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水绕百官池,万丈飞虹任所之。屿亭倒影游鱼避,郊竹连阴倦鸟知。
瀑布乘风□小艇,波光和月照芳湄。几家烟火相邻处,抚景年年泛紫卮。
利宾,字用卿,号湖干叟。归善人。明世宗嘉靖元年(一五二二)举人,仕至湖广参议。著有《宦游草》。清雍正《归善县志》卷一七有传。
屋祟行,清代,姚燮,
夜火嘻出怪鸟语,荒国刑天盾戈舞。魌头蒙面如婴儿,赤手搴帏梦中蛊。
败树挂月叶有声,冷街往往游殇兵。建坛蘸祭未肯散,大傩术穷双颊赪。
北郊地旷多垄茔,尔厉胡来民屋停。此屋将军之故宅,将军在天有英魄。
喑哑一声髯竖戟,十万雄军能辟易。咄尔小丑风吹尘,胆敢摩挲到虎额。
赁居费钱五十缗,托此而处吾有因。清明中元具盂饭,九幽得气回阳春。
窭人虽乏少宰腆,薄不废礼当毋嗔。夙闻避祟同枭獍,一载迁移更六姓。
颠连死丧无完家,犬马都遭负薪病。岂真阴郁能抗阳,妖
辛酉纪事一百韵,清代,李长霞,
开春贼东窜,避乱事远出。秋来复北行,烽火起仓卒。
呼号闻比邻,怆惶出闺闼。女弱涕涟洏,姑老色惴慄。
大儿前挽车,小儿后提挈。暮出东郭门,秋潦多乱辙。
月暗影昽昽,路昏行蹩蹩。我随车徒行,十步再蹉跎。
野田忽高低,陟降弗遑歇。前至海上村,镫火闪蓬筚。
寄迹葭莩亲,妇子共一室。新谷荐黄粱,蕃羹杂薇蕨。
栖息虽云安,中夜常惊怵。诘旦赴海壖,海气尚郁勃。
扬帆事遐征,天风吹萧瑟。岛屿影浮枕,波涛声荡潏。
渺然感人生,一栗寄溟渤。三五蟾兔盈,澄辉何皎洁。
鱼龙动混茫,星斗垂寥阔。我本怀百忧,反因异境发。
回首望邑城,迢递火光彻。舍宇恐摧颓,松楸或斩伐。
况闻海防军,昨日新战没。矫矫王将军,力能贯七札。
矢绝无继兵,父子同一烈。昂昂陈义士,十荡还十决。
战胜众人依,战死谁收骨。贼势遂日横,所在逞豕突。
沿海事焚劫,杀戮到岩窟。越旬闻贼行,归帆顿飘瞥。
来时之所经,廛市半丘垤。迟迟造里闾,女仆迎门闑。
伯氏先我还,亲戚问存殁。敝庐幸复存,敢怨多遗失。
尘釜事浣涤,敝簟重振拂。次第理琴书,殷勤整卷帙。
人劳乐苟安,时危易为悦。远近传虚警,消息时恍惚。
何方为乐土,欲去还中辍。群丑复北旋,倏忽势莫遏。
扶掖入邑城,历险嗟更迭。托迹向黉宫,广厦一毡设。
遥望见焚烧,烟焰生林末,风逐怒熛飞,霄炽秋云热。
哀哉胶东民,惨比他邑别。刺史本神明,缙绅多贤哲。
仁厚戒征诛,守成贵密勿。夫子事登陴,长子随行列。
潴不汲污池,湿薪斫丛樾。永日不再炊,深秋无重褐。
阿姑时叹息,老病怀惊怛。小女畏贼来,枕席亦杌隉。
强欢欲相慰,反使泣呜咽。但云贼当去,贼去当全活。
蓄惊意怲怲,含忧心惙惙。再见蟾兔盈,严霜木叶脱。
有时闻贼行,或言远搜括。比日断烽烟,寥天气清澈。
欲出复迟疑,贼谋恐诡谲。三旬始出城,惝恍异天日。
瓦砾塞通衢,连甍百无一。回风吹血腥,当途馀杀越。
空巷行萧条,败壁立突兀。残烬拥颓垣,故居认仿佛。
去去将安之,摧残到瓜葛。幸有宗人舍,暂留仅容膝。
三秋倏以迈,天寒气栗冽。三见蟾兔盈,时维冬十月。
昊天胡不惠,大戾弗我恤。慈姑病缠绵,弥留竟永绝。
乱馀遘闵凶,谁云理无阙。哀哀视君子,麻衣泪凝血。
渐止涕纵横,莫使回肠结。阿姑暂浮厝,黄泉未定穴。
当思昔贤言,毁不使性灭。衔恤更晨昏,荐瘥时未竭。
厄运伤不已,含戚视琐屑。维时方荐臻,余复罹疚疾。
次染及儿女,呻吟杂喧聒。冷灶静无烟,敝衾寒如铁。
顾瞻使心伤,涕零无复啜。汝辈行当痊,予疾恐成诀。
嘱女莫娇痴,嘱男勿怠逸。怠逸成荒废,娇痴遭瞋喝。
夫子相慰言,汝言何不达。人生天所命,胡为伤情切。
先事而绸缪,为计良亦拙。所遇在辀张,且与同饥渴。
闻此感予心,忧怀勉为豁。时序自有常,阳和回穷节。
女病渐加餐,男愈行蹩躠。予疾亦云疗,扶杖犹颠蹶。
隆冬肃寒威,气严手指裂。壁隙鸣风飙,窗阴积霜雪。
艰难寄居情,人事安能说。矧乃沂水阳,游骑尚突轶。
遥闻古潍州,战士多人杰。分抄不及境,贼气为之夺。
束装思北上,流离犹未毕。何日息疮痍,上将临节钺。
解此下民忧,济时望稷契。
捕蝗回奉化泊剡源有感,宋代,戴栩,
十月五日江信风,小舟摇兀芦苇丛。
云端初月吐复翳,时有鹳鹤鸣寒空。
梓荚离离挂石发,松萝矫矫垂羽幛。
徒步长歌者谁子,乍抑乍扬惊远宠。
令人惨淡百感集,呼酒不饮心未降。
自从作吏涴泥滓,故书蛛纲尘满窗。
海田无雨种十一,是处奔走祈渊龙。
龙慵不报蝗四起,茹草啖叶无留踪。
早击暮遮夜秉火,遗子已复同蜩蛩。
吏无功德可销变,勉力与尔争长雄。
矮屋三间自寒暑,居无十日甘憧憧。
却忆莱堂应梦我,白云正隔西南峰。
人生富贵亦何用,长年菽水胜万钟。
一丘一壑自不恶,我欲从之邴曼容。
郭卜者歌,明代,左国玑,
我欲攀龙蹑星斗,一生九度长山走。万言空自委尘沙,百结归来独钳口。
梁州东门十亩田,中有灌木青云连。草堂六月洒冰雪,脱巾露顶东窗眠。
我向其间老耕稼,短衣破帽随村社。但与鸡豚学共栖,谁能山岳论高价。
濮州野人真有仙,说生道死能通玄。燕齐豪贵皆下榻,是处凡夫俱执鞭。
昨来为访东门客,座上放出惊人舌。五等侯王指掌间,一州小大皆能别。
闻君谈天妙无穷,白日鬼神来眼中。谓予当来有亨达,老马不觉生长风。
忽然鼻息吹云起,鱼龙捲动秋江水。意气横生满腹间,英声笑宰乡人会。
据鞍虎盼将奈何,斗米十肉焉用多。风云一日成感会,渭滨老人抛短蓑。
我也头颅未霜发,挽弓百步犹能发。少小常怀报主恩,此回不是贪功伐。
山人山人言不轻,一语白璧酬连城。待予尽节归来日,与尔花间说旧盟。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