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

作者:华岳(宋代)

木剪空山瘦,西风扫落黄。

荷残簪失盖,菊老饼还香。

诗尽情尤阔,愁多夜更长。

闷怀无处著,随雁落潇湘。

81

诗文译文

木剪空山瘦,西风扫落黄。

荷残簪失盖,菊老饼还香。

诗尽情尤阔,愁多夜更长。

闷怀无处著,随雁落潇湘。

诗文简析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华岳对秋天的感悟和情感。他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色和自然元素,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绪和思考。诗词中融入了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体现了秋天特有的深沉、疏离和忧伤之感。

诗文赏析

第一句“木剪空山瘦”,描绘了秋天山林的景色。秋天的空山,木叶凋零,山势显得瘦弱而苍凉,给人一种寂寥之感。第二句“西风扫落黄”,通过描绘西风吹拂下树叶的情景,表现出秋天的凋零和萧瑟,又给人一种寂寥凄凉的感觉。

第三句“荷残簪失盖”,用荷花凋零、簪子失去花盖的形象,表达了秋天花朵凋谢的寂寥之感。第四句“菊老饼还香”,用菊花老去却依然散发诱人的香气,表达了岁月流转中的深情和生命的坚韧。

第五句“诗尽情尤阔”,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考,将自己的感悟和情绪融入其中。第六句“愁多夜更长”,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和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夜晚的时间显得格外漫长。

最后两句“闷怀无处著,随雁落潇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闷闷不乐和无法得到宣泄的苦闷之情。雁南飞是秋天的象征,诗人随着雁落到湘江边,寄托了自己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以秋天为背景,通过描绘景物与抒发情感相结合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思考与感悟。诗词情感深沉,意境凄美,给人以思索和共鸣的空间。

华岳

华岳,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子西,贵池(今属安徽)人。因读书于贵池齐山翠微亭,自号翠微,武学生。开禧元年(1205)因上书请诛韩侂胄、苏师旦,下建宁(今福建建瓯)狱。韩侂胄诛,放还。嘉定十年(1217),登武科第一,为殿前司官属。密谋除去丞相史弥远,下临安狱,杖死东市。其诗豪纵,有《翠微北征录》。

其他诗经

蒙泉堂

蒙泉堂,宋代,释道潜,

百尺苍崖底,蒙泉自我名。滀涵滋造化,汲引绝亏盈。

碧甃深仍固,朱栏小易成。慇勤中夜月,长与照澄明。

35

唐荔园

作者:阮元(清代)

唐荔园,清代,阮元,

红尘笑罢宴红云,二百余载荔子繁。十国祇知汉花坞,晚唐谁忆咸通园。

咸通岭南郑节度,风流曾见诗人言。曹松陪游老文笔,丹砂湿湿霞轩轩。

前此英词接扶荔,曲江一赋传开元。荔香曲破妃子去,贡骑不复驰中原。

后此年年荔支熟,那堪屈指巢与温。桑田有改荔林在,隐岩得地皆唐恩。

茉莉不强牡丹胜,昌华废苑成荒村。方今承平岭海盛,夷賨十倍唐昆仑。

贡献屏绝尤物贱,百蛮共仰朝廷尊。节使公余但缓带,荔湾一任开园垣。

士民竞赴半塘社,家家画舫倾芳樽。燕脂林外立白鹄,芙蓉塘底飞文鸳。

所惜游谈但南汉,何曾买夏唐园论。刘家暂窃枝与叶,岂知本是仙李根。

曹诗岿然见文苑,古园不泯因诗存。喜从新构得陈迹,社诗千首题园门。

诗人精魄自千古,一亭便可乾与坤。更向梦徵追老杜,试擘重碧轻红痕。

47

【双调】新水令 题西湖四时

【双调】新水令 题西湖四时,元代,马致远,

题西湖

四时湖水镜无瑕,布江山自然如画。雄宴赏,聚奢华。人不奢华,山景本无价。

【庆东原】暖日宜乘轿,春风堪信马,恰寒食有二百处秋千架。向人娇杏花,扑人衣柳花,迎人笑桃花。来往画船游,招飐青旗挂。

【枣乡词】纳凉时,波涨沙,满湖香芰荷蒹葭。莹玉杯,青玉斝,恁般楼台正宜夏,都输他沉李浮瓜。

【挂玉钩】曲岸经霜落叶滑,谁道是秋潇洒。最好西湖卖酒家,黄菊绽东篱下。自立冬,将残腊,雪片似江梅,血点般山茶。

【石竹子】锦绣钱塘富贵家,簪缨画戟官宦衙。百岁能欢几时价,可惜韶华过了他。

【山石榴】橹摇摇,声嗟呀,每华一梦天来大,风物逐人化。虚名争甚那?孤舟驾,功名已在渔樵话,更饮三杯罢。

【醉娘子】真个醉也么沙,真个醉也么沙。笑指南峰,却道西楼,真个醉也么沙。

【一锭银】欲赋终焉力不加,囊箧更俱乏。自赛了儿婚女嫁,却归来林下。

【驸马还朝】想象间神仙宫类馆娃,俯仰间飞来峰胜巫峡。葛仙翁郭璞家,几点林樱似丹砂。

【胡十八】云外塔,日边霞,桥上客,树头鸦,水亭山阁日西斜。哎,老子,醉么?宜阆苑泛浮槎。

【阿纳忽】山上栽桑麻,湖内寻生涯,枕头上鼓吹鸣蛙,江上听甚琵琶。

【尾】渔村偏喜多鹅鸭,柴门一任绝车马。竹引山泉,鼎试雷芽。但得孤山寻梅处,苫间草夏,有林和靖是邻家,喝口水西湖上快活煞。

89

秋夜酒后步月湖上赋柬诸同学暨弟勿逸

秋夜酒后步月湖上赋柬诸同学暨弟勿逸,清代,帅念祖,

琴声甫离指,酒香犹在舌。客兴如闲云,去去此为别。

夜烟渺何许,冲融傍林樾。秋气湖上来,新寒摇水月。

玉露零衣襟,澄波照须发。清悟旋已启,幽赏方未绝。

欲访神仙子,云汉耿明灭。安得化银桥,相从上瑶阙。

100

次韵孙莘老见赠,时莘老移庐州,因以别之

作者:苏轼(宋代)

次韵孙莘老见赠,时莘老移庐州,因以别之,宋代,苏轼,

炉锤一手赋形殊,造化无心敢望渠。我本疏顽固当尔,子犹沦落况其馀。

龚、黄侧畔难言政,罗、赵前头且眩书。惟有阳关一杯酒,殷勤重唱赠离居。

17

寄题荆南抚干胡仲方公廨信美楼 其一

寄题荆南抚干胡仲方公廨信美楼 其一,宋代,杨万里,

大资孙子大参甥,磊磈胸中万卷横。楼上已堆千古恨,晚潮更作断肠声。

32

湘夫人祠

作者:胡宿(宋代)

湘夫人祠,宋代,胡宿,

翠华独去苍梧野,红袖同沈楚水濆。休把兰汤招怨魄,空留竹泪忆明君。

风前有恨啼湘瑟,天外无言拟峡云。不比石城双姊妹,帝家釐降有遗文。

18

除夕得徐丈霜皋别集二册挑灯守岁选取五十馀首即题卷后 其二

除夕得徐丈霜皋别集二册挑灯守岁选取五十馀首即题卷后 其二,清代,全祖望,

苦节应无愧华王,鹤山老友足相当。祗愁金石心期秘,未尽江村泪万行。

39

嘉祐大行皇帝挽诗十首 其五

作者:刘攽(宋代)

嘉祐大行皇帝挽诗十首 其五,宋代,刘攽,

属车全卤簿,宝玉焕渠眉。万国瞻龙翣,三辰会素旗。

雪迷帝乡望,风动海隅悲。今日西巡守,仍非八月期。

28

寄晦庵二首 其二

作者:赵蕃(宋代)

寄晦庵二首 其二,宋代,赵蕃,

张胆言何壮,擎天志未摧。真成一夔足,何有万牛回。

感兴能无句,忧时谩举杯。江湖嗟屦役,巾屡阻追陪。

76

去任辞汤庙

去任辞汤庙,宋代,张之才,

一官来此四经春,不愧苍天不愧民。神道有灵应信我,去时犹似到时贫。

29

宫词 其三十一

作者:赵佶(宋代)

宫词 其三十一,宋代,赵佶,

绮堂嫔御坦春容,暂止连绵组绣功。却取诗书共披阅,终朝歌演二南风。

38

古意六首 其五

古意六首 其五,宋代,方一夔,

牧牛长得嬉,牧马长得骑。惟有牧羊苦,奔走脚脱皮。

道人不我惜,令作牧羊儿。我羊数万头,岂不为渴饥。

食草百步间,寒碧青萋萋。少许自为足,不慕饱与肥。

羊眠即化石,羊行不跳篱。竟日卧松下,谁知藉金闺。

紫烟横石室,兄来莫相疑。

44

五季梁主

五季梁主,宋代,金朋说,

弑君杀父乱纲常,弟戮其兄促灭亡。

上下交片仁义绝,背违天理应难昌。

40

江西秋闱分韵

作者:吴澄(元代)

江西秋闱分韵,元代,吴澄,

一天秋意满,淡泊散微叆。羁栖滞公馆,朓朒忽已再。

佳辰遘九日,节物两冥昧。东篱黄花吐,应笑我安在。

天网罩群髦,驱使及我辈。白袍蚁蜂聚,黑字蛇蚓态。

居然三千牍,负以几牛背。妍媸属镜鉴,舛驳混铅黛。

披条索其华,掇撷纷琐碎。临文费三思,抚几时一嘅。

皇心天广远,鸿泽海汪濊。猗欤际休明,光垢勇砺淬。

谁能日锄耨,沃衍有荒秽。继今获小成,力学期大耐。

异时国君臣,彪炳丽昭代。此中断金侣,清气浮沆瀣。

缱绻胶漆情,颉颃璚瑶佩。忽谓岁华徂,共希贤哲配。

道崇极所跻,厚德重弥载。临别无媚言,努力各自爱。

79

和友人闻报生孙

和友人闻报生孙,明代,卢龙云,

天畔祥光炫晓霞,旅中新咏庆年华。蓝田秀出阶前玉,彩笔欣增梦里花。

此日桑蓬初应瑞,他乡萍梗总为家。开颜会见飞腾翼,万里扶摇自海涯。

37

兴国灵山二十景和前令唐子侯氏 其八 化僧亭

作者:卢宁(明代)

兴国灵山二十景和前令唐子侯氏 其八 化僧亭,明代,卢宁,

白日芬刍度法乘,蜕形西望紫空凌。平生会解三真术,投老终传四远灯。

香革履孤怜达祖,青莲花巧忆图澄。相看慧景无虚过,留取萧斋纪旧曾。

24

住金塔寺十四首 其八

住金塔寺十四首 其八,明代,释函可,

十月草木尽,孤松风萧萧。托根大壑中,争期干云霄。

罗岳鲜旧干,钟山恣狂烧。胡为深雪间,苍然自高标。

本非舟楫具,无烦雨露浇。造物信偶遗,谁能矜后凋。

放情规矩外,寝卧任逍遥。非图保天年,不材甘寂寥。

宁特顾者希,诟厉乃独饶。贞介乃其性,敢曰淩寒飙。

珍重匠石流,毋使斧斤劳。

45

见桃花口号

作者:张弼(明代)

见桃花口号,明代,张弼,

潇洒襟怀送岁华,东风又一度桃花。梦回不计谁为蝶,酒到随拈懒画蛇。

绛雪何须医白发,青天常自护乌纱。耕犁两具书千卷,付与儿孙任做家。

91

出京述怀 其一

作者:祁顺(明代)

出京述怀 其一,明代,祁顺,

客路三秋尽,京华两月淹。青云空旧识,白发剩新添。

西北风尘扰,东南水旱兼。忧时难效力,厚禄愧徒沾。

57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