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惜春)

作者:曾觌(宋代)

翠箔垂云香喷雾。年少疏狂,载酒寻芳路。多少惜花春意绪。劝人金盏歌金缕。

桃李飘零风景暮。只有闲愁,不逐流年去。旧事而今谁共语。画楼空指行云处。

24

诗文译文

翠箔垂云香喷雾,Theemeraldbrocadehangs,withcloudsandfragrantmist.年少疏狂,载酒寻芳路。InmyyouthIwascarefree,carryingwinetofindthefragrance.多少惜花春意绪。Howmanycherishedflowers,withthefeelingsofspring.劝人金盏歌金缕。Advisingpeopletosingofgoldenthreadswithgoldencups.桃李飘零风景暮。Peachblossomsandplumflowersfall,thesceneryisdusk.只有闲愁,不逐流年去。Onlyidleworries,nottokeeppacewiththepassingyears.旧事而今谁共语。Whocantalkabouttheoldstoriesnow?画楼空指行云处。Pointingtothecloudswherethepaintedtowerisempty.

诗文简析

《蝶恋花(惜春)》是宋代诗人曾觌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年少时追寻美景、饮酒作乐的情景以及对往事的怀念和对光阴流逝的感伤。

诗中通过描写翠箔垂云,香喷雾等意象,创造出一个极度美丽的春天场景。诗人年少时轻狂豪情,带着酒意寻找花香。但岁月易逝,惜花也只是导致了愁思的演变,化作了对逝去时光的悲叹。

:这首诗引发人们对光阴流逝和岁月易逝的思考。描绘了青春热烈奔放的景象,但又充满了对青春的怀念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诗人通过描述春天的花景以及对过去的回忆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可奈何和怀念的情感。

:这首诗用华丽的辞藻和细腻的抒情,刻画了青春年少时纵情享受与时光流转之间的矛盾与碰撞。通过描写美景和青春的挥霍,表达了惜时珍惜春光的光阴意识。同时,描绘了岁月更迭和时光如梭的无情,以及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悲叹。整首诗气势恢弘,具有悠远的境界和琼楼玉宇的意境。

诗词

诗文赏析

翠箔垂云香喷雾,

Theemeraldbrocadehangs,withcloudsandfragrantmist.

年少疏狂,载酒寻芳路。

InmyyouthIwascarefree,carryingwinetofindthefragrance.

多少惜花春意绪。

Howmanycherishedflowers,withthefeelingsofspring.

劝人金盏歌金缕。

Advisingpeopletosingofgoldenthreadswithgoldencups.

桃李飘零风景暮。

Peachblossomsandplumflowersfall,thesceneryisdusk.

只有闲愁,不逐流年去。

Onlyidleworries,nottokeeppacewiththepassingyears.

旧事而今谁共语。

Whocantalkabouttheoldstoriesnow?

画楼空指行云处。

Pointingtothecloudswherethepaintedtowerisempty.

曾觌

曾觌(音di迪)(1109-1180) 字纯甫,汴京(今河南开封)人。绍兴中,为建王内知客。孝宗受禅,以潜邸旧人,授权知阁门事。淳熙初,除开府仪同三司,加少保、醴泉观使。趋奉宫廷,词多应制之作。其词语言婉丽,风格柔媚。代表作为《阮郎归》、《水调歌头》《西江月》《定风波》(长相思》、《采桑子》、《眼儿媚》、《忆秦娥》等,其中以《阮郎归》一词为最著名。

其他诗经

别梅溪 其一

别梅溪 其一,明代,韩邦奇,

才喜逢君又远违,海乡相对思依依。风高古木猿声急,霜落寒江雁影稀。

共向离歌悲祖席,不堪别泪点征衣。关河万里滇南道,我独驱驰驷牡騑。

9

灵城元日 其二

灵城元日 其二,元代,耶律铸,

未待金鸣送曙光,雁行罗列进桃汤。如何白兽尊中酒,尽日无人引一觞。

47

【仙吕】醉中天

【仙吕】醉中天,元代,王和卿,

别情

瘦了重加瘦,愁上更添愁。沈瘦潘愁何日休,削减风流旧。一自巫娥去后,云平楚岫,玉箫声断南楼。

咏大蝴蝶

蝉破庄周梦,两翅架东风。三百座名园一采个空。难道风流种,唬杀寻芳的蜜蜂。轻轻的飞动,把卖花人搧过桥东。

咏俊妓

裙系鸳鸯锦,钗插凤凰金。俊的是庞儿,俏的是心。更待褒弹甚,掺土也似姨夫斗侵。交他一任,知音的则是知音。

61

【仙吕】八声甘州 平生放荡,

【仙吕】八声甘州 平生放荡,,元代,彭寿之,

平生放荡,俏倬声名,喧满平康。少年场上,只恐舌剑唇枪。机谋主仗风月景,局断经营旖旎乡。回首数年间,多少疏狂。

【混江龙】知音幸遇,不由人重上欠排场。花朝月夜,酒肆茶坊。相见十分相敬重,厮看承无半点厮堤防。风流事赞之双美,悔则俱伤。

【元和令】合着两会家,相逢一合相。伶新弃旧短姻缘,强中更有强。偷方觅便俏家风,当行识当行。

【赚尾】一片志诚心,万种风流相,非是俺着迷过奖。燕子莺儿知几许,据风流不类寻常。唱道好处难忘,花有幽情月有香。想着樽前伎俩,枕边模样,不思量除是铁心肠!

14

嵩山二十四咏 其五 遇圣峰

作者:楼异(宋代)

嵩山二十四咏 其五 遇圣峰,宋代,楼异,

汉家天子学神仙,曾遇真人耳过肩。不待菖蒲长黑发,须知逸乐自延年。

93

诗一首

作者:张载(魏晋)

诗一首,魏晋,张载,

学易穷源未到时,便将虚寂眇心思。宛如童子攻词赋,用即无差问不知。

3

泛舟过金家埂赠卖薪王翁四首 其一

作者:陆游(宋代)

泛舟过金家埂赠卖薪王翁四首 其一,宋代,陆游,

水生浦溆多浮鸭,风急汀洲有断鸿。渺渺江天无限景,一时分付与樵翁。

36

游仙二十四首 其二十一

作者:吴筠(唐代)

游仙二十四首 其二十一,唐代,吴筠,

整驾辞五岳,排烟凌九霄。纷然太虚中,羽旆更相招。

且盼蓬壶近,谁言昆阆遥。悠悠竟安适,仰赴三天朝。

30

韩沟吴王庙三首 其一

韩沟吴王庙三首 其一,清代,全祖望,

黄池铸错恨何追,剩水长增庙貌悲。莫向江祠逢伍员,谁招廊屧配西施。

观光自是先王志,负德终缘夏肄亏。闻道神旌午夜动,依然荼火望离离。

75

同成都尹吴仲庶运判韩持正会饮

同成都尹吴仲庶运判韩持正会饮,宋代,范纯仁,

宦游鲜宁居,未定即奔走。踰年官岷峨,较昔已云久。

所喜风物繁,联职多旧友。平生道义心,相期各白首。

公馀事招寻,谈笑共尊酒。时方积雨歇,凉气生户牖。

红蕊照平池,苍烟羃高柳。清欢正萧散,离思已纷纠。

后遇复何乡,此乐能再不。念初抚遐氓,力薄颜亦厚。

饱历风波危,仅脱虎狼口。何当挂尘冠,杖屦醉林薮。

俯仰适所愿,荣利亦何有。世故浩难必,逍遥慕庄叟。

90

神霄玉清万寿宫庆成卿以使事奉安圣像闻有二诗书屏俯同其韵复赐太师 其二

作者:赵佶(宋代)

神霄玉清万寿宫庆成卿以使事奉安圣像闻有二诗书屏俯同其韵复赐太师 其二,宋代,赵佶,

曈曚日驭晓光回,金碧相宜玉府开。步武烟霞还旧观,百神应喜左元来。

18

次孙君汝弼晚步韵

作者:刘跂(宋代)

次孙君汝弼晚步韵,宋代,刘跂,

寂寥谁过仲宣楼,邂逅斯人肯小留。多病儿童便食粥,忘机鸥鸟共临流。

赋成拟学张平子,志大空惭马少游。载酒从今相煖热,著书应不号穷愁。

91

果山

作者:刘藻(清代)

果山,清代,刘藻,

绿阴深锁梵王宫,清磬一声天地空。落叶漫山行不得,始知秋在乱山中。

71

挽张贡父二章 其二

作者:岳珂(宋代)

挽张贡父二章 其二,宋代,岳珂,

江国三千土,才名四十年。君犹淹白首,吾欲问苍天。

鞮唱习池近,廛声陶宅偏。功名独遗恨,寂寞□□□。

15

舟过桐庐作

舟过桐庐作,宋代,俞德邻,

三年常作客,几度溯前川。山合疑无路,溪回别有天。

虹分遥电雨,风袅近虚烟。归路知多少,啼鹃云树边。

68

元立留诗二首因次韵 其一

作者:韩淲(宋代)

元立留诗二首因次韵 其一,宋代,韩淲,

少下归帆上石梯,高风虽在后人迷。倦怀冷坐客星阁,烟雨漫山觅旧题。

72

秋怀

作者:韩淲(宋代)

秋怀,宋代,韩淲,

漠漠轻阴楼上头,老来心绪不关秋。相看鸿影檐前过,转觉蛩吟砌下幽。

尽以诗囊供写兴,少将酒盏与浇愁。急风又堕萧萧叶,天淡水云无数浮。

75

和张梅深四首 其三

作者:毛珝(宋代)

和张梅深四首 其三,宋代,毛珝,

我策曾无一策长,一生蚁踏历间忙。持经佛寺新投社,寄食田家旧筑场。

古剑放教龙逐伴,残书分与蠹餐香。不愁死去无名在,化作千年老鹤裳。

52

南溪

南溪,宋代,高鹏飞,

闻说南溪好,肩车带雨来。涧泉鸣细石,松木衣苍苔。

云笑人情薄,山随客语回。黄花幽意足,知复为谁开。

76

挽顺庆使君宝章李十三丈二首 其一

挽顺庆使君宝章李十三丈二首 其一,宋代,程公许,

东斋嫡子巽岩孙,酝酿诗书气味醇。桃李七州春不尽,松筠一节晚弥新。

恤章峻直宁王宝,治行高推汉吏循。四尺坟前千字诔,清名不与迹俱陈。

68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