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州对雪何笋亭侍御

作者:苏祐(明代)

宜春台边同暮云,宜春城下雪纷纷。

初随鸣雨喧相集,转入飘风静不闻。

银烛并回摇乍暝,金尊独对散微曛。

因怀骢马江城夜,客况曾经可问君。

36

诗文译文

宜春台边同暮云,

宜春城下雪纷纷。

初随鸣雨喧相集,

转入飘风静不闻。

银烛并回摇乍暝,

金尊独对散微曛。

因怀骢马江城夜,

客况曾经可问君。

诗文简析

这首诗词描述了作者在宜春台边观雪的情景。诗中描绘了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在宜春城下,初时伴随着鸣雨的喧嚣声,但随后飘风渐渐静下来,雪落无声。在这个安静的时刻,银烛摇曳,微弱的曛光透射出金尊,作者因怀念骢马在江城夜晚的景象而感慨万分,若有他人在场,或可询问他们的感受。

诗文赏析

这首诗词以宜春台为背景,通过描绘雪夜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念之情。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雪花纷飞的场景,通过对鸣雨、飘风和雪夜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感知能力。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描写银烛、金尊和微弱的曛光,使诗词的气氛更加凝重,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思念。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心情,他渴望有人能够理解他的思念之情,与他分享这美丽而寂寥的雪夜。

整首诗词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描写细腻的雪夜景象和诗人内心的思绪,展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和情感。同时,诗词的语言优美流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喻等,使得诗词更加生动和富有感染力。这首诗词体现了明代文人的清新风格和与自然融合的审美情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苏祐

(1492—1571)明山东濮州人,字允吉,一字舜泽,号谷原。嘉靖五年进士。知吴县,改束鹿,皆有惠政。以广东道御史按宣、大,授计平大同乱军。迁兵部侍郎兼都御史,总督宣、大军务,守边有功。进兵部尚书,坐事削籍归,旋复职,致仕卒。喜为诗,文词骈丽,诗格粗豪奔放。有《逌旃琐语》、《谷原文草》、《谷原集》。

其他诗经

书秋谷诗集后 其二

书秋谷诗集后 其二,清代,薛宁廷,

昔梦之帝所,一聆《霓裳曲》。谣诼妒蛾眉,酒食生岸狱。

归坐沧浪亭,临流濯我足。绮语出金仙,冰衔换玉局。

岭海发奇情,秃豪脱羁束。诗留天地间,何啻为令仆。

53

题叶翰林道卿手书唐人唱和集後

作者:贺铸(宋代)

题叶翰林道卿手书唐人唱和集後,宋代,贺铸,

翰客文房万卷余,诜诜翻是蠹书鱼。

载薰载曝徒为尔,秦筑长城错备胡。

34

水调歌

水调歌,宋代,张友仁,

石屋势平旷,峭壁几巉岩。妙哉天造地设,谁复谓神剜。畴昔涪翁题品,曾说人寰稀有,岂特冠湘南。趁取脚轻健,相与上高寒。
避秦者,君莫问,意其间。祖龙文密,至今草木尚愁颜。赢得功成丹鼎,久矣乘风而去,跨鹤与参鸾。犹有白云在,锁日绕禅关。

53

点绛唇(奉酬富季申)

点绛唇(奉酬富季申),宋代,李弥逊,

翦翦疏花,托根宛在长松底。蔓柯相倚。便有凌霄志。
丹凤忽来,小队迎秋起。留无计。待公归侍。重与分红翠。

35

送友归故园

作者:王褒(明代)

送友归故园,明代,王褒,

凌晨石渠集,步出西上门。倏闻同怀友,优诏归故园。

堤上金明枝,袅娜春日暄。折之赠行色,乡思随纷纷。

夜来沙阳月,照君林下尊。揽衣鹤为舞,染翰禽能言。

虽云邻局欢,当念王程烦。早拂季子衣,休望西山云。

33

四言诗 其五

作者:嵇康(魏晋)

四言诗 其五,魏晋,嵇康,

肃肃冷风,分生江湄。却背华林,俯溯丹坻。含阳吐英,履霜不衰。

嗟我殊观,百卉具腓。心之忧矣,孰识玄机。

60

正辅既见和,复次前韵,慰鼓盆,劝学佛

作者:苏轼(宋代)

正辅既见和,复次前韵,慰鼓盆,劝学佛,宋代,苏轼,

稚川真长生,少从郑公游。孝章偶不死,免为文举忧。

馀龄会有适,独往岂相攸。由来警露鹤,不羡撮蚤鹠。

愿加视后鞭,同驾躅空辀。宁餐堕齿堇,勿忆齐眉羞。

何时遂纵壑,归路同首丘。东冈松柏老,西岭橘柚秋。

著意寻弥明,长颈高结喉。无心逐定远,燕颔飞虎头。

君方卒功名,一泛范蠡舟。我亦沾霈渥,渐解钟仪囚。

宁须张子房,万户自择留。犹胜嵇叔夜,孤愤甘长幽。

南窗可寄傲,北山早归耰。此语君勿疑,老彭跨商周。

80

塞上曲

作者:陆游(宋代)

塞上曲,宋代,陆游,

茫茫大碛吁可嗟,暮春积雪草未芽。

明月如霜照白骨,恶风卷地吹黄沙。

驼鸣喜见泉脉出,雁起低傍寒云斜。

穷荒万里无斥堠,天地自古分夷华。

青毡红锦双奚车,上有胡姬抱琵琶。

犯边杀汝不遗种,千年万年朝汉家。

93

後圃散策

後圃散策,宋代,杨万里,

花径雨後凉,树声风外战。

杖屦顿轻松,儿女同行散。

少者前已失,老者後仍倦。

隔林吹笑语,相闻如对面。

明明去人近,眇眇弥步远。

松杉满地影,一瞬忽不见。

仰观紫日轮,偶度白云片。

佳处留再来,前山未须遍。

36

题僧房绝句

作者:吕岩(唐代)

题僧房绝句,唐代,吕岩,

唐朝进士,今日神仙。足蹑紫雾,却返洞天。

58

题合欢

作者:李颀(唐代)

题合欢,唐代,李颀,

开花复卷叶,艳眼又惊心。蝶绕西枝露,风披东干阴。
黄衫漂细蕊,时拂女郎砧。

5

杂曲歌辞。行路难

作者:李颀(唐代)

杂曲歌辞。行路难,唐代,李颀,

汉家名臣杨德祖,四代五公享茅土。父兄子弟绾银黄,
跃马鸣珂朝建章。火浣单衣绣方领,茱萸锦带玉盘囊。
宾客填街复满坐,片言出口生辉光。世人逐势争奔走,
沥胆隳肝惟恐后。当时一顾生青云,自谓生死长随君。
一朝谢病还乡里,穷巷苍茫绝知己。秋风落叶闭重门,
昨日论交竟谁是。薄俗嗟嗟难重陈,深山麋鹿下为邻。
鲁连所以蹈沧海,古往今来称达人。

29

和容南韦中丞题瑞亭白燕、白鼠、六眸龟、嘉莲

作者:陈陶(唐代)

和容南韦中丞题瑞亭白燕、白鼠、六眸龟、嘉莲,唐代,陈陶,

伏波恩信动南夷,交趾喧传四瑞诗。燕鼠孕灵褒上德,
龟莲增耀答无私。回翔雪侣窥檐处,照映红巢出水时。
尽写流传在轩槛,嘉祥从此百年知。

10

子夜歌十八首

作者:晁采(唐代)

子夜歌十八首,唐代,晁采,

侬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
夜夜不成寐,拥被啼终夕。郎不信侬时,但看枕上迹。
何时得成匹,离恨不复牵。金针刺菡萏,夜夜得见莲。
相逢逐凉候,黄花忽复香。颦眉腊月露,愁杀未成霜。
明窗弄玉指,指甲如水晶。剪之特寄郎,聊当携手行。
寄语闺中娘,颜色不常好。含笑对棘实,欢娱须是枣。
良会终有时,劝郎莫得怒。姜蘖畏春蚕,要绵须辛苦。
醉梦幸逢郎,无奈乌哑哑。中山如有酒,敢借千金价。
信使无虚日,玉酝寄盈觥。一年一日雨,底事太多晴。
绣房拟会郎,四窗日离离。手自施屏障,恐有女伴窥。
相思百馀日,相见苦无期。褰裳摘藕花,要莲敢恨池。
金盆盥素手,焚香诵普门。来生何所愿,与郎为一身。
花池多芳水,玉杯挹赠郎。避人藏袖里,湿却素罗裳。
感郎金针赠,欲报物俱轻。一双连素缕,与郎聊定情。
寒风响枯木,通夕不得卧。早起遣问郎,昨宵何以过。
得郎日嗣音,令人不可睹。熊胆磨作墨,书来字字苦。
轻巾手自制,颜色烂含桃。先怀侬袖里,然后约郎腰。
侬赠绿丝衣,郎遗玉钩子。即欲系侬心,侬思著郎体。

2

苍水先生墓道渐湮道士吴乾阳谋修复之和钝轩韵

苍水先生墓道渐湮道士吴乾阳谋修复之和钝轩韵,清代,全祖望,

一区发鸠巢,千年夸父宅。岂期世外人,而念此窀夕。

在昔正气歌,三分席自择。纪朱张万沈,相与成胜迹。

峨峨南雷铭,光炤长虹白。久久未开雕,贞珉眠荒陌。

我续第二碑,遗事吐格格。一从小跛亡,莫问南屏魄。

何家新贵茔,祁连肖层碧。应怜寒谷中,只轮独运策。

编诗录许剑,谅属我之责。我闻形家言,兹邱真吉宅。

渺渺流泉流,蔼蔼夕阳夕。天定妥孤忠,杨厉不及择。

他年万香火,鄂于共灵迹。冬青花未开,我亦已颁白。

中为鼯鼪居,旁为狐兔陌。翩翩有羽衣,高情见风格。

朽骨尚关心,何况此毅魄。当年雪窦翁,兹山先埋碧。

丸土不可寻,谁为问故策。行当更访求,与君共此责。

87

访李真人不遇

作者:虞集(元代)

访李真人不遇,元代,虞集,

退朝花底佩珊珊,去访真人晓出关。芳草欲迷行径古,长松深护步廊閒。

苍龙挟雨得瑶简,白鹿穿云致玉环。如到天坛看月影,定知清露满人间。

56

闻雁

作者:刘著(宋代)

闻雁,宋代,刘著,

千里寒云卷朔风,当轩月午雁书空。

烦君为报江南客,憔悴辽东更向东。

84

浣溪沙

浣溪沙,宋代,王千秋,

_玉偎香倚翠屏。当年常唤在凝春。岂知云雨散逡巡。
不止恨伊唯准拟,也先伤我太因循。而今头过总休论。

37

夏公酉家藏老高村田乐教学图

夏公酉家藏老高村田乐教学图,宋代,郭祥正,

高生妙画世所知,君藏两幅尤瑰奇。春回老柳未全绿,和气盎盎微风吹。

负暄当案谁氏子,坐以训诂传童儿。麻鞋破穿十指露,纻衫短袖乌巾攲。

眼吻开张手捉笔,叱怒底事扬其威。两童分争迭相挽,彼二稚子傍观窥。

一童独卧守书卷,性习已见分醇醨。皤然老叟醉兀兀,二孙侧立犹扶持。

馀皆伶官杂村妓,插笛放鼓陈威仪。三犬奔来吠欲齧,二人惊顾方攒眉。

伶家有子少亦黠,两手据鞍驴载之。尊卑向背极精妙,精妙得以意思惟。

田翁丰年固取乐,又能教子勤书诗。德泽涵濡赋敛绝,致我鼓腹咸熙熙。

画工亦画太平事,谁欲扰之生乱离。高生高生,不独爱尔之妙笔,对此颇思三代时。

81

句 其八

作者:赵佶(宋代)

句 其八,宋代,赵佶,

暖河消雪带,风柳散冰丝。

55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