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羌城北春眺

伏羌城北春眺,清代,秦武域,

水村山郭尽烟霞,万树桃花罨柳花。燕子不须频顾语,一川春色在天涯。

84

秦武域

秦武域,字紫峰,曲沃人。乾隆庚辰举人,官两当知县。有《笑竹集》。

其他诗经

萧闲堂读书用樊榭城西读书杂兴韵寄示立斋二弟 其一

萧闲堂读书用樊榭城西读书杂兴韵寄示立斋二弟 其一,清代,沈世良,

解嘲谁计腹便便,自爱巾瓶结净缘。入世无心同叔宝,故人耽读有盈川。

烛奴寂寂东西屋,月子湾湾上下弦。憔悴天涯乌帽客,晚芦寒荻北来船。

21

无题和义山 其二

作者:柯潜(明代)

无题和义山 其二,明代,柯潜,

人在蓬莱欲见难,重门花落又春残。惊回远梦莺犹语,题就长缄砚已乾。

云母屏前香缕细,水晶帘外雨声寒。箧中旧制双纨扇,愁拂尘埃强自看。

16

赠温推府乡兄

作者:张吉(明代)

赠温推府乡兄,明代,张吉,

江心微雨棹讴声,倚棹閒看春水生。美人遥忆武陵郡,戏挽桃梢绾醉缨。

白纻成衣羽成扇,此日江亭卜相见。玉髯一别即三霜,叹息流年若惊电。

君怀洒落与众殊,俯见寒潭秋月孤。故人骨瘦舌犹在,莫笑今吾非故吾。

94

己丑元旦和陈京兆祐卿

作者:顾璘(明代)

己丑元旦和陈京兆祐卿,明代,顾璘,

不上王侯典谒笺,独吟风雪度新年。柴门绝迹无车马,秫酒陶情谢管弦。

却老自泥烧药鼎,求閒何待买山钱。喜闻京兆宽租税,白日沉沉祇醉眠。

42

闻弘至赴秋选

作者:张弼(明代)

闻弘至赴秋选,明代,张弼,

三郎去赴京闱选,万里纠缠父母肠。立志读书须笃实,随时作事要周详。

休矜一得春秋富,务积三馀昼夜忙。小范大程真轨軓,平生事业岂文章。

39

赠冯樵隐琴棋

赠冯樵隐琴棋,宋代,何梦桂,

纹楸漫灭爨桐焦,赢得无何醉浊醪。

别墅功随淮上水,广陵人化里中蒿。

知音那似无弦好,当局何如不著高。

寻取旧樵归隐处,坐看尘世戏儿曹。

14

荅西桥大复二君 其二

作者:边贡(明代)

荅西桥大复二君 其二,明代,边贡,

懒性真成癖,哀吟不当歌。田园自开辟,城市少经过。

雨卧山回枕,春行柳拂珂。马周头渐白,无日见常何。

98

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两汉,司马迁,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馀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17

蒙泉

蒙泉,宋代,释居简,

坎井只丈寻,得名由参寥。丈人玄豹姿,养德富不骄。

想当发泉蒙,如此湛弗摇。珠明水增媚,镜净尘当消。

陶泓勺馀沥,采笔生春潮。止则云沉沉,涨则桃夭夭。

淘趁槐火新,战与坡仙挑。坛拜十四字,高山郁岧峣。

灯灺谩图续,些苦何能招。须公起九原,为我饮一瓢。

于戏不可作,仰止苍崖腰。

24

客有苦心劝余少发议论者,诗以答之

客有苦心劝余少发议论者,诗以答之,近现代,陈仁德,

也知沉默胜黄金,况复雷池久设禁。惟酒后能稍放胆,到人前已倍当心。

奈何血泪千秋痛,讵忍河山百毒侵。读圣贤书思救国,登高焉得不悲吟。

39

题西滨隐君

题西滨隐君,明代,王世贞,

隐君家住大河西,杨柳双桡水拍堤。明妆落日浣纱女,夹岸桃花春欲迷。

33

徐孺子

徐孺子,明代,屈大均,

岩岩徐孺子,玉润早流光。明镜有馀鉴,生刍空白芳。

南州怜宅在,东汉恨人亡。今代无高上,风流尔独长。

64

黄倅内子挽诗

黄倅内子挽诗,宋代,林希逸,

岸帻生同誉,翻经老耐嫠。能贤儿似侃,爱客母如圭。

有弟铭崔姊,何人传鲍妻。霜风吹旐去,笳咽筱塘西。

45

次韵景卢喜得安州牡丹

作者:洪适(宋代)

次韵景卢喜得安州牡丹,宋代,洪适,

洛中花信已沉声,泾渭宁分浊与清。近出黟山空接壤,远来安陆比连城。

虚坛仅免游人问,浪蕊从教著处荣。更欲丁宁新芍药,莫誇多少便横行。

85

菽乳

作者:孙作(明代)

菽乳,明代,孙作,

淮南信佳士,思仙筑高台。

八老变童颜,鸿宝枕中开。

异方营齐味,数度真琦瑰。

作羹传世人,令我忆蓬莱。

茹荤厌葱韭,此物乃呈才。

戎菽来南山,清漪浣浮埃。

转身一旋磨,流膏入盆罍。

大釜气浮浮,小眼汤洄洄。

顷待晴浪翻,坐见雪花皑。

青盐化液卤,绛蜡窜烟煤。

霍霍磨昆吾,白玉大片裁。

烹煎适吾口,不畏老齿摧。

蒸豚亦何为,人乳圣所哀。

万钱同一饱,斯言匪俳诙。

36

拟古五杂组诗

拟古五杂组诗,南北朝,范云,

五杂组。

会涂山。

往复还。

两崤关。

不得已。

孀与鳏。

30

解语花

解语花,宋代,杨泽民,

星桥夜度,火树宵开,灯月光交射。翠檐铜瓦。相辉映、隐隐绛霞飘下。风流艳雅。向柳陌、纤纤共把。筵宴时、频酌香醪,宝鸭喷沈麝。
已是欢娱尽夜。对芳时堪画,条倡叶冶。鸳灯诗帕。嬉游看、到处骤轮驰马。十千换也。惟好事、寸心难谢。听九衢、三市行歌,到晓钟才罢。

62

重九昌解人招饮二首 其二

重九昌解人招饮二首 其二,近现代,方鹤斋,

双十刚从昨日过,明年此会意如何。便将白露酬佳节,看到黄花感逝波。

易地还斟陶令酒,司天难止鲁阳戈。预征早出催租吏,又恐江城风雨多。

89

经难沮精舍故址

经难沮精舍故址,清代,胡金题,

掬月拈花迹已非,旧题零落澹禅扉。高人去后清风歇,丛石孤松近十围。

27

残暑难当,中夜无眠,起赋此篇

残暑难当,中夜无眠,起赋此篇,近现代,陈仁德,

赤日当空照眼明,炎光如火满山城。狂尘尽染三千界,归雁才闻一二声。

老去徒挥忧国泪,秋来易动思乡情。怜他残暑嚣张甚,待看乾坤气廓清。

84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