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作华阳陶隐居,岂期老出治军书。廉颇已自三遗矢,冯妇何堪再下车。
乡梦迢迢千里外,尘踪碌碌一年馀。稍欣奏凯期将近,计日归寻旧草庐。
赵翼(1727年~1814年1月10日)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又号裘萼,晚号三半老人,汉族,江苏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旋辞官,主讲安定书院。长于史学,考据精赅。论诗主“独创”,反摹拟。五、七言古诗中有些作品,嘲讽理学,隐寓对时政的不满之情,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所著《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
秋暑登道风山应群谅浩斌之约也,近现代,傅子馀,
赤日杲杲行方中,须臾大火烧长空。海涯七月天如沸,独有此地神所钟。
二子高步将谁同,四山历历无奇峰。乃从高处望乡国,亦思绝顶摩神宫。
神之宫兮在何许,神之灵兮浩浩而无穷。入门陡觉殿宇崇,一亭轩敞悬洪钟。
一洞狭窄如樊笼,信由人力非天工。孤赏亦有槐与松,涤除炎热生清风。
我欲下山将何从。
和韩司谏叔夏乐谷五吟·蒲团,宋代,胡寅,
少年慕简册,编蒲抄古书。
有闻未能行,常恐迷劂初。
青毡雪窗夜,卧起卷复舒。
岁久亦穿穴,客冷不及渠。
知公已坐忘,物我归如如。
黄团稳叠足,绣茵一蘧篨。
传闻伏蒲谏,天子怀每虚。
出处谅未免,里轮联锋车。
快活歌二首,宋代,白玉蟾,
诚哉一得即永得。大都要藉周天火,
十月圣胎方始圆。虽结丹头终耗失,
要须火候始凝坚。动静存亡宜沐浴,
吉凶进退贵抽添。火力绵绵九转后,
药物始可成胎仙。一时八刻一周天,
十二时辰准一年。每自一阳交媾后,
功夫炼到六纯乾。精神来往如潮候,
气血盈虚似月魂。一毂从来三十幅,
妙处都由前后弦。专气致柔为至仁,
礼义智信融为仁。真土归位为至真,
水火金木俱浑全。精水神火与意土,
炼使魂魄归其根。先天一气今常存,
散在万物与人身。花自春风鸟自啼,
岂知造物天为春。百姓日用而不知,
气入四肢徒凋残。松竹虚心受气足,
凌霜傲雪长年青。况人元神本不死,
此气即是黄芽铅。老松可少病可健,
散者可聚促可延。心入虚无行火候,
内景内象壶中天。须知一尘一蓬莱,
与走一叶一偓佺。神芝一生甘露降,
龟蛇千古常相缠。一朝雷电撼山川,
一之则日万则烟。日中自有金乌飞,
夜夜三更入广寒。子子孙孙千百亿,
炉鼎鸡犬皆登天。大道三十有二传,
传到天台有悟真。四传复至白玉蟾,
眼空四海嗟无人。偶遇太平兴国宫,
白发道士其姓陈。半生立志学铅汞,
万水千山徒苦辛。一朝邂逅庐山下,
摆手笑出人间尘。翠阁对床风雨夜,
授以丹法使还元。人生何似一杯酒,
人生何似一盏灯。蓬莱方丈在何处,
青云白鹤欲归去。快活快活真快活,
为君说此末后句。末后一句亲分付,
普为天下学仙者,晓然指出蓬莱路。
破衲虽破破复补,身中自有长生宝。
柱杖奚用岩头藤,草鞋不用田中藁。
或狂走,或兀坐,
或端坐,或仰卧。
时人但道我风颠,我本不颠谁识我。
热时只饮华池雪,寒时独向丹中火。
饥时爱喫黑龙肝,渴时贪吸青龙脑。
绛宫新发牡丹花,灵台初生薏苡草。
却笑颜回不为夭,又道彭铿未是老。
一盏中黄酒更甜,千篇内景诗尤好。
没弦琴儿不用弹,无腔曲子无人和。
朝朝暮暮打憨痴,且无一点闲烦恼。
尸解飞升总是闲,死生生死无不可。
随缘且喫人间饭,不用缫蚕不种稻。
寒霜冻雪未为寒,朝饥暮馁禁得饿。
天上想有仙官名,人间不爱真人号。
跨虎金翁是铅兄,乘龙姹女为汞嫂。
泥丸宫里有黄婆,解把婴儿自怀抱。
神关气关与心关,三关一簇都穿过。
六贼心如火正焚,三尸胆似天来大。
不动干戈只霎时,破除金刚自搜逻。
一齐缚向火炉边,碎为微尘谁斩挫。
而今且喜一粒红,已觉丁公婚老媪。
当初不信翠虚翁,岂到如今脱关锁。
叶苗正嫩採归来,猛火炼之成紫磨。
思量从前早是早,翠虚翁已难寻讨。
我今不见张平叔,便把悟真篇骂倒。
从前何知古圣心,慈悲反起儿孙祸。
世人若要炼金丹,只去身中求药草。
十月工夫慢慢行,只愁火候无人道。
但知进退与抽添,七返九还都性燥。
溪山鱼鸟恁逍遥,风月林泉供笑傲。
蓬头垢衣天下行,三千功满归逢岛。
或居朝市或居山,或时呵呵自绝倒。
云满千山何处寻,我在市廛谁识我。
满庭芳(辛丑春日作),宋代,洪适,
华发苍头,年年更变,白雪轻犯双眉。六旬过四,七十古来稀。问柳寻花兴懒,拈筇杖、闲绕园池。曾中有,青州从事,无意唤琼彝。
人生,何处乐,楼台院落,吹竹弹丝。奈壮怀销铄,病费医治。漫道琴弦绿绮,游鱼听、山水谁知。盘洲怨,盟鸥闲阔,瘗鹤立新碑。
赠论命周云秀才,宋代,陆游,
周郎颀然市中隐,精神卓荦秋天隼。
忽来过我论五行,袖出诗卷如束笋。
人生一息不自保,况我耄期真待尽。
君今盛为谈未来,我亦听之俱可冁。
虽然此心犹未泯,何至死去同蠢蠢。
地下不作修文郎,天上亦为京兆尹。
诗偈 其三十五,唐代,庞蕴,
楞伽宝山高,四面无行路。惟有达道人,乘空到彼处。
罗汉若悟空,掷锡腾空去。缘觉若悟空,醒见三生事。
菩萨若悟空,十方同一处。诸佛若悟空,妙理空中住。
空理真法身,法身即常住。佛身祇这是,迷人自不悟。
一切若不空,苦厄从何度。
邵子非谓予有天台之行见贻以诗次其韵,宋代,沈与求,
巉巉老气郁青霞,过我依然醉帽斜。为说惊魂招楚些,忍闻悲曲动胡笳。
扁舟犯雪来何许,健笔凌云语益嘉。莫笑海山风引去,要寻源上问桃花。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