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爱子多集句,此日金刀得翦裁。
自谓罗中先得隽,岂知天外已遗才。
炉开遂失黄金矿,石划犹藏白玉杯。
独倚西风倍惆怅,却忧车马到门来。
这首诗词通过描写樊秀才平日里对书法、文学等艺术形式的热爱,以及在科举考试中落榜的失意心情,表达了作者对才华横溢却未得到应有认可的遗憾之情。
首先,诗词开篇提到樊秀才平时喜欢收集古人的佳句,表示他对文学的深厚兴趣和才情。然而,在科举考试中,他的希望被破灭,金榜题名的机会从他眼前被剥夺。诗中使用了\"金刀得翦裁\"的意象,形象地描绘了他未能在金榜上刻下自己的名字。
接着,诗词表达了樊秀才的自嘲之情。他自称是文坛的佼佼者,却不知道天外已经有更为出色的人才存在,暗示了他在文学道路上的自负和自大。他认为自己的才华应该是罗中(指当时著名的文学家罗隐)之上,然而,他并不知道在天外之外,已经有更加卓越的天才存在。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比喻和意象的运用,进一步强调了樊秀才的遗憾和失意。炉开指的是炼金术中的炉子,黄金矿象征着成功和荣耀,而石划则代表着勤奋和努力。然而,尽管樊秀才付出了很多努力,却没有获得应有的回报,就像打开炉子却没有找到黄金矿一样。白玉杯的隐藏则暗示了他的才华被埋没和忽视。
最后两句表达了樊秀才的孤独和忧虑。独倚西风倍惆怅,表明他独自倚在西风之下,倍感忧郁和失望。他担心的是,虽然他未能在科举考试中取得成功,但车马却会来到他的门前,这里暗示了他担心外界的压力和期望会对他造成困扰。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以樊秀才下第的遗憾为主题,通过对才华、自嘲、努力和失意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身才华被埋没和未能得到应有认可的无奈与忧虑。
郑獬(1022——1072)字毅夫,号云谷,虔化人,江西宁都梅江镇西门人,因他的祖父前往湖北安陆经商,便寄居于此。商籍人安陆,详载宁都州志,少负售才词章豪伟,宋皇祐壬辰科举人,癸巳状元及第,初试国子监谢启曰,李广才气自谓无双。
攻石内兄枉过,不见殆五年矣,喜赠,近现代,黄福基,
收迹垂五年,东湖曾未窥。湖光记寤寐,念君亦如斯。
得意有此会,空山跫履綦。待雨洗秋暑,君来雨即随。
喜雨固我癖,喜君忘輖饥。齑盐疏我鬓,江海长君髭。
寒暄未什一,说诗先解颐。脱口半新旧,一一供敲推。
湖莲久未餐,餐之以君诗。湖柳不可写,写之以君眉。
愿君湔湖渌,更湔我肝脾。愿君鉴湖月,兼鉴我妍媸。
君来固应喜,喜极翻见疑。君去亦莫悲,缄句频商之。
诗成裁两筒,阿弟同分持。
汴渠挂帆,宋代,刘攽,
翩翩河中舟,一一西上水。彼船力有馀,我船力无几。
力薄日一舍,力壮日百里。迟速讵几何,推分故尔耳。
今晨东南风,帆席频轻驶。舳舻密相衔,前后略相似。
如将平不平,颇复令人喜。因之念时事,冥寞付天理。
送林四季丞之英伦,清代,苏镜潭,
大风漭漭海西头,大鲸一去海门秋。鲛儿捧泪贝女愁,诗人摇笔凌沧洲。
洪涛连天天壁立,明朝挂席此登楼。读书万卷行万里,丈夫四方志弧矢。
为君慷慨歌西凉,西凉葡萄倾夜光。翩翩浊世平原君,哑哑娵隅蛮参军。
六年客舍忘晨夕,千秋选楼待平分。吾闻海西爱兰岛,江山岸兀拥左纛。
又闻海峡千艨艟,当年一炬定东风。恨不手持白玉杖,相从遍踏仙人掌。
徒学少文耽卧游,胸罗邱壑纷摩荡。期君快著豫州鞭,别君直上鸱夷船。
青鞋布袜吾已矣,拔剑斫地心茫然。此行倘遇鸡林贾,定乞诗篇购洛社。
担簦跨马幸未凉,他日从容为君下。归来若问芦中人,依然寒杀孟东野。
正月十九日五更,诣天庆观谢雪。闻都下尺雪,宋代,杨万里,
元霄风物又阑残,闭阁何曾出一看。
尚觉烛光欺病眼,旋添衣著试春寒。
中都尺雪逾旬许,此地飞花逐片乾。
不待珠宫香火了,海风吹上紫金盘。
赠何古梅学医,宋代,谢枋得,
永州何仙药最灵,神丸能溃邕州城。
广西两道再清平,百万赤子荷更生。
笙鹤一去三百年,东南忽变为腥膻。
为血为肉生灵苦,在者疮痍何日痊。
上界真人有同性,不学神仙学孔孟。
有术医国无人知,要为吾民救微命。
察脉肥瘠韩子精,论疾阴阳子产明。
神功端不让思邈,古道依然如宋清。
得钱卖药少取利,无钱乞药喜舍施。
好客来时入酒垆,无朋终日阅书市。
忆昔民生三皇前,下寿无疾享百年。
神人妙用不可见,本草灵素犹有传。
古云医不通三书,世上断不服其药。
如君胸中有炎黄,冷笑三书尽糟粕。
我闻上帝最好生,活人功多朝玉京。
请看岐叟至陶葛,神仙多是良医成。
东南干戈二十秋,人无贫富眉长愁。
千人幸有一人在,到处呻吟无歌讴。
遗黎若要家平康,但愿良医自天降。
不龟手药有灵时,好看良医作良相。
东阳方韶卿惠古意七篇久不得和五月二十六日将假馆宗阳桥稍有閒暇乃为次韵因寄讯彼中吴子善前辈 其三,宋代,戴表元,
旧文空中云,零落迹易消。新交江上流,来去同奔潮。
蔼蔼玄英孙,望之十舍遥。愿尔多黍稌,相投共箪瓢。
毕叔兹可扫园赏牡丹,宋代,敖陶孙,
衣冠塞繁都,茂苑非夙昔,
双铺府行渠,文简相公宅。
是家固多贤,满箧载春秋。
中有九亩园,颇复修风流。
新亭著高稳,佳木行清幽。
客来必置醴,井蛙挟其辀。
张灯看洛花,意作长门愁。
小却得一欣,冻壁缠蛟虬。
先朝补天手,翰墨皆其游。
再拜阅帝书,局促虞褚欧。
平生帝好奇,两武布九州。
恍然驾阆风,坐我曲池头。
竹间是茶烟,松风助飕飕。
梅食亦登盘,按行感良俦。
枥马喧午枕,土毛撷晨羞。
似闻屋东偏,万指食锄耰。
行当卖书籍,买邻吒羊求。
与公行灌园,第一营瓜畴。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