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王道士,爱着芰荷衣。
一自清江别,三年白雁飞。
酒徒随处有,沽客向来希最忆青城夜,狂歌不肯归。
《怀王道士》是明代袁凯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名为宣城王道士的人物,他穿着简朴的芰荷衣,追随着自己的道路。诗中提到他与清江别离后,已经有三年过去了,白雁飞翔的季节也已经多次重复。诗中还描绘了他常常与酒徒相伴,而卖酒的客人却很少光顾。然而,他最怀念的是在青城的夜晚,他狂歌不愿离去。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描绘了王道士的形象和他内心的思绪。通过描写他的衣着和离别的时间,诗人传达了他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专注于自己的道路。诗中的白雁飞翔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暗示着他经历了多次的离别和孤独。诗中的酒徒和沽客则衬托出他的清苦生活,他的才华却很少得到赏识。最后,诗人将目光聚焦在王道士最怀念的青城夜晚,那里他可以自由地狂歌,尽情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才华。
这首诗词通过对王道士的描写和诗人的感慨,展现了一个追求独立和自由的人物形象。王道士坚守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不受世俗的束缚,过着清苦但自由的生活。他与酒徒的相伴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他的超然和独特。同时,诗中的最后两句表达了王道士对于青城夜晚的怀念和不愿归去的情感,展示了他追求自由和艺术的决心。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深沉的词句,通过对王道士形象和他内心世界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追求独立和自由的情感。作者通过对王道士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对于追求艺术和追求个人理想的思考与赞美。整首诗词在朴素中透露出一种深邃的,引发读者对于生命意义和追求的思考。
袁凯,生卒年不详,字景文,号海叟,明初诗人,以《白燕》一诗负盛名,人称袁白燕。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洪武三年(1370)任监察御史,后因事为朱元璋所不满,伪装疯癫,以病免职回家,终“以寿终”。著有《海叟集》4卷。
百字令 送蔡竹涛游太原和顾庵学士韵,明代,龚鼎孳,
入秦蔡泽,急横金跃马、难甘雌伏。今代才名羁旅客,醉倚长杨抛筑,一雁清秋,三关落日,人比萧萧竹。
薄游书剑,官斋移杨堪宿。
试问悬瓮风烟,青城花月,此景曾陵谷。极眺高歌偕骑省,指点残枫剩槲。
越石登楼,太真披扇,天凑清狂福。归来重九,新词珠定盈斛。
史文惠王挽词,宋代,楼钥,
八行源流远,三师庆系遥。枢庭先附凤,相国荐簪貂。
感会逢千载,荣华冠四朝。甘盘称旧学,绮季簉储寮。
历数终归舜,羹墙欲见尧。圣图滋广大,孝治极光昭。
善类茅连茹,英才楚刈翘。经纶任钧轴,询访及刍荛。
未急宣攘狄,先求禹格苗。吁谟裨庙算,长策御天骄。
衮阙心勤补,羹和手自调。临机杜如晦,处事李文饶。
越俗怀恩纪,闽人服教条。群公推治行,所至起民谣。
晚岁车垂薛,皇慈第赐萧。精镠杯引寿,宝玉带横腰。
潭府辉宸翰,频年走使轺。中书输尚父,封户溢票姚。
教子躬师道,传家作世标。绅緌成继踵,铅椠到垂髫。
持论书还著,谈经烛屡烧。官虽居鼎鼐,乐不改箪瓢。
门外车长满,樽前客载招。人间等游戏,物表自消摇。
几见承三接,重来侍九韶。桑榆方借暖,蒲柳叹先凋。
洮颒俄凭几,衣冠忽葬桥。信能依日月,端合配宗祧。
贱子惭愚懵,平时荷。
【正宫】叨叨令 黄尘万古长,元代,未知作者,
黄尘万古长安路,折碑三尺邙山墓。西风一叶乌江渡,夕阳十里邯郸树。老
了人也么哥,老了人也么哥,英雄尽是伤心处。
不思量尤在心头记,越思量越恁地添憔悴。香罗帕不住腮边泪,几时节笑
吟吟成了鸳鸯配。兀的不盼杀人也么哥。兀的不盼杀人也么哥,咱两个武陵溪畔
曾相识。
绿杨堤畔长亭路,一樽酒罢青山暮。马儿离了车儿去,低头哭罢抬头觑。一
步步远了也么哥,一步步远了也么哥,梦回酒醒人何处?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
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
则见淡烟笼罩西湖路,酒旗招垂杨树。画船儿刺在花深处,煞强如侬家鹦
鹉洲边住。兀底不快活也么哥,快活也么哥,抵多少相逢不饮空归去。
则见青帘高挂垂杨树,朱帘暮卷西山雨。谁待向禁城狼虎丛中去,我则待侬
家鹦鹉洲边住。倒大来快活也么哥,快活也么哥,抵多少梦回明月生南浦。
返棹慈湖先生墓下守潮,清代,全祖望,
晨起望早潮,茫茫雾如海。黑云遍芦中,朝爽失真宰。
四明北诸峰,翠碣擅晴霭。胡忽眩我睛,三叹生感慨。
谁谓平旦气,定足见精采。长夜亦梏亡,畴为洗荒秽。
伫需旭日光,祛兹周遭累。灵台顿瞿然,石窗共潇洒。
酬焦秀才一首,宋代,程俱,
焦生老儒冠,耳目接前辈。词源如春水,浩浩涨清渭。
长篇极舂容,岛可青琐碎。人生各有趣,相笑等醒醉。
胡为嗜文章,不作速化计。明珠枉投赠,怀袖欲三岁。
今晨雪寒门,剥啄惊熟睡。轩昂开剧谈,良足慰幽悴。
别张子鱼三首 其二,明代,王廷陈,
鸣鹿在中野,获草求其群。嗟哉昔所欢,一散如飙尘。
虞卿弃相印,担簦徇情亲。悔吝不自惜,义声流千春。
此道息已久,遗响谁为申。子其怀玙璠,慰我多苦辛。
寿上人,明代,林弼,
豪山高处看南极,寿星煌煌明佛国。山中佳气晓郁葱,十丈乔松拂秋色。
山人似是广成仙,麻衣如雪巾如烟。朝餐霞光礼红日,夜披雪意看青天。
红日表尔千金相,青天弘尔千顷泱。佛灯祖印妙心传,力与明门作龙象。
旃檀一瓣为南丰,祥烟愿遍八闽中。后三千岁从赤松,上祝圣寿天与同。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