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阮公诗,南北朝,江淹,
白露淹庭树。
秋风吹罗衣。
忠信主不合。
辞意将诉谁。
独坐东轩下。
鸡鸣夜已晞。
总驾命宾仆。
遵路起旋归。
天命谁能见。
人踪信可疑。
江淹(444—505),字文通,南朝著名文学家、散文家,历仕三朝,宋州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人。江淹少时孤贫好学,六岁能诗,十三岁丧父。二十岁左右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开始其政治生涯,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江淹在仕途上早年不甚得志。泰始二年(466年),江淹转入建平王刘景素幕,江淹受广陵令郭彦文案牵连,被诬受贿入狱,在狱中上书陈情获释。刘景素密谋叛乱,江淹曾多次谏劝,刘景素不纳,贬江淹为建安吴兴县令。宋顺帝升明元年(477年),齐高帝萧道成执政,把江淹自吴兴召回,并任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大受重用。
送南大司寇沈何山年兄予告归里,明代,毕自严,
秋叶如蓬清露盘,遥闻莼鲙倍加餐。东山岂为苍生卧,北斗长悬法曜丹。
竹马有缘白发旧,西湖无恙海鸥宽。看君仪羽云霄上,愧我陈情墨已残。
江城子,宋代,黄庭坚,
新来曾被眼奚搐。不甘伏。怎拘束。似梦还真,烦乱损心曲。见面暂时还不见,看不足、惜不足。
不成欢笑不成哭。戏人目。远山蹙。有分看伊,无分共伊宿。一贯一文跷十贯,千不足、万不足。
哭刘卿材,宋代,金君卿,
人皆哭仲途,我独悲卿材。
仲途於卿材,犹赐也与回。
回行不可泯,孔弦有余哀。
卿材不偶圣,人孰知贤哉。
龙马驾鼓车,不如一驽骀。
燕金正挂赏,痛惜骨已埋。
操舟过君家,登山甫徘徊。
墓树忽成拱,犯雪色不摧。
携觞奠其下,洒涕沾苍苔。
银峰述德诗,元代,赵汸,
戎马生淮甸,烟尘暗江湖。银峰万家邑,转目成丘墟。
番君祠既燬,张相墓应芜。千年豪杰堀,但见豺与狐。
四邻更问罪,毒螫焉能祛。牺牲待境上,玉帛既与俱。
谁将庇吾民,跂踵待来苏。两属固非策,瓜分岂良图。
干戈日相寻,山谷皆储胥。甘心仇彼壤,斩刈互相踰。
衅同虞芮争,祸岂蛮触殊。相倾各恃援,肯复哀无辜。
福星临婺渚,千骑专城居。威行征伐外,泽被凋瘵馀。
招携自有道,不亟亦不徐。运步理必复,寒谷春阳嘘。
湓浦覆巢穴,宫亭偃根株。永谢西江水,还同涸辙鱼。
含垢廓洪度,推诚开戆愚。汝才吾与达,勉思致名誉。
汝武吾爪牙,所当应时需。难若春冰释,冤似水涤除。
父子再天日,妻孥欢室庐。向来锋镝地,画作瓜芋区。
始羡生人乐,力耕供赋需。譬如涉渊水,公作济川桴。
又如沟中瘠,忍死待公哺。况非遇公贤,此邑今何如。
我欲留公像,英姿照里闾。穹碑铭伟绩,螭首而龟趺。
所示只一乡,所传唯道途。作诗颂公德,纪实辞不诬。
子孙又子孙,歌咏无时渝。方伯及连帅,视公为规模。
题罗小川青山白云图为四明倪仲权赋,元代,乃贤,
山上晴云似白衣,溪头竹树绿阴围。野桥日落行人倦,茅屋春深燕子飞。
漉酒屡招邻舍饮,放歌还趁钓船归。客窗看画空愁绝,便欲移家入翠微。
过平原饮董默庵前辈宅,清代,王鸿绪,
疲苶万山间,路险天地窄。昨朝出崖谷,豁达平原陌。
有使前致辞,邀我话畴昔。策马入城闉,爰访晏相宅。
公闻足音喜,早已途中逆。升堂拜未毕,樽俎罗几席。
虽感故情深,毋乃不速客。却念十载余,云山两暌隔。
今晨快把臂,敢辞露肝鬲。忆昔钩党兴,何处无弹射。
我公天人姿,迅举凌风翮。鲰生愧燕雀,翻飞不盈尺。
几遭一网尽,那复逃掎摭。时公秉斧钺,察余户扫迹。
朗朗明月辉,回照寻山屐。嗟哉彼谮人,阴凝毒雾积。
仰荷皇天鉴,涣汗别黑白。抚躬增内省,感激弥局蹐。
欲酬屏幪德,踵顶难塞责。《九章》发楚哀,三宥蒙尧泽。
吾侪幸无恙,此岂由人画。翳惟至圣仁,始得收魂魄。
于公本同患,所以相剖析。当筵聊一歌,往事等驹隙。
共倒杯中物,转为别离惜。
将登西山绝顶昏黑法华寺废址小憩,明代,胡应麟,
扪萝上层颠,石门嵌空立。千嵓吹烈风,遗栋袅绝壁。
古佛颓苍藤,禅关尚双辟。我行穷登顿,假此暂栖息。
残僧一二辈,破榻置瓢笠。山魈供夜谈,木客伴朝汲。
岚光坏灶起,燐火断垣出。虚牖号寒蝉,阴廊走伏翼。
梵天亦销歇,尘世几更易。愀然发长啸,感此独悽恻。
桑田复沧海,浩浩无终极。踟蹰白日暮,拂袖下昏黑。
十八男屼温㞦迎于雁荡温守石牧之以诗见寄次韵,宋代,赵抃,
自谙趋拜力惟艰,柯岭归休远帝寰。抱瓮不能师老圃,驱车犹足访名山。
鱼书入手慇勤后,雁字排空杳霭间。多荷主人期我意,谢公遗迹愿跻攀。
上方,宋代,张耒,
足蹑青玉磴,跻攀不知劳。
回头瞰木杪,始觉所历高。
孤鸟去灭没,奔溪深怒号。
白日当画梁,青云送微飚。
坐久神虑平,微凉清骨毛。
但警尘垢容,俯仰近赤霄。
古壁有遗字,昔人嗟寂寥。
南风不知暑,古木常萧萧。
楚清之画乐天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诗因题其后,金朝,党怀英,
乐天归卧湖山边,閒买池塘娱莫年。小蛮巳老樊素去,心地玲珑如白莲。
室中谁遣散花天,故点襌衣香破襌。鸳鸯为报窃花处,题诗要戏小婵娟。
红妆秋水照明蠲,清之粉本清且妍。道人无心被花恼,对画作诗真适然。
君不见元亮投名莲社里,不妨更赋閒情篇。
田家诗 其二,清代,陈德正,
膏腴无旧业,安得辞苦辛。倾赀输官府,丝粒谁上身。
追呼幸得免,所伤非窭贫。连年遭水旱,无力事耕耘。
夜深望云汉,杲杲天无云。四邻烟火绝,最苦繄荒春。
呼儿收橡栗,日入还负薪。桃源邈已闭,后此无问津。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