篱菊呈家大人,清代,蒋佩玉,
秋光何澹荡,黄菊满篱东。瘦影安排静,幽香点缀工。
霜华延令色,晚节傲清风。独有陶彭泽,吟诗逸兴同。
蒋佩玉,字湘纹,长洲人。兵部侍郎元益女,镇洋诸生王洲室。有《湘纹吟草》。
与希焦二道者夜谈漫纪,明代,释函可,
崔嵬丹凤阙,旁耸大罗宫。中有两道士,老少颜皆童。
少者王子晋,老者是葛洪。头戴五岳冠,霞裾佩玲珑。
相将步高坛,琅璈响碧空。曲终天欲曙,紫雾杂幡幢。
有时草玄文,翩若戏海鸿。有时看宝剑,光芒斗牛冲。
冰雪贮心腹,秋水湛方瞳。架上九丹经,云锦百千重。
问以世间典,亦有旧诗筒。疑尔食字化,又疑白鹤双。
忆我初来时,萧索若飘蓬。李君下拜揖,遥指昆崙峰。
千尺水晶楼,白云有路通。竹杖叩丹扄,一见气舂容。
不识人间礼,欣此邂逅逢。饮我鸭绿江,食我西山松。
赠我白马牙,衣我千针缝。乞者固无厌,施者意方隆。
共坐论南华,麈柄各横纵。出门薄云车,金勒玉面骢。
瞬息三千里,往来若游龙。匪特仙骨轻,兼之侠气雄。
最爱秦三良,三年煮石供。忽闻胥靡饥,中心已忡忡。
欲将洛多士,尽置碧纱笼。吁嗟下界苦,药裹安足充。
愿借白羽扇,熄此天地烽。愿借太乙炉,榾柮燄方红。
全收古今愁,付此鼎中镕。鍊成五色石,以补西北穹。
再借一指头,著我七尺筇。一点医巫闾,化作万选铜。
白拂从中分,相峙若泰嵩。一饱山中狼,一以济裸虫。
然后拾其馀,置之布袋中。十日买一雨,五日买一风。
更买双凤凰,朝夕鸣梧桐。一鸣黄河清,再鸣菽麦丰。
二仙笑余言,兹愿何匆匆。一治复一乱,天运无终穷。
烽火夺炊烟,甲士讵为农。閒愁亘古今,女娲叹无功。
狼贪不可厌,林林祸方丛。古佛虽大悲,难挽水火风。
买风复买雨,能令宙合同。何似买杲日,高挂扶桑东。
光照北邙山,永塞高下舂。凤凰亦有死,黄鹄一飞翀。
骑之游九州,长笑入崆峒。予复笑二仙,斯志亦未崇。
不如买鼠须,束笔拟长杠。高旻展素笺,浩浩写心胸。
心胸亦何有,浮云日夜撞。倾血三百斛,奔流泻石谼。
化作大海涛,一荡天地蒙。冥漠前致辞,恍惚觌仪容。
知是前代人,燐光如白虹。三读不二歌,声声噎寒钟。
二仙寂不言,怪涕亦无从。暗风吹窗棂,残月若朦胧。
鸡声催天衢,妄谈犹未终。吁嗟此一时,万年想高踪。
一个寒冰佛,长伴两木公。
月下笛 寄题花近楼旧藏宋牧仲红树秋鸦图,白石体,近现代,邓潜,
万叶如花,凭谁占断,乱鸦无数。西陂旧主,是承平位槐府。
风流偶点营邱笔,便无限秋光疑住。想一门大雅,兰挥重起,韵事如许。
今古。春申浦。配一卷沧浪,别情难诉。朝阳日影,白头延望何处。
尊开逸社閒评泊,问海上红桑是否。更怜我、住锦官,明月夜绕无树。
题幸蜀图,清代,李良年,
掩尘黄帕哀琵琶,延秋门上乌哑哑。侍臣趋朝漏未息,岂知辇道吹秦沙。
蛾眉绝影清渭水,太子始控飞龙騧。手挥红甘祀香魄,尚有生荔来天涯。
三银船本少年事,臣倜进酒君王嗟。倚毫写此图者谁,伯驹好手今犹夸。
山根潺湲碧无底,阁道蛣屈梯穿霞。法仗细琐不暇整,从官触热欹乌纱。
就中缓辔意态殊,三郎捉鞭非翠华。金盆皇孙不可认,疑是羽葆风回遮。
宫人军装或雁次,或稍前却载以车。明驼夹道卧石罅,奚奴避日攀槎丫。
长鞦短鞚挂一发,高者蚁附低旋蜗。此皆左膊印风字,尾侧赭汗流三花。
不使蹴踏渔阳儿,首俯耳帖何为耶?峡耕无人峡田绿,悬流淙淙水满畬。
薄云千里带村角,忽转细径疏篱斜。似闻子规响深壑,何有雪羽相笼笯。
白头父老出不意,亲见万乘临山家。当年驰驿写嘉陵,化为飞烬随黄麻。
蜀山嵌空说王宰,讵有真迹留涪巴。即今皴染渐剥落,松煤不复浓于鸦。
昔人画此意有托,眼明且爱烟峦赊。黔南开府擅珍赏,更束缥带缄红牙。
自江州司马授忠州刺史,仰荷圣泽,聊书鄙诚,唐代,白居易,
炎瘴抛身远,泥涂索脚难。网初鳞拨剌,笼久翅摧残。
雷电颁时令,阳和变岁寒。遗簪承旧念,剖竹授新官。
乡觉前程近,心随外事宽。生还应有分,西笑问长安。
雪用坡翁聚星堂禁体韵,明代,李东阳,
尘沙压尽园无叶,一月长安三见雪。登高望远极空明,天上人间两奇绝。
吟髭欲撚冰先断,冻指未动弦应折。轻怜衣袂逐风扬,浅讶屐痕随步灭。
西冈径滑猱难度,北海波寒鳌未掣。真疑地骨高比山,始信天机织成缬。
宁将巧技争图画,且胜高谈霏锯屑。倏前忽后同积薪,乍有还无不盈瞥。
神游隔世虚劳想,妙入忘言谁解说。岁寒交谊转寥寥,独有庭松如屈铁。
多丽·小楼寒,宋代,李清照,
小楼寒,
夜长帘幕低垂。
恨潇潇【1】无情风雨,
夜来揉损琼肌。
也不似贵妃醉脸,
也不似孙寿愁眉。
韩令偷香,
徐娘傅粉,
莫将比拟未新奇,
细看取【2】,
屈平陶令,
风韵正相宜。
微风起,
清芬酝藉【3】,
不减酴釄【4】。
渐秋阑【5】,
雪清玉瘦,
向人无限依依。
似愁凝汉臯解佩【6】,
似泪洒纨扇题诗【7】。
朗月清风,
浓烟暗雨,
天教憔悴瘦【8】芳姿。
纵爱惜,
不知从此,
留得几多时。
人情好,
何须更忆,
泽畔东篱。
水龙吟,元代,谭处端,
欲修无上菩提,便合下手须头段。莫令带水,拖泥土粘,□些儿萦绊。
生死明来,也全无在,自家决断。把凡胎浊骨,烟霞路上,轻轻渐,都抽换。
步步清凉彼岸。趣闲闲、忘机休算。烟消火灭,冰凝玉结,长生侣伴。
自得真空,妙玄因作,无人我观。待丹成九转,重阳再会,游蓬莱馆。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