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王公挽词

炎统中兴日,淳熙翊赞功。

宪邦同吉甫,待旦类周公。

一品恩荣重,三朝礼貌隆。

欲知勋业盛,请眎鼎彝中。

61

诗文译文

炎统中兴日,淳熙翊赞功。

炎统指宋徽宗时期,中兴日即指国家兴盛的时刻;淳熙则是宋高宗年号,翊赞功表示丞相王公辅佐君主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宪邦同吉甫,待旦类周公。

宪邦意味着丞相王公支持国家的宪法和法治;吉甫指的是周代官员的一种称谓,表示丞相王公具备卓越的才干和品德,与周公相类似。

一品恩荣重,三朝礼貌隆。

一品指丞相的高位,恩荣重表示丞相王公所受到的恩宠和尊荣;三朝即指丞相在三朝(指统治的三个朝代)间得到的礼遇和尊敬。

欲知勋业盛,请眎鼎彝中。

眎(shì)鼎彝(yí)是古代传统的封赏仪式,诗中以此来表达对丞相王公的勋业之盛的赞叹,同时暗示读者可以通过参观丞相王公的府邸和收藏品来了解他的卓越功绩。

诗文简析

《丞相王公挽词》是宋代喻良能所作的一首诗词。该诗以赞颂丞相王公的功绩为主题,表达了对其治国有道和仁德之美的赞赏与敬意。

诗文赏析

炎统中兴日,淳熙翊赞功。

炎统指宋徽宗时期,中兴日即指国家兴盛的时刻;淳熙则是宋高宗年号,翊赞功表示丞相王公辅佐君主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宪邦同吉甫,待旦类周公。

宪邦意味着丞相王公支持国家的宪法和法治;吉甫指的是周代官员的一种称谓,表示丞相王公具备卓越的才干和品德,与周公相类似。

一品恩荣重,三朝礼貌隆。

一品指丞相的高位,恩荣重表示丞相王公所受到的恩宠和尊荣;三朝即指丞相在三朝(指统治的三个朝代)间得到的礼遇和尊敬。

欲知勋业盛,请眎鼎彝中。

眎(shì)鼎彝(yí)是古代传统的封赏仪式,诗中以此来表达对丞相王公的勋业之盛的赞叹,同时暗示读者可以通过参观丞相王公的府邸和收藏品来了解他的卓越功绩。

这首诗词通过对丞相王公的赞美,突出了其治国有道、仁德高尚的品质,以及对其辅佐君主的卓越贡献的赞赏。通过对丞相王公的称颂,诗词表达了对宋代政治体制和君臣关系的理想化描绘,强调了统治者和辅佐者应当以仁德为本,为国家和人民做出卓越的贡献。整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流畅的韵律和积极向上的情感,展现了宋代社会对理想政治和高尚品德的向往和追求。

喻良能

婺州义乌人,字叔奇,号香山。高宗绍兴二十七年进士。补广德尉。历迁工部郎中、太常寺丞。出知处州,寻以朝请大夫致仕。尝进《忠义传》二十卷,孝宗深加叹赏,即命颁行。为文精深典雅。有《香山集》、《家帚编》等。

其他诗经

别后有怀元济

作者:刘迎(元代)

别后有怀元济,元代,刘迎,

闻说风流靖长官,宦游寥落废清閒。酒狂吞尽喙三尺,诗瘦耸成肩两山。

世事君方厌蜗角,生涯我欲赋鱼蛮。脱身何日扁舟去,相对一蓑烟雨间。

12

【南吕】一枝花 自从俺学出

【南吕】一枝花 自从俺学出,元代,未知作者,

自从俺学出家,偶然把明师遇。受辛勤十数载,无明夜办功夫。传的是道妙

虚无,教我紧把丹田固,为残生作道术。行火候煅炼增加,入静定方为沐浴。

【梁州】寂然不动分毫志,炼金丹除了厄苦,离尘俗换了凡躯。忘言减语,

片时间收敛铅汞聚。有根蒂伏朴归真,有志气腾云蹑雾,有缘分飞上天衢。初学

笃志真言语,见世俗人贪财好欲,不顾残生一个个要亻赞金珠。大限到百事都无,

费精神使得干枯。从今,至古,神仙本是凡人做。定浮沉认宾主,收汞收铅莫迟

阻,自问他有有无无。

【哭皇天】化清香吹入中霄路,一时间造化须臾。舞翩翩海底寻鸥鹭,喜的

是冷淡萧疏。弟子师徒,笑吟吟同步赴仙都。蓬莱三岛归家去,昼夜功夫无思虑。

冥冥杳杳,恍恍惚惚。天门开放道清虚,地户牢关抽添无数。澄澄湛湛功程做,

独坐忘言默语,驾河车上下宽舒。功成纯粹守,似有却如无。明明地不昧元来路,

包含万象,体不挂丝铢。

【乌夜啼】运坤火乾天雾,要殷勤守玉炉。炼真汞成至宝,烹白雪似收支金

珠。煅黄芽做地母,饮刀圭习真土。将龙虎来擒伏,呼风唤雨。

【煞尾】化金仙脱体乘风去,一道寒光满太虚。有婴儿有姹女,有黄婆配亲

女。霎时间会云雨,众仙欢个个舞。出了世尘离爱欲,早则不回头,一心觅钟吕,

直至蓬莱伴师祖。同共群仙一处宿,升降三宫到紫府。调息绵绵炼真土,收敛黄

芽治龙虎,骑坐白鹤跨鸾辂,离却凡间登仙路。再共清风做伴侣,又共明月做道

主,飞入天宫玩仙府。

77

十二月十七日夜坐达晓,寄子由

作者:苏轼(宋代)

十二月十七日夜坐达晓,寄子由,宋代,苏轼,

灯烬不挑垂暗蕊,炉灰重拨尚馀薰。清风欲发鸦翻树,缺月初升犬吠云。

闭眼此心新活计,随身孤影旧知闻。雷州别驾应危坐,跨海清光与子分。

77

上虞乡亭观涛津渚学潘安仁河阳县诗

上虞乡亭观涛津渚学潘安仁河阳县诗,南北朝,刘孝绰,

昔余筮宾始,衣冠仕洛阳。无赀徒有任,一命忝为郎。

再践神仙侧,三入崇贤旁。东朝礼髦俊,虚薄厕才良。

游谈侍名理,搦管创文章。引籍陪下膳,横经参上痒。

谁谓服事浅,契阔变炎凉。一朝谬为吏,结绶去承光。

烹鲜徒可习,治民终未长。化鸡仰季智,驯雉推仲康。

此城邻夏穴,橚矗茂筠篁。孝碑黄绢语,神涛白鹭翔。

遨游佳可望,释事上川梁。秋江冻雨绝,反景照移塘。

纤罗殊未动,骇水忽如汤。乍出连山合,时如高盖张。

漂沙黄沫聚,礐石素波扬。榜人不敢唱,舟子讵能航。

离家复临水,眷然思故乡。中来不可绝,奕奕苦人肠。

溯洄若无阻,谢病反清漳。

20

河阳店家女

河阳店家女,唐代,李康成,

因缘苟合会,万里犹同乡。运命倘不谐,隔壁无津梁。

传语王家子,何为不自量?

73

林皋亭

作者:虞集(元代)

林皋亭,元代,虞集,

九月天气肃,鹤鸣在林阴。使君甚好客,来者总能吟。

红树秋山近,黄华夕露深。邻翁八九十,有酒即相寻。

94

上巳前与同舍出郊过金明池

作者:韩琦(宋代)

上巳前与同舍出郊过金明池,宋代,韩琦,

天波新绿染成春,波面轻风起细鳞。隔岸鸟声低弄曲,出墙花艳远含嚬。

柳经伤别还多绪,鸥为忘机不避人。三月偷游仙署友,肯思迢递走征轮。

72

送周袁州赴镇三首 其三

作者:赵蕃(宋代)

送周袁州赴镇三首 其三,宋代,赵蕃,

世乱离乡里,愚生后老成。契笃冯翊幕,亲叙颍川盟。

薄厚宁同俗,死生无异情。一枝殊未稳,何日息飞鸣。

64

魏京诗 其二十二

作者:刘敞(宋代)

魏京诗 其二十二,宋代,刘敞,

显显天子,孝德自躬。率是休烈,覃之北戎。

1

使辽作十四首 其七

作者:刘跂(宋代)

使辽作十四首 其七,宋代,刘跂,

北岭能扪斗,南冈欲摘星。旧闻空耳满,异域得身经。

好筑嫖姚冢,仍刊车骑铭。莫言天作限,关路有松亭。

2

念奴娇·枯寒生晚

念奴娇·枯寒生晚,宋代,刘辰翁,

枯寒生晚,复何似、张绪少年时意。薄命不逢何至此,满眼啼妆龋齿。城是城非,年来年去,万八千能几。半痴半了,更痴儿计孙计。回首仕已半生,仕何如已,已矣羞拈起。幸有橘丸丸日大,且复从公围戏。若论弹文,更书谤箧,吾历无馀纸。多年致仕,大都有甚恩例。

35

河上二绝 其二

作者:洪朋(宋代)

河上二绝 其二,宋代,洪朋,

隋河日照水悠悠,下水谁家泛綵舟。回首白云千万叠,梦随飞橹到江头。

43

二十七日同郑一尹一上高泉夜醉而作

作者:韩淲(宋代)

二十七日同郑一尹一上高泉夜醉而作,宋代,韩淲,

生死本一致,贤愚同一科。高泉寺前水,春风静流波。

曳杖揖残僧,奈此世谛何。栖贤堂外祠,莫待叩角攲。

91

立秋后一日闻雨

作者:韩淲(宋代)

立秋后一日闻雨,宋代,韩淲,

秋来便觉雨萧萧,凉入西风百虑销。夜静竹窗声自起,昼閒松院影长摇。

苦无车马能来往,却有樵渔破寂寥。涧水已添流渐远,市尘浑不过浮桥。

69

吴德夫侍郎挽诗 其一

作者:韩淲(宋代)

吴德夫侍郎挽诗 其一,宋代,韩淲,

葵轩炉韛大,成铸几英才。绝叹长沙久,常钦蜀道回。

豸冠千仗耸,凫舄九关开。持漕西江日,深惭过我来。

26

兴龙节口号 其二

作者:陆佃(宋代)

兴龙节口号 其二,宋代,陆佃,

兴龙嘉节会簪缨,步武跄跄鹭集庭。拜笏竞从花外见,仙歌疑是梦中听。

升平圣世真难遇,醉饱君恩敢独醒。同望阙庭称万寿,庆云中见老人星。

80

芰荷香·小潇湘

芰荷香·小潇湘,宋代,万俟咏,

小潇湘。正天影倒碧,波面容光。水仙朝罢,间列绿盖红幢。吹风细雨,荡十顷、浥浥清香。人在水精中央。霜绡雾縠,襟袂收凉。款放轻舟闹红里,有晴蜓点水,交颈鸳鸯。翠阴密处,曾觅相并青房。晚霞散绮,泛远净、一叶鸣榔。拟去尽促雕觞。歌云未断,月上飞梁。

62

西江月·一枕香消睡恼

西江月·一枕香消睡恼,宋代,沈端节,

一枕香消睡恼,十年漂泊江湖。

空余清梦绕康庐。记得林间风度。

锦绣谷中旧客,襟怀未肯全疏。

从今不要别人扶。醉拥紫云归去。

64

过钓台

过钓台,宋代,鲜于枢,

霜发孤舟客,风帆七里滩。渔家江树晚,雁影水云寒。

乡近人情好,年丰老虑宽。归舟真误矣,何事著儒冠。

80

广州赠龙鸿胪

广州赠龙鸿胪,明代,祝允明,

吉水龙夫子,论交岁月长。屡衔天子诏,三使日南王。

却馈舟无宝,留题稿有囊。衔杯海滨馆,远意共茫茫。

37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