。人间凡卉不似他,倒傲得风霜怕。玉蕊珑葱,琼枝低压,雪香春何足夸。羡煞,爱煞,端的是觑一觑千金价。

此杯,莫推,雪片儿云间坠。火炉头上酒自煨,直吃的醺醺醉。不避风寒,将诗寻觅。笑襄阳老子痴,近着这剡溪,夜黑,险冻的来不得。

62

哭赵东阁

哭赵东阁,宋代,宋庆之,

秋风惨欲割,秋月明不发。

谁令声名高,竟使寿命折。

往年失四灵,诗道微一发。

缟素革织组,宫徵节乱聒。

力排唐末陋,意与风雅轧。

清庙不待陈,黄壤讵能没。

新篇今寂寞,故墨慎无忽。

89

沁园春 寂坐空斋,感伤身世,偶拈此令,悲从中来,不自知其词之呜咽

作者:潘榕(清代)

沁园春 寂坐空斋,感伤身世,偶拈此令,悲从中来,不自知其词之呜咽,清代,潘榕,

感逝悲来,耳顺年华,匆匆去将。叹萧疏白鬓,安仁易老,笑啼黄口,伯道堪伤。

草木同枯,松楸盼断,先垄阿谁奠酒浆。低徊想、怕石枰了局,金鼓收场。

少时意气飞扬。到晚境方知梦里忙。甚论交任侠,可称肝胆,钟情尚义,都冷心肠。

病孰怜侬,愁还苦我,悔为他人做嫁裳。回头望、已无边暮霭,有限斜阳。

1

白牛岩

白牛岩,明代,林克刚,

两真和尚留遗迹,兰若兴衰几岁星。老树倚岩春寂寂,幽泉下涧曰泠泠。

莲花座耸开新像,宝藏函空失旧经。露地白牛何处觅,一岩芳草自青青。

17

十月

十月,明代,何景明,

十月苍山静,孤村带郭长。卜居怜此地,高枕复吾乡。

野雾沉寒日,城阴迟早霜。一年看欲暮,酒熟共谁将。

43

飞雪满群山 丙辰腊节为阳历六年元日,灯会步雪,怆然有赋,用蔡伸道韵

飞雪满群山 丙辰腊节为阳历六年元日,灯会步雪,怆然有赋,用蔡伸道韵,清代,周岸登,

天近蓬壶,雪明鳷鹊,电光交映千门。白宫琼㠀,丹城绛阙,跨鳌界破银云。

九街喧笑语,倩谁觅、朝天梦痕。旧香荀令,风流未减,倾坐恋余熏。

休更说、千金争漏刻,但满城车马,逗晓连昏。窨梅愁吐,唐花尚噤。

冱寒勒住三分。倚阑迷倦眼,恨犹锁、西山黛颦。望春春远,凭拈短句招坠魂。

28

仪真向有馆驿久废船马俱无使客不便省委宣使梁克诚振治一新粲然可观诸公有诗题赠因题卷后

仪真向有馆驿久废船马俱无使客不便省委宣使梁克诚振治一新粲然可观诸公有诗题赠因题卷后,元代,成廷圭,

昔游銮江城,曾过銮江驿。庭庑阒无人,萧然草盈尺。

饥鸟噪前楹,羸马卧空枥。乃知江南民,于焉久当役。

传吏苦诛求,日夜星火急。使者既旁午,箠楚复交集。

省城若有忧,选官为苏息。梁君英妙年,力可事繁剧。

朝迎南台官,暮送北省客。高马驰若星,大舸密如织。

宿弊一洗清,长才世难得。和气回闾阎,光华照原隰。

老夫作此歌,奚足颂其德。岂无观风者,传之上京国。

驾言当趋装,秋霄起云翮。

25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