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南岳事毕谒司马道士

将命祈灵岳,回策诣真士。绝迹寻一径,异香闻数里。

分庭八桂树,肃容两童子。入室希把袖,登床愿启齿。

诱我弃智诀,迨兹长生理。吸精反自然,炼药求不死。

斯言眇霄汉,顾余婴纷滓。相去九牛毛,惭叹知何已。

1

诗文译文

《登南岳事毕谒司马道士》

祈求灵岳保佑命运,回策探访真正的道士。

离开尘世来寻找一条小径,隐约闻到异香数里之外。

庭院分布着八棵桂树,两个童子端庄地迎接。

进入道士的房屋,希望能够留住一缎衣袖,上床讲述心愿。

引诱我放弃智慧之道,追寻长生的理念。

吸取精华却违反了自然法则,炼制药物寻求不死之道。

这讲言语似乎触及了天上的星辰,让我内心感到犹豫不决。

与目标相差九牛之毛,对于自己的渺小感到羞愧与无奈。

诗文赏析

:这首诗以描述主人公登上南岳后事毕的经历,并在南岳上谒见了一位司马道士。整首诗凝聚了主人公对长生不老之道的向往和对自己渺小无助的反思。

首先,诗中表达了主人公对灵岳山神的祈求,希望得到神明的保佑和指引。通过回策探访司马道士,主人公在追求超凡脱俗的道路上尝试寻找解答。

接着,诗人描绘了寻找真正道士的过程。寻找进入道士所在之处的小径,闻到异香,预示着世外仙境的存在。

进入道士的房屋后,主人公希望能够留下一缎衣袖作纪念,上床与道士交流心愿。这表现出主人公对长生不老之道的渴望,希望能够借道士的智慧和指导实现自己的愿望。

然而,诗中透露出炼制长生不老之药的行为与自然法则相悖的信息。吸精反自然,炼药求不死,这种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让人感到犹豫和选择的艰难。

最后,诗人提到了与追求的目标相差九牛之毛的惭愧和无奈。这种对于自己渺小的认识,让人感受到主人公深深的无奈与自省。

综上所述,这首诗以表达主人公对长生之道的追求和对自身渺小无奈的思考为主题。通过描绘主人公的探索之旅,诗人展示了对长生不老追求的矛盾心态,同时也带给读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反思。

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 :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其他诗经

别诗二首 其二

别诗二首 其二,南北朝,萧绎,

三月桃花含面脂,五月新油好煎泽。莫复临地不寄人,谩道江中无估客。

93

次韵蔡瞻明木犀八绝句 其六

作者:洪适(宋代)

次韵蔡瞻明木犀八绝句 其六,宋代,洪适,

广寒秋桂映天池,休说当年折得时。韵胜今逢岩下种,价高宁靳橐中资。

50

同友泰清寺看牡丹

同友泰清寺看牡丹,清代,徐元钺,

閒来挈伴到花宫,梵宇名花迥不同。富贵已知空色相,华严何事现神通。

人间绮语归平淡,天上霓裳笑软红。我欲拈毫赋归去,小窗明月上帘栊。

84

七夕后二日风雨大作,即事有感

七夕后二日风雨大作,即事有感,近现代,刘衡,

忽似惊涛半夜生,天公惯作不平鸣。雨催电杆灯无焰,风震山楼壁有声。

大木拔教横径卧,飞花卷向隔墙萦。几多茅屋无干土,愁倚危床坐到明。

97

归雁亭

归雁亭,宋代,欧阳修,

荒蹊腊雪春尚埋,我初独与徐生来。城高树古禽鸟野,声响格磔寒毰毸。

颓垣败屋巍然在,略可远眺临倾台。高株唯有柳数十,夹路对立初谁栽。

渐诛榛莽辨草树,颇有桃李当墙隈。欣然便拟趁时节,斤锄日夕劳耘培。

新年风色日渐好,晴天仰见雁已回。枯根老脉冻不发,绕之百匝空徘徊。

顽姿野态烦造化,勾芒不肯先喣吹。酒酣几欲轰大鼓,惊起龙蛰驱春雷。

偶然不到才数日,颜色一变由谁催。翠芽红粒迸条出,纤趺嫩萼如剪裁。

卧槎烧蘖亦强发,老朽不避众艳咍。姹然山杏开最早,其馀红白各自媒。

初开盛发与零落,皆有意思牵人怀。众芳勿使一时发,当令一落续一开。

毕春应须酒万斛,与子共醉三千杯。

79

大学同学过访不见八年矣

大学同学过访不见八年矣,近现代,刘雄,

叩门闻语故依然,见面倏惊腰腹便。我作先生餐苜蓿,君同姹女数金钱。

倾杯如话前身事,分袂难期后会年。多少同窗共朝夕,犹胜一别再无缘。

28

送许从诗

作者:李充(魏晋)

送许从诗,魏晋,李充,

来若迅风欢,逝如归云征。离合理之常,聚散安足惊。

72

和司空相公假山

和司空相公假山,宋代,钱惟演,

斸得古云根,苍苍藓痕布。丛倚状峰岚,霏微起烟素。

参差衡霍列,巉崒虬龙聚。挥扇动林风,飞香暗岩户。

谁言盈尺内,自有青霄路。相君机务閒,玩此怀真趣。

兴似东山归,境对曹溪悟。美矣仁智心,良哉圣明辅。

92

颂古四十八首 其十一

颂古四十八首 其十一,宋代,释慧开,

眼流星,机掣电。杀人刀,活人剑。

31

雨中怀倪敦复因以密云团寄之二首 其二

雨中怀倪敦复因以密云团寄之二首 其二,宋代,郭祥正,

三载久相依,看看叹别离。可堪江雨隔,空对野梅悲。

息迹无人问,因禅与物违。密云新样茗,封送习家池。

13

临江仙·睡过花阴一丈

临江仙·睡过花阴一丈,宋代,刘辰翁,

睡过花阴一丈,愁深酒力千钟。

天上西湖似锦,人间骄马如龙。

39

山林乐四首 其三

山林乐四首 其三,宋代,俞德邻,

山林何所乐,所乐在琴书。醉买中山酒,游乘下泽车。

结交忘鹿豕,分席混樵渔。何必桃源路,方为隐者居。

23

龙潭

作者:王履(明代)

龙潭,明代,王履,

二三浅坎在松根,传说潜龙或上云。

直待虎头来战汝,蚤从南亩看飞尘。

78

六月十八日作

作者:李壁(宋代)

六月十八日作,宋代,李壁,

三伏已过,九夏欲宾秋。

月林疏梧响,露圃幽花稠。

故人有晁子,高諠今前修。

胜地能馆我,衰疾於焉瘳。

山寂便午憩,井冽共晨滫。

坟素共偃蹇,几杖亦夷犹。

嗟哉作田苦,斛水车轮抽。

暮歌宛如笑,达旦不肯休。

新谷幸稍登,惧贻晚禾忧。

安得盪尘壒,倒卷天河流。

生意浃万物,仁风扇九州。

老余亦苏醒,翛然脱笼囚。

眷言南山曲,仙袂追浮丘。

69

和刘明复再游剑州东园二首 其一

作者:冯山(宋代)

和刘明复再游剑州东园二首 其一,宋代,冯山,

孤城寥落万山围,惟有东溪景最奇。拥传使华寻旧赏,满园春色待多时。

援琴故故弹流水,隐几萧萧听竹枝。摆脱风光情不尽,停车门外欲行迟。

18

江东巡部纪行

作者:袁甫(宋代)

江东巡部纪行,宋代,袁甫,

春过三之一,轻车走阡陌。

平坂抹池阳,迤逦山路埆。

凤颠吹人面,雪滑皲人足。

忽然铜钲挂,九华醒两目。

自经千万劫,寒翠光堪摘。

半霄非人间,大江横其侧。

行行逼宣州,麻姑正面矗。

且上敬亭山,感慨怀李白。

听说三洞天,渴见恨无翮。

岩幽鬼神哭,罅开星月烛。

金沙烂吾前,祖师灯未没。

赓酬二三子,不觉诗笔秃。

歙州我旧游,迎笑儿童簇。

本无棠荫芾,漫云恩波沐。

黄山怅无缘,不得搜仙窟。

祁门山何如,险与石埭埒。

山花溪边明,时有新凫浴。

古木龙吟啸,巨石虎蹲伏。

伟哉岳鄂王,提兵旧盘礴。

像设俨遗祠,光芒射斗宿。

凌晨拜祠下,忧思心恻恻。

无心惜落花,惟愁民捐瘠。

浮梁与乐安,五十笔步百。

幸瞻慈湖祠,风声尚堪忆。

钟君我所敬,能续兹湖脉。

乍合又倏离,人事渺无极。

别友情无奈,看山意无足。

山围如城郭,渐逼鸣山麓。

父老阑道叫,一路藉神福。

问尔所欲何,作庙新奕奕。

我来为尔民,尔欲我筹度。

越宿至芗溪,三山森在列。

顾我一瓣香,端为象翁设。

象翁百世师,此道揭日月。

书堂卜筑成,屋与人俱杰。

深夜济济容,学子纷四集。

前廊问伊谁,同门旧知识。

新知有二郑,操行端矩获。

此学其兴乎,欲去令人惜。

大字书磨崖,字径二三尺。

匆匆过安仁,交友相追逐。

汤董最可人,吉德侔金玉,

干越今称贤,闾阎声籍籍。

此声买无价,民彝知未灭。

我行三千里,六十零四日。

明当抵番江,秉烛写胸臆。

若夫谘熟事,多赖诸贤力。

云何略不书,此是使者职。

7

朝中措 贺张伯宁家儿子犀郎晬日

朝中措 贺张伯宁家儿子犀郎晬日,元代,元好问,

骊珠光彩照燕南。喜气溢街谈。未到灵椿丹桂,一枝先看宜男。

明年人日,探官贴子,已具新衔。管甚犀郎小小,安排竹马青衫。

21

昼坐次韵

作者:吴澄(元代)

昼坐次韵,元代,吴澄,

静中不觉暑难禁,况复身居七宝林。槐国避焚封蚁出,石盆趋冷戏鱼沈。

蚊将伺暮深深聚,蝉未知秋恳恳吟。只有道人方燕坐,清香一缕起炉心。

99

赠李仙姑

赠李仙姑,元代,丁鹤年,

何年萼绿华,来降地仙家。花拥青鸾节,香随白鹿车。

清辉回雪月,玄想结云霞。不赴瑶池宴,桃开几度花。

81

寓东湖二灵寺

寓东湖二灵寺,元代,丁鹤年,

二灵古称山水窟,兴来独往亦一奇。扣舷时闻小海唱,夺卷复睹长江诗。

月中听鹤坐不寐,烟外盟鸥归每迟。桃花流水傥得路,便应黄发为渔师。

62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