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睡轩,宋代,王安石,
刘侯少慷慨,天马脱馽羁。
一官不得意,州县老委蛇。
新居当中条,墙屋稍补治。
疏轩以睡名,从我远求诗。
朝廷法令具,百吏但循持。
又况佐小邑,有才安所施。
赋租如簿领,狱讼了鞭笞。
翛然即高枕,於此乐可知。
王官有空谷,隐者常栖迟。
拂榻梦其人,亦足慰所思。
嗟予久留连,窃食坐无为。
浩歌临西风,更欲往从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游隐静山,宋代,梅尧臣,
心存名山久,积岁未及游。
将过值风雨,路不通马牛。
丁壮四五人,篮轝时更休。
转谷逢烟火,下隰多田畴。
偃穟黄压亩,刈麻东盈丘。
始觉山门深,长松如腾虬。
直上百余尺,苍髯叶修修。
五峰迎人来,冷逼台殿秋。
石泉出云中,引入舍下流。
缘源至岩口,岩底鱼可钩。
天昏碧溪去,果熟青猿偷。
草树不尽识,自起诗人羞。
溅溅涧水浅,苒苒菖蒲稠。
菖蒲花已晚,菖蒲茸尚柔。
灵根采九节,试共野僧求。
逡巡能致之,衰疾无甚忧。
昔闻有释子,渡江用杯浮。
栖心向兹地,埋骨在林陬。
驳阴漏斜光,徒欲穷巅幽。
夜还南陵郭,几落猛虎喉。
至归德过故人李宪副子中小饮,明代,王世贞,
握手踟蹰坐未安,旋看河斗畏将阑。主人第进鸬鹚杓,稚子争先苜蓿盘。
天入中原真自好,路逢知己不辞难。休追济上衣裳会,耆旧于今半已残。
雉子班,元代,戴良,
天地茫茫遂物情,雉子班兮在林坰,心怀耿介飞且鸣。
扇绮翼,振锦膺。
文章尽称丽,意气自多惊。
我宁带箭死榛莽,不肯为裘奉圣明。
韩信烹汉鼎,仲由醢卫庭。
智勇难并立,贤愚每相倾。
宜哉避世士,往从雉子逃其形。
庚子纪事,明代,陆之裘,
南沙顽夫不满千,恃险攫货争鱼盐。
椎牛杀狗亦耕种,黄芦白苇波连天。
海滨耆豪利兼取,逞技献谋官府前。
喜功忧变守臣职,抚召不听心烦煎。
兵舟阅送文武吏,炎秋直薄南沙边。
诸军相猜不相协,遇贼出斗戈矛捐。
披帆击鼓各归县,腾讹道路欢相传。
谁为赝书揭都市,台司受诬盗亦冤。
南畿咫尺路非邈,惜无一人能照奸。
称王命将何等语,凤楼疏入惊云旃。
重华震怒遣使者,械系失事诸官员。
红颜白发哭相送,秋风泪滋西郭阡。
夏曹荐出总兵者,幕府聊分边将权。
拥来邳儿半降盗,提兵过市同饥鸢。
群愚心知罪难免,始从华屋搜金钱。
璜泾市上换残衲,吴淞江头焚戍船。
阻拦朝防貔虎出,吹击夜恼蛟龙眠。
我师扬舲复停泊,欲出不出期频愆。
太仓孤城上官满,骑兵剑客相喧阗。
家家月黑宵鸣柝,巷巷风寒朝执鞭。
霜台按节问武帅,今日举事何迍邅。
群盗廿舟无带甲,官军百艘多控弦。
江郊犒师万石馈,州门赏士千金县。
戎衣战器等山积,嗟尔虎牙胡敢然。
夜分蓐食晓出海,贼舟一字遮津连。
将军拜呼驾五桨,颤夫感激争相先。
人生自古有天幸,巨海浪静如平川。
龙须火枪杂羽箭,腾烟迷目衣皆穿。
纷纷溺水急钩取,斩首二百班师还。
金珠衔舻喜夸捷,小教场中开舞筵。
将军怀家乞返辔,御史不从持益坚。
昨朝逋寇半犹在,巢穴未入功非全。
人奴诱贼杀酋长,牙旂夜报风翩翩。
宫祠刑尸若儿戏,刳剥淋漓谈笑间。
登□遍村昼纵火,老稚妇女残刀鋋。
官牌下令要生缚,十无三四随拘挛。
台司揭榜戒骄横,受降释枉哀危颠。
南军囊轻北军重,猎较岂是辕门偏。
捷书遥闻九重喜,玉旨急下飞华鞯。
守臣除罪各加俸,相国亦赐宫罗鲜。
鲸涛馀蛮窜绝域,愿还海县民同编。
移文此辈早投槊,沿江戍儿归扣舷。
儒臣只知赞画寄,殷勤屡乞刍荛言。
真情自来几人达,湖海只应惭昔贤。
三沙谁献暂安策,民开义塾军屯田。
鱼盐禁弛战斗息,坐令斥堠销烽烟。
村村鸡犬映花柳,婚嫁缔结朱陈缘。
鸣琴提壶变习俗,疮痍疾困从兹痊。
书生作赋纪平海,嘉靖时逢庚子年。
玉堂太史访边事,予词合入穹碑镌。
答陈彝仲,宋代,吕陶,
天质疏慵一野夫,因从利禄走官途。惟知名爵有常履,非向尘埃言自殊。
万事放怀归失马,百年过晷任踆乌。雪霜毛发来还近,霄汉岐程去已迂。
凡骨易沉羞许卫,短材难斲累班输。每甘流落为迁客,岂免挪揄笑癖儒。
处落未能医拙病,揲蓍安敢卜亨衢。宜将大梦消荣辱,肯把虚名计有无。
顾我拙艰当晚涖,惜君留滞却长吁。玉工早夜荣圭壁,莫使球琳委路隅。
游报恩寺读东坡石刻,元代,冯子振,
老石经劫坏,神物在处留。元丰苏长公,有倡当须酬。
莫作分别想,沧海粟影浮。□生宇宙间,何许更九州。
文字千古映,醉墨楷法遒。愿杳五百年,华屋真山丘。
且从蓟子训,铜狄三千秋。
滁阳寇退李太仆晓湘有干城之功却寄,明代,邝露,
卧阁何劳借重臣,中都熊卫逐黄巾。环滁拟筑封鲸观,捍圉终怜数马人。
洗甲雁嘶寒食雨,回铙莺咏落花尘。思君独步台城月,笑折金陵垂柳春。
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冲表之公实野步,宋代,洪炎,
四山矗矗野田田,近是人烟远是邨。
鸟外疏钟灵隐寺,花边流水武陵源。
有逢即画原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
看插秧栽欲忘返,杖藜徙倚至黄昏。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