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薄暮暗江天,冲面凉风马不前。
五色书云占昨日,六花瑞雪应明年。
向来水旱民何罪,此去流移天盍怜。
逗晓阳乌升若木,摧颓病鹤亦蹁躚。
忽然薄暮暗江天,
突然之间,夕阳西下,江天昏暗。
冲面凉风马不前。
凉风直冲面庞,马匹不愿前行。
五色书云占昨日,
五彩旗帜和云彩预示着昨天的事情,
六花瑞雪应明年。
六朵花般的瑞雪应当是明年的好兆头。
向来水旱民何罪,
长久以来,百姓经历了水灾与旱灾,他们犯了何罪之过,
此去流移天盍怜。
如今他们被迫流离失所,上天难道不怜悯吗?
逗晓阳乌升若木,
旭日初升,太阳鸦群如同树木一般翱翔,
摧颓病鹤亦蹁躚。
虚弱疾病的仙鹤也艰难地迈动着。
诗词通过描绘冬至之日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疾苦的关切和对自然的感慨。他描述了夕阳下的暗江、冲面而来的凉风,以及预示着明年吉祥的五彩云彩和瑞雪。这些自然景观与人间的苦难相对照,凸显了社会的不公与困顿。诗人呼吁上天怜悯水旱灾民,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与关切。
诗词中的末两句描绘了旭日初升时鸦群翱翔和虚弱的仙鹤艰难前行的景象,进一步强调了人间的脆弱和困顿。这些形象通过自然界的生物与人类的遭遇相呼应,加深了诗词的情感共鸣。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展示了作者对自然景观和人间遭遇的思考与关切,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民疾苦的愤慨。同时,诗人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鸟类与人类的对比,展示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希望。这使得这首诗词既有深刻的思考,又有对人性的讴歌,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虞俦,生卒年月不详,字寿老,宁国(今属安徽)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隆兴初进人太学,中进士。曾任绩溪县令,湖州、平江知府。庆元六年(1200)召入太常少卿,提任兵部侍郎。工诗文,著有《尊白堂集》24卷,清修《四库全书》收录其部分诗文。如其词《满庭芳》:色染莺黄,枝横鹤瘦,玉奴蝉蜕花间。铅华不御,慵态尽欹鬟。
清辉殿观唐明皇山水石字歌,宋代,王琪,
皇家四叶恢圣功,天临日烛清华戎。
汉条静治洽柔教,老心稽古开神聪。
有唐英主称好文,仙毫洒落驱风云。
壮哉山水有奇字,焕乎八法存翠珉。
自从弃置咸阳道,藓驳烟滋委宫草。
天开神赞会休辰,甄收再作皇居宝。
如何沦弃三百春,迎逢睿鉴来紫宸。
奎鉤粲粲光华动,群玉森森气象新。
丹御春妍瑞霭深,文梁藻栋结芳林。
鸿翔凤翥径方丈,杯流泉湧蒙亲临。
鲰臣荣幸从金舆,鉤婉魂惊拭目初。
多惭揽笔非清藻,唯庆千龄际帝图。
次韵和张屯田新年六十九,宋代,刘攽,
春风数尽九,节物都非旧。幕府省文书,阶除减奔走。
慵怜啼鸟唤,老藉高花诱。前林通杖屦,小榭勤箕帚。
喜逢张公子,七十健少有。解吟长韵诗,不避盈樽酒。
囷仓年谷实,邻里均石斗。樊圃畦陇成,馀力到花柳。
长为子孙主,击壤欢百口。
慈母石,宋代,罗适,
叠石江头峻如壁,舟人指云慈母石。慈母名兮不可闻,巉岩坑压秋江碧。
我闻慈母石,启我父母思。人有父母谁不思,我思父母偏伤悲。
忆昔生我童稚时,家贫日逐图生资。父母衣我宁自寒,父母食我宁自饥。
拾薪为我代灯烛,鬻衣为我买诗书。朝夕劝我苦勤读,戒我弗作庸常儿。
嗟哉我生命多疾,父母提携延岁日。忽朝卧病一呻吟,父母咿哑面如漆。
有时为我祝神祇,愿我早著蓝袍归。此时我心常感发,愿如夫子言无违。
嗟哉我生命多蹇,少年不第第已晚。况兼父母未死时,食不饱兮衣不暖。
今朝身为一命仕,薄俸聊堪奉甘旨。双亲已逝掩荒丘,薄俸翻将饱妻子。
有时举箸食新鲜,默默不知双泪涟。拭泪空将酒杯奠,酒杯不到阴容前。
慈母石,世稀有,汝在江头天地久。我思父母不得食,此恨当同汝不朽。
呜呼罔极恩难报,于今赖有移忠孝。行当竭力事明君,庶可扬名酬二亲。
水调歌头·明月隔千里,宋代,刘辰翁,
明月隔千里,风动帐纹开。故人锦字如梦,梦转雁初来。倚遍西山朝爽,行过石头旧渡,久别忽经怀。不得与之语,日夕独持杯。调绿水,歌白雪,有心哉。也知尻高啄俯,无计脱尘埃。狗尾貂蝉满座,贝带鵕鸃弄粉,一舆一臣台。岁晚不如愿,谁更忿灰堆。
五福降中天·月胧烟澹霜蹊滑,宋代,沈端节,
月胧烟澹霜蹊滑,孤宿暮林荒驿。绕树微吟,巡檐索笑,自分平生相得。冰池半释。正节物惊心,泪痕沾臆。流水溅溅,照影古寺满春色。沈叹今年未识。暗香微动处,人□初寂。酷爱芳姿,最怜幽韵,来款禅房深密。他时恨□。怅却月凌风,信音难的。雪底幽期,为谁还露立。
丰山怀古,元代,元好问,
丰山一何高,古屋苍烟重。开门望吴楚,鸟去天无穷。
连山横巨鳌,白水亘长虹。川原郁佳气,自古南都雄。
炎精昔季兴,卧龙起隆中。落落出奇策,言言揭孤忠。
时事有可论,生晚恨不逢。汉贼不两立,大义皎日同。
吴人操等耳,忍与分河潼。夺操而与权,何以示至公。
一民汉遗黎,尺地汉故封。守民及守土,天地与相终。
不能禦寇雠,顾以寇自功。既异鸿沟初,又非列国从。
一券捐半产,二祖宁汝容。端本一已失,孤唱谁当从?
至今有遗恨,庙柏号阴风。旧闻清泠渊,天籁如撞钟。
山径野人语,诞幻欺孩童。开元有乱阶,鹿饮温泉宫。
黄猿何为者,乃尔能啸凶。乾坤之大音,久郁理当通。
清箱旦夕落,伫尔惊群聋。
虎丘燕集送□□□之秣陵分赋姑苏台,元代,瞿智,
高台崔巍插天起,势压雄城三百里。云窗雾阁迷烽烟,日日吴王醉西子。
桂膏兰烬烧春云,锦丝瑶管空中闻。甲兵重来破歌舞,粲齿修眉散如雨。
双钩带血不敢飞,城荒草碧春风吹。祇今惟有台前月,曾照吴宫花发时。
慷慨悲歌叹陈迹,霜乌怨啼枫叶赤。明朝送客过钟陵,西望茫茫五湖白。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