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原踏遍拾芳蘅,归听城头打二更。
野渡无人舟早宿,山蹊有月马迟行。
人家灯落半江影,僧寺钟来隔岸声。
世路百年双屐底,青山不老白头生。
郊原踏遍拾芳蘅,
归听城头打二更。
野渡无人舟早宿,
山蹊有月马迟行。
人家灯落半江影,
僧寺钟来隔岸声。
世路百年双屐底,
青山不老白头生。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夜晚归乡的景象。他走过郊原,采摘了芳香的蘅芜,回到城头时听见了敲打二更的声音。他经过无人的野渡,船只已经过早地停在那里过夜;在山间小径上,月亮升得有点晚,他的马儿也因此行进得稍微缓慢。在他经过的人家中,灯光映照在半江中,水面上显现出模糊的倒影;离岸不远的僧寺,钟声隔着江水传来。这首诗表达了世事如逝,百年光阴荏苒,人们的生活在变化,而青山却依然在那里,永远年轻。
《邑水南夜归即景》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夜晚归乡的景象,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类生活的描写,表达了人世间的瞬息万变与青山长存的对比。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如郊原与城头、野渡与山蹊、人家与僧寺等,以突出作者归乡路上的种种感受和观察。诗人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象,展现了一种寂静而又祥和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岁月流转中的变迁与不变。
诗词中的\"世路百年双屐底,青山不老白头生\"表达了人生的短暂和世事的变迁。百年的世事犹如双屐(古代一种鞋子)的底,磨损得很快,而青山却不老,白头依然年轻。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和自然之间的对比思考,表达了对青山恒久不变的向往和敬畏之情。
整首诗以简短的语言展示了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比手法,使诗词充满了意境和思考。读者在欣赏这首诗词时,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短暂和自然永恒的感慨,同时也引发对于人生变迁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淳安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度宗咸淳中前后在世。咸淳元年,(公元一二六五年)进士,为太常博士,历监察御史官,大理寺卿。引疾去,筑室小酉源。元至元中,屡召不起,终于家。梦桂精于易,著有易衍及中庸,致用。
四知篇 其一 新都汪司马伯玉,明代,胡应麟,
粤惟汉元封,司马两当轴。宇宙皆文章,千载被芬馥。
明德洪唐虞,朝举十六族。娄江洎新都,一网尽推毂。
弇州既龙奋,太函亦虎伏。白昼临高台,狂歌击燕筑。
是时西曹彦,年少四五六。诗篇甚张皇,文事稍局促。
丈夫志万古,不朽宁案牍。经天纬地业,九代丧空谷。
英雄倏相遇,群起赴秦鹿。上驷谁先登,遗编在斑竹。
丘坟并典索,乙夜朗披读。列庄孟荀韩,檀左吕公谷。
先秦数作者,鞭弭恣驰逐。当其神理辏,罔顾毫颖秃。
穹碑峙山陵,巨碣控河渎。馀事拈风骚,不胫走遐隩。
烟涛涨渤澥,英声振獯鬻。腾身上将坛,号令鬼神哭。
追奔极穷岛,蛟蜃碎屠戮。华铭勒居胥,京观自天筑。
八翼摩丹阍,上谒九州牧。帝命总六师,长城倏如矗。
大纛巡边疆,军吏道匍匐。安危系中外,闽楚遍尸祝。
功成戒盛满,洞霄乞微禄。戏彩娱高堂,孙枝竞蹙鞠。
仙人凤与麟,园居各洗沐。居公季孟间,岁寒订松菊。
制作频赓酬,缄裁递往复。交亲剧杵臼,调洽迥敔柷。
沾沾问兰阴,笑我甘韫椟。相逢武林道,倾盖洞肝腹。
宛若平生欢,坐久屡更仆。床头出双剑,光焰凛霜镞。
感公思缠绵,囊底叩馀蓄。花生七百字,草坠三十幅。
公时奋苍髯,誇我才万斛。眇论开醍醐,清言佐饘粥。
乘兴过弇山,诸峰插平陆。仙翁绝顶下,执手道寒燠。
黄池挟日饮,代兴话濠濮。巧匠无旁观,良工有预卜。
三人坐丙夜,相亲互以目。曾参唯曷疑,季路诺庸宿。
含悽别英风,衣袂尽渗漉。回瞻缥缈云,广厦遽倾覆。
轻舟发严滩,白榆讯孤独。儿童若走卒,竞指司马屋。
公也闻余来,倾筐倒庋簏。将余入后堂,明妆照罗縠。
椎牛擘黄熊,舆儓厌梁肉。吴生歌落梅,谢生辨幽菽。
凭陵屋如椽,东归记草木。五噫序穷愁,孤愤志幽鞠。
鸿章过十馀,晨夕骤登录。睊睊啖名子,艺苑对颦蹙。
余也百八章,呻吟亦成轴。河梁迄挥手,泪眼暮簌簌。
寥天仅一柱,灵光镇大麓。将偕石羊君,吾里永辟谷。
胡然跨飞鲸,倏尔残妖鵩。空观疑地文,神游恍天禄。
当年读书台,阑干长苜蓿。名已擅八荒,声犹借四服。
良哉副墨子,百代称郁郁。惟公晚遇余,盟契匪碌碌。
乾坤失遗老,病骨祇盈掬。举头拘翼宫,钧天醉秦穆。
山香舞未竟,飞花堕如蹴。知公究净业,不受转轮福。
追随无量寿,永劫住西竺。
草堂成题以见志 其一,明代,王称,
幽栖搆茆宇,窈窕云萝中。潜光葆真素,遂此达世踪。
青山列前楹,金飙但鸣松。听之比竽瑟,玩之若芙蓉。
簪玉岂不华,列戟非凡庸。重关邈天路,短翮惭排风。
瓢饮颍水渌,邑谢骈氏封。散帙期道侣,假寐登方蓬。
兹焉遂偃仰,沆瀁应无穷。
满江红·雨後晴初,宋代,京镗,
雨後晴初,觉春在、桤村柳陌。修禊事、郊坰寻胜,特邀君出。缭绕群山疑虎踞,弥漫一水容鲸吸。怪西湖、底事却移来,龟城北。酬令节,逢佳日。风递暖,烟凝碧。趁兰舟游玩,尽杯中物。十里轮蹄尘不断,几多粉黛花无色。笑杜陵、昔赋丽人行,空遗迹。
临江仙·人物风流真罕见,宋代,李廷忠,
人物风流真罕见,何须尘外求仙。绿龟千岁稳巢莲。醉倾金凿落,笑拥玉и娟。须信日边消息好,寒花也作春妍。笙歌乐地酒中天。功名无限事,都在寿觞前。
冬日初晴登镇海楼历粤秀诸山同张孟奇计部黄士明太史分赋二首 其一,明代,卢龙云,
乘閒结伴蹑丹梯,海晏天清望不迷。城倚粤台开杰阁,地邻萧院叩禅栖。
云山极目千愁豁,烟树平临万象低。每叹词盟羁宦远,壶觞何幸得同携。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