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王诜都尉画山水横卷三首

作者:苏辙(宋代)

摩诘本词客,亦自名画师。

平生出入辋川上,鸟飞鱼泳嫌人知。

山光盎盎著眉睫,水声活活流肝脾。

行吟坐咏皆自见,飘然不作世俗词。

高情不尽落缣素,连峰绝润开重帷。

百年流落存一二,锦囊玉轴酬不訾。

谁令食肉贵公子,不学父祖驱熊罴。

细毡净几读文史,落笔璀璨传新诗。

青山长江岂君事,一挥水墨光淋漓。

手中五尺小横卷,天末万里分毫厘。

谪官南出止筠颍,此心通达无不之。

归来缠裹任纨绮,天马性在终难羁。

人言摩诘是前世,欲比顾老疑不痴。

桓公崔公不可与,但可与我宽衰迟。

怜君将帅虽有种,多群智慧初无师。

篇章后发已可骇,丹青妙绝当谁知。

自言五色苦乱目,况乃旨酒长伤脾。

手狂但可时弄笔,口病未免多微词。

歌钟一散任池馆,幅巾静坐空书帷。

偶従禅老得真趣,此身不足非财訾。

世间翻覆岸为谷,猛兽相食虎与罴。

逝将得意比春梦,独取妙语传清诗。

眼看宫酿泻酥酪,未与村酒分醇漓。

解鞍骏马空伏枥,寄书黄狗闲生牦。

江山平日偶有得,不自图写浑忘之。

临窗展卷聊自适,盘礴岂复冠裳羁。

欲乘渔艇发吾兴,愿入野寺嗟儿痴。

行缠布袜虽已具,山中父老应嫌迟。

我昔得罪迁南夷,性命顷刻存篙师。

风吹波荡到官舍,号呼谁复相闻知。

小园畜蚁防橘蠹,〈橘性甘,多蠹。

南人入畜蚁于园中,蚁缘木食蠹。

虽邻家柯叶相接,而蚁不相过。

亦一异耳。

〉空庭养蜂收蜜脾。

读书一生空自笑,卖盐竟日那复词。

城中清溪可濯漱,城上连峰堪幕帷。

十千薄俸聊足用,鱼多米贱忧无訾。

东坡居士最岑寂,岌然深藂见狐罴。

坐隅止鹏偶成赋,蟆中食暮时作诗。

怜君富贵可灸手,一时出走羞啜醨。

泽傍憔悴凡几岁,胸中芥蒂无一牦。

江山别来今久矣,不独能言能画之。

同朝执手不容久,笑我野马方受羁。

神中短卷墨犹湿,傍人笑指吾侪痴。

方求农圃救贫病,它年未用讥樊迟。

2

诗文译文

摩洁本词客,也从名画师。

平时出入外框川上,鸟飞鱼游泳嫌人知道。山光盎盎著眼前,水声活活流肝脾。

行吟诗咏都发现自己坐在,飘飘然不起世俗词。

高情不尽落丝素,连绵的山峰断绝润开重帷。

百年流落在一二,锦囊玉轴酬不可估量。

让谁吃肉贵公子,不学父亲祖父驱赶熊罴。

细毡净几乎读文史,落笔璀璨传新诗。

青山长江难道你的事,一滴墨水光淋漓。

手中五尺小横卷,天际里分丝毫。

贬官南出了箔颖,这心通达无不的。

回来缠裹任纨绮,天马性在最终难以控制。

摩诘是前代人说,要比看老怀疑不傻。

桓公崔公不可与,但可以与我们宽衰减慢。

将帅虽有种同情你,多群智慧从来没有老师。

篇章后发已可怕,丹青妙绝当谁知道。五色乱目说自己辛苦,更何况是美酒长伤脾。

手疯狂只能时弄笔,口病不免多微词。

歌钟一散任务池馆,幅巾静静的坐在空上帷幕。

偶然从禅老得真趣,这身体不足不是财产财产。

世间翻覆岸为谷,猛兽互相喂老虎和熊。

我将满意比梦境,独取妙语传清诗。

眼看宫用泻酥酪,没有与村酒分醇漓江。

解鞍骏马空伏柜,寄书黄狗之间产生耗。

江山平时偶尔得到,不从描写浑忘了。

临窗展卷聊自适,气势磅礴还有衣服束缚。

想趁渔艇发我发,希望进入野寺喂孩子傻。

行缠布袜虽然已经准备好,山中老人应嫌晚。

我从前得罪升任南夷,生命顷刻之间存在篙师。

风吹波荡到官邸,呼叫谁又相互了解。

小园养蚂蚁防橘发财,《橘子性甘,多蠢。

南方人进入养蚂蚁在园中,蚂蚁爬上树食害。

虽然邻居枝叶相接,而蚂蚁不来过。

也是一个不同罢了。

〉空庭养蜜蜂收集蜜脾。读了一辈子书空自笑,卖盐一天那复词。

城中清溪可以洗漱,城上连峰堪幕帷。

十千薄俸聊起作用,鱼多米便宜担心无法估量。

东坡居士最寂寞,岌这样深丛见狐狸罢。

坐在角落停止鹏偶然成为赋,膜中吃晚时作的诗。

可怜你富贵可灸手,一时间跑出去丢脸喝薄酒。

泽旁憔悴一共多少年,心中芥蒂没有一个耗。

江山另来现在很久了,不只是能说能画的。

同朝握手不可久,笑我野马正在接受羁。

神中短卷墨还湿,旁人笑着指着我们傻。

正在寻找农圃救贫病,一年没用讥讽樊迟。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其他诗经

端午日帖子词 夫人閤五首 其一

作者:孙觌(宋代)

端午日帖子词 夫人閤五首 其一,宋代,孙觌,

杳杳画梁巍架杏,沉沉香壁静涂椒。宫前夜祝君王寿,日上黄炉炷未消。

5

敝裘

敝裘,清代,惠周惕,

一番凄风促暮砧,漫倾残笥付缝纴。丝纹断续难容线,毛理稀疏不受针。

犹有馀温胜短褐,还将独夜抵重衾。岁寒惟尔堪相倚,忍为丰貂易素心。

74

赵松雪承旨瘦马图

作者:董纪(明代)

赵松雪承旨瘦马图,明代,董纪,

将军老去已封侯,汗血功成百战秋。得放华阳春草里,黄金何必更笼头。

89

零八年十月石人山伴仙居晨起

零八年十月石人山伴仙居晨起,近现代,卢青山,

泉声终夕小喧哗,门钥初开三两家。山态冷馀缩如骨,星芒大欲粲成花。

隔桥叟语髭唇动,抱瓮童归履足斜。次第霞光浸天上,禽啼犬吠满篱笆。

11

春雨四首 其三

作者:陆游(宋代)

春雨四首 其三,宋代,陆游,

胸怀阮步兵,诗句谢宣城。今夕俱参透,焚香听雨声。

60

双峰定水璘老送木犀香五首 其一

双峰定水璘老送木犀香五首 其一,宋代,杨万里,

春得鄞江信,香从定水来。今年有奇事,正月木犀开。

73

奉教题龙江送别图

作者:王翰(唐代)

奉教题龙江送别图,唐代,王翰,

晓日曈昽帐殿开,五云光彩上蓬莱。鸾笺续卷题金薤,鹤驾临江送玉杯。

上国旌旗分将相,从官词赋总邹枚。兰舟棹举歈歌发,回首青山绕凤台。

21

作者:奉蚌(唐代)

句,唐代,奉蚌,

绿萝剪作三春柳,红锦裁成二月花。

11

高士咏。庞德公

作者:吴筠(唐代)

高士咏。庞德公,唐代,吴筠,

庞公栖鹿门,绝迹远城市。超然风尘外,自得丘壑美。
耕凿勤厥躬,耘锄课妻子。保兹永无患,轩冕何足纪。

46

泪二首

泪二首,宋代,钱惟演,

鲛盘千点怨吞声,蜡炬风高翠箔轻。

夜半商陵闻别鹤,酒阑安石对哀筝。

银屏欲去连珠迸,金屋初来玉筋横。

马上悲歌寄黄鹄,紫台回首暮云平。

59

出北门记所见二首 其一

作者:赵蕃(宋代)

出北门记所见二首 其一,宋代,赵蕃,

浮云冒山顶,横碧门与直。所嗟篮舆驶,令我头屡侧。

前瞻亦何有,浮图梯七级。彷佛记遗基,当年居皖伯。

5

题院画册 团扇士女图

作者:赵佶(宋代)

题院画册 团扇士女图,宋代,赵佶,

浓黛消香澹两蛾,花阴试步学凌波。专房自得倾城色,不怕凉风到扇罗。

20

会稽颂 其八

会稽颂 其八,宋代,诸葛兴,

虬髯起兮龙翔,耀兵威兮八方。法羽林兮严禁卫,握钩陈兮扫欃枪。

视诸将兮哙等伍,咨旧臣兮忠且武。耸万目兮矩矱,卫九重兮心膂。

维东南兮都会,辱吾王兮镇抚。畅威惠兮千载,隤福祥兮兹土。

瞻衮服兮煌煌,荐蕙肴兮葵觞。匪震慑兮罗池,亶爱思兮桐乡。

王之泽兮流后裔,更累叶兮奋忠义。孰旌表兮陪庙祀,显一门厉斯世。

69

次韵夏楚材登山阳故城有感

次韵夏楚材登山阳故城有感,宋代,俞德邻,

金粟松摧故国荒,春秋未作叹诗亡。十年漂泊家千里,百代兴衰梦一场。

蠙浦风清波鸭绿,渔梁春暖酒鹅黄。相逢且尽尊前醉,莫遣愁多白发长。

57

次韵答郦学正见赠三首 其二

次韵答郦学正见赠三首 其二,宋代,俞德邻,

萧森竹柏小蒲庵,身世嵇康七不堪。眼底故人俱寂寞,镜中衰发自䰐鬖。

过车慷慨陈清酹,旧馆殷勤脱左骖。老我与君同此意,纷纷轻薄不须谈。

22

蕨菜

作者:韩淲(宋代)

蕨菜,宋代,韩淲,

春华满眼倦寻诗,蕨菜才来又赋之。雷雨动山应偪塞,风云垂地正奔驰。

僧盘何苦分荤素,鼎食那能问瘠肥。珍重方斋家送似,为加餐饭亦何其。

51

雪后昌甫将归章泉斯远诸兄偕来留饮因咏林逋诗约同赋 其三

作者:韩淲(宋代)

雪后昌甫将归章泉斯远诸兄偕来留饮因咏林逋诗约同赋 其三,宋代,韩淲,

竹边松外最清新,烟敛风回净辟尘。江阔远分垂钓叟,山空时过采樵人。

摩挲望眼寻幽径,抖擞闲身访近邻。三白会须能一饱,茗盂聊且寄吾真。

56

二月

作者:王炎(宋代)

二月,宋代,王炎,

摆脱轩裳累,此身今自由。馀生能有几,外物已无求。

婺水自堪隐,稽山姑少留。千岩并万壑,春暖一遨游。

69

里社

里社,宋代,柴元彪,

涤灶炮牲献腯肥,一户滴酹纸钱飞。

提壶挈馌分肴酒,村北村南祭社归。

97

积翠楼 其二

积翠楼 其二,宋代,曾季狸,

少日便怀丘壑情,看山看水饱曾经。如今积翠楼头望,看尽江南未了青。

66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