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课会诸公

作者:陈造(宋代)

书社他年事,寻盟未厌烦。

须吾执牛耳,助子跃龙门。

凌厉先诸彦,从容即万言。

隽功科举外,暇日要深论。

14

诗文译文

书社他年事,寻盟未厌烦。

须吾执牛耳,助子跃龙门。

凌厉先诸彦,从容即万言。

隽功科举外,暇日要深论。

诗文简析

这首诗词描述了陈造在书社中与诸位朋友相聚的情景。他表示自己将来仍然愿意寻找机会继续参加这样的聚会,因为他对这种联谊并不感到厌倦。他自称愿意担任主持人的角色,帮助朋友们取得更大的成就。他赞美那些才华横溢、聪明敏锐的人,他们能够以从容的态度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他也表达了自己希望在闲暇的时光里与朋友们进行深入讨论的愿望。

诗文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陈造与朋友们共同学习、交流的场景。通过“书社”这一词汇,诗人表达了对知识、学术的追求和珍视。他不仅在诗中展示了对友谊和团结的向往,还赞美了那些有才华、有见识的朋友们。诗人将自己比喻为执牛耳的人,意味着他愿意在团结的集体中担当领导的角色,帮助他人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抱负。

诗词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用词明确,意境清晰。通过对比凌厉和从容这两种性格特点的描绘,凸显了朋友们在思想交流中的不同风采。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希望在闲暇时能够与朋友们深入探讨各种议题的愿望,显示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术的热爱。

整首诗词展现了宋代士人重视学问交流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知识与思想的执着追求。通过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诗人成功地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传达给读者,让人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氛围。

陈造

陈造(1133年~1203年)字唐卿,高邮(今属江苏)人。生于宋高宗绍兴三年,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以词赋闻名艺苑,撰《芹宫讲古》,阐明经义,人称“淮南夫子”。范成大见其诗文谓“使遇欧、苏,盛名当不在少游下。”尤袤、罗点得其骚词、杂著,爱之手不释卷。郑兴裔荐其“问学闳深,艺文优赡”。调太平州繁昌尉,改平江府教授,寻知明州定海县,通判房州权知州事。房州秩满,为浙西路安抚司参议,改淮南西路安抚司参议。自以转辗州县幕僚,无补於世,置江湖乃宜,遂自号江湖长翁。宁宗嘉泰三年卒,年七十一。

其他诗经

新丰

新丰,唐代,唐彦谦,

沛中歌舞百馀人,帝业功成里巷新。半夜素灵先哭楚,
一星遗火下烧秦。貔貅扫尽无三户,鸡犬归来识四邻。
惆怅故园前事远,晓风长路起埃尘。

20

赐鲜笋

赐鲜笋,明代,于慎行,

殊锡光生玉笋班,曾从青简赋檀栾。

蒲筐乍解香盈座,锦箨初分绿满盘。

一饭疑含仙禁雨,三秋犹忆北窗寒。

惭无凤实仪千仞,祝有龙孙长万竿。

51

蓦山溪

蓦山溪,宋代,石孝友,

小花静院。有个人人现。缥缈更娉婷,算不数、歌朋舞伴。鸣珂曲里,常记偶相逢,无语恨,有情愁,绿嫩红妆浅。
别来谁念。人面关山远。凝睇倚危楼,眼波长、眉峰不展。一年心事,到此向谁论,书雁杳,梦云深,寂寞江天晚。

68

浣溪沙(木芍药词)

浣溪沙(木芍药词),宋代,葛胜仲,

可惜随风面旋飘。直须烧烛看娇娆。人间花月更无妖。
浓丽独将春色殿,繁华端合众芳朝。南床应为醉陶陶。

72

对食戏作六首 其四

作者:陆游(宋代)

对食戏作六首 其四,宋代,陆游,

栟榈子嫩供香饭,皂荚芽新簇冷淘。常使先生饱扪腹,其馀万事一秋毫。

64

五鼓自簇

作者:陆游(宋代)

五鼓自簇,宋代,陆游,

晓月有馀光,秋树无浓影。野烟浩无际,陂路行愈永。

堰声何澎湃,露气正凄冷。忽然客愁破,更觉诗律整。

昔人千载意,忙里一笑领。山林岂难归,吾计自不猛。

34

夜闻落叶

作者:陆游(宋代)

夜闻落叶,宋代,陆游,

我行出柴门,初喜春草生。

俛仰几何时,落叶终夜声。

嗟我日益老,抱疾况未平。

晨兴就盥栉,顾亦强支撑。

齐中有两童,熟视不能名;

定非张睢阳,大笑颓冠缨。

死至人所同,此理何待评;

但有一可恨,不见复两京!

94

圩丁词十解

圩丁词十解,宋代,杨万里,

上通建德下当涂,千里江湖缭一圩。

本是阳侯水精国,天公敕赐上农夫。

3

三月三日雨作遣闷十绝句 其六

三月三日雨作遣闷十绝句 其六,宋代,杨万里,

荒馀只怪不愁声,好语烦君细细听。秧早不由田父懒,蚕迟端待柘阴成。

58

洪武戊寅予去官平陆有律诗二章曾录示宋广文至洪武辛巳告放归田里复赓前韵二首仍简宋广文 其一

作者:王翰(唐代)

洪武戊寅予去官平陆有律诗二章曾录示宋广文至洪武辛巳告放归田里复赓前韵二首仍简宋广文 其一,唐代,王翰,

一别吴山又四年,客途流落几扶颠。诸生专业无多子,同宦居官有几员。

感旧听残秋夜雨,思乡吟断夕阳天。有时一付掀髯笑,得失原来是偶然。

34

骢马

作者:杨炯(唐代)

骢马,唐代,杨炯,

骢马铁连钱,长安侠少年。帝畿平若水,官路直如弦。
夜玉妆车轴,秋金铸马鞭。风霜但自保,穷达任皇天。

68

邓成彦邀李益之朱乔年及某一饭适忌日无侑觞

作者:邓肃(宋代)

邓成彦邀李益之朱乔年及某一饭适忌日无侑觞,宋代,邓肃,

点额万里归,兀坐冷如水。

惭愧北阮贤,为余饭设体。

既邀折槛朱,仍约骑鲸李。

人乳已方丈,清歌迟皓齿。

那知事大谬,反误占食指。

得鹿傥是梦,翻羹得无鬼。

我生饮红裙,万事空一洗。

所失如蝟毛,岂惟一饭耳。

端恐荀陈会,自此参辰矣。

凭公反高阳,勿专兰亭美。

主人或素餐,苏晋端可拟。

何妨具大烹,肉食从客鄙。

16

寄女

作者:李令(唐代)

寄女,唐代,李令,

有人教我向衡阳,一度思归欲断肠。
为报艳妻兼少女,与吾觅取朗州场。

12

礼部蒋侍郎挽词五首 其一

作者:胡宿(宋代)

礼部蒋侍郎挽词五首 其一,宋代,胡宿,

大雅时之老,高阳世有才。英名知四海,公议许三台。

华皓辞归去,苍黔望起来。一朝嵩构毁,悯册感馀哀。

62

小儿诗

小儿诗,唐代,路德延,

情态任天然,桃红两颊鲜。乍行人共看,初语客多怜。
臂膊肥如瓠,肌肤软胜绵。长头才覆额,分角渐垂肩。
散诞无尘虑,逍遥占地仙。排衙朱阁上,喝道画堂前。
合调歌杨柳,齐声踏采莲。走堤行细雨,奔巷趁轻烟。
嫩竹乘为马,新蒲折作鞭。莺雏金镟系,猫子彩丝牵。
拥鹤归晴岛,驱鹅入暖泉。杨花争弄雪,榆叶共收钱。
锡镜当胸挂,银珠对耳悬。头依苍鹘裹,袖学柘枝揎。
酒殢丹砂暖,茶催小玉煎。频邀筹箸挣,时乞绣针穿。
宝箧拏红豆,妆奁拾翠钿。戏袍披按褥,劣帽戴靴毡。
展画趋三圣,开屏笑七贤。贮怀青杏小,垂额绿荷圆。
惊滴沾罗泪,娇流污锦涎。倦书饶娅姹,憎药巧迁延。
弄帐鸾绡映,藏衾凤绮缠。指敲迎使鼓,筋拨赛神弦。
帘拂鱼钩动,筝推雁柱偏。棋图添路画,笛管欠声镌。
恼客初酣睡,惊僧半入禅。寻蛛穷屋瓦,探雀遍楼椽。
抛果忙开口,藏钩乱出拳。夜分围榾柮,聚朝打秋千。
折竹装泥燕,添丝放纸鸢。互夸轮水碓,相教放风旋。
旗小裁红绢,书幽截碧笺。远铺张鸽网,低控射蝇弦。
詀语时时道,谣歌处处传。匿窗眉乍曲,遮路臂相连。
斗草当春径,争球出晚田。柳傍慵独坐,花底困横眠。
等鹊前篱畔,听蛩伏砌边。傍枝粘舞蝶,隈树捉鸣蝉。
平岛夸趫上,层崖逞捷缘。嫩苔车迹小,深雪履痕全。
竞指云生岫,齐呼月上天。蚁窠寻径劚,蜂穴绕阶填。
樵唱回深岭,牛歌下远川。垒柴为屋木,和土作盘筵。
险砌高台石,危跳峻塔砖。忽升邻舍树,偷上后池船。
项橐称师日,甘罗作相年。明时方任德,劝尔减狂颠。

74

赠何子应侍儿二首

作者:张嵲(宋代)

赠何子应侍儿二首,宋代,张嵲,

何郎当日在房州,曾见梅花倚郡楼。

赋罢凌风人已朽,后来白尽几人头。

45

监造御茶有所争执

作者:徐玑(宋代)

监造御茶有所争执,宋代,徐玑,

森森壑源山,注注壑源溪。

修修桐树林,下荫茶树低。

桐风日夜吟,桐雨洒霏霏。

千业高一青,一业千万枝。

龙在水底吟,凤在山上飞。

异物呈嘉祥,上奉玉食资。

腊馀春未新,素质蕴芳菲。

千夫{左口右上丰下石}登垅,叫啸风雷随。

雪芽细若针,一夕吐清奇。

天地发宝秘,鬼神不敢知。

旧制遵御膳,授职各有司。

分网制品目,薄尉监视之。

虽有领督官,焉得专所为。

初网七七夸,次网数弗差。

一以荐郊庙,二以沦宝夷。

天子且谦受,他人奚可希。

奈何贫渎者,凭陵肆奸欺。

品赏珍妙馀,倍称求其私。

初非狐鼠媚,忽变狼虎威。

巧计百不行,叱怒面欲绯。

再拜长官前,兹事非所宜。

性命若蝼蚁,蠢动识尊卑。

朝廷设百官,责任无细微。

所守傥在是,恪谨焉可过。

君一臣取,千古明戒垂。

以此得重劾,刀裾弗敢辞。

移官责南浦,奉命去若驰。

加首凤凰翼,雨露生光辉。

72

秀峰寺

作者:徐玑(宋代)

秀峰寺,宋代,徐玑,

篮舆晚泊近岩隈,精舍门临古道开。

僧子相逢便相识,十年三过秀峰来。

89

重登见山楼有感

作者:刘敞(宋代)

重登见山楼有感,宋代,刘敞,

高轩送目万重山,不尽东西千里间。长啸何由生羽翼,径排云雾看人寰。

21

和王察院竹筱巷阻风七言

作者:苏颂(宋代)

和王察院竹筱巷阻风七言,宋代,苏颂,

闻道扁舟下迅湍,怒涛惊浪拥前滩。

岸迷津际居无定,人隔过从意少欢。

风信未回聊对景,岁华将暮自凌寒。

君才一日能千里,直上青云亦未难。

93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