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岁读群史,抗迹追古人。被褐有怀玉,佩印从负薪。
志合岂兄弟,道行无贱贫。孤根亦何赖,感激此为邻。
晚节从卑秩,岐路良非一。既闻持两端,复见挟三术。
木瓜诚有报,玉楮论无实。已矣直躬者,平生壮图失。
去去勿重陈,归来茹芝朮。
写怀二首
年幼时读史书,追寻前人的伟业。
穿着褐衣却怀揣着美玉,佩戴印章从事劳动。
志同道合的友人哪有区分兄弟,行为修养并不因贫贱而有所不同。
独自生长的根本又能依靠什么,我感激与我为邻的人。
晚年的事业地位很低微,前途岔路迢迢非同一般。
曾听闻持有两种主张,又见到势利挟带三种手法。
木瓜果实果然有报应,玉楮论调却没有实际作用。
已经结束了,直立行走的人,一生壮志的计划都失去了。
离开离开,不要再重复陈述,回来后只要吃些仙草和树根。
叙怀二首
弱岁读群史,抗迹追古人。
被褐有怀玉,佩印从负薪。
志合岂兄弟,道行无贱贫。
孤根亦何赖,感激此为邻。
晚节从卑秩,岐路良非一。
既闻持两端,复见挟三术。
木瓜诚有报,玉楮论无实。
已矣直躬者,平生壮图失。
去去勿重陈,归来茹芝朮。
张九龄(678-740) :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劝农二首奉呈同官诸丈 其一,宋代,陈淳祖,
劝农事云毕,晴日足登山。山高翠微上,坐见人境閒。
天目有修眉,洞庭无狂澜。田畴井画见,布谷行相关。
村村自花柳,流水春风颜。周行抚泉石,碧匣开潺湲。
尚想读书声,犹在松树间。此事已难会,沂水何时还。
朗吟苏仙语,明月下前湾。
蝶恋花 大观楼划船,近现代,黄绮,
一任东风欺杜宇。杨柳如丝,人亦情千缕。香满翠帘春昼午。
杏花不禁飞红雨。
爱上小舟轻棹举。波动蘋开,照影清如许。燕子应为三月主。
呢喃都作夸春语。
【中吕】红绣鞋 晚春,宋代,李致远,
杨柳深深小院,夕阳淡淡啼鹃,巷陌东风卖饧天。才社日停针线,又寒食戏
秋千,一春幽恨远。春闺情
红日嫩风摇翠柳,绿窗深烟暖香篝,怪来朝雨妒风流。二分春色去,一半杏
花休,归期何太久?
【双调】沉醉东风 隐居鸱夷革,元代,曹德,
隐居
鸱夷革屈沉了伍胥,江鱼腹葬送了三闾。数间谏时,独醒处,岂是遭诛被放招伏?一舸秋风去五湖,也博个名传万古。
村居
新分下庭前竹栽,旋篘得缸间茅柴。娩壬弹鸡,和根菜,小杯盘曾惯留客。活泼剌鲜鱼米换来,则除了茶都是买。
茅舍宽如钓舟,老夫闲似沙鸥。江清白发明,霜早黄花瘦,但开樽沉醉方休。江糯吹香满穗秋,又打够重阳酿酒。
枫林晚家家步锦,菊篱秋处处分金。羞将宝剑看,醉把瑶琴枕,没三杯著甚消任。若论到机深祸亦深,却不是渊明好饮。
三良诗,魏晋,曹植,
功名不可为。
忠义我所安。
秦穆先下世。
三臣皆自残。
生时等荣乐。
既没同忧患。
谁言捐躯易。
杀身诚独难。
揽涕登君墓。
临穴仰天叹。
长夜何冥冥。
一往不复还。
黄鸟为悲鸣。
哀哉伤肺肝。
范女哀辞,宋代,杨万里,
有齐石湖之季女兮,肇葰茂而青葱。兰茁芽以芬播兮,玉在璞而光融。
茹采蘋以为粻兮,筑内则为之宫。乐彤管以俶载兮,逝将眇青竹而论功。
制菡萏以为裾兮,裼之以秋江之芙蓉。纷蕙纕而菊佩兮,岂江蓠揭车之与缝。
掇袤丈之朔雪以澡德兮,袭万壑之清冰而在躬。
耿吾独传中郎之素业兮,岂曰矜萧然林下之风。
沛吾乘乎桂舟兮,无小无大焉从吾公。何若而人之不淑兮,奄一疢而长终。
忍舍兰陔之孝养兮,莽玉女宓妃之与从。父曰嗟予膳之孰视兮,母曰嗟予命之畴同。
衋两亲之哀潸兮,遗九宗之长恫。蹇石湖之恸而莫之释兮,小极而隐几乎书之丛。
梦漂漂而行远兮,求吾儿乎四方上下之青穹。杳碧海之际天兮,岿三山之倚空。
蓬莱方丈之攸宅兮,浮金宫银阙之崇崇。若有人乎山之阿兮,飞腾往来而不可逢。
羌可逢而不可执兮,若迥映乎复朣胧。摘玉李而弄金波兮,遨嬉乎倒景有无之濛鸿。
忽临睨乎旧乡兮,望见石湖之仙翁。泫初咷而后哂兮,唁吾翁乎奚戚容。
繄天地万物之逆旅兮,儿与翁父子适相值于逆旅之中。
汩倏合而忽分兮,邈千变万化而何穷。淬割愁之剑而不满一笑兮,非我翁春日览镜大篇之舂容。
翁顾笑而惊寤兮,皦寒日其生于东。
潘氏园引,宋代,洪朋,
君不见豫章城南门,中有潘氏之名园。台基乃是孺子旧,地势直与东湖连。
百常之观上造天,曲琼四面珠箔悬。春拍绿波南浦外,朝隮爽气西山巅。
方塘曲径洞天远,万草千花未曾见。春风向暖一披拂,薄人花气江城遍。
潘郎吟诗春风里,拄杖穿花还复倚。大名今代庞德公,采药鹿门终不起。
潘郎事亲爱客同,平生百味樽不空。我来休驾啸竹风,主人闭门语雍容。
掉头长歌子潘子,愿言三径相终始。或云丈夫不如此,但恐亦复不免耳。
和文丞相六歌 其六,宋代,郑思肖,
我生我生何不辰,血泪化作妖花春。平生意气若风云,何苦戚戚悲呻吟。
狂来一呼天地动,万物鼓荡俱精神。天上真火灭不得,灼烁大地生光明。
呜呼六歌兮歌声清,海岳莹洁日月新。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