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祖开真宇,祥光下紫微。威容凝粹穆,仙仗俨周围。
嗣圣严追奉,神游遂此归。冕旒临秘殿,天日照西畿。
朱凤衔星盖,清童护玉衣。鹤笙鸣远吹,珠蕊弄晴晖。
瑶草春常在,琼霜晓未晞。木文灵像出,太一醴泉飞。
醮夕思飙驭,香晨望绛闱。衰迟愧宫职,萧洒自忘机。
程颢(1032-1085), 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洛阳(今属河南)人。神宗朝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反对王安石新政。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同上)。倡导“传心”说。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程颢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其亲撰及后人集其言论所编的著述书籍,收入《二程全书》。
海子桥大风即事一首,明代,童冀,
海子桥西风大作,扑面惊砂似飞雹。蹇驴局促驱不前,仆夫睢盱行屡却。
傍人指点笑相语,谁遣先生此行乐。韩公半醉纱帽偏,童子竦立高吟肩。
惟有王郎跛能履,拄杖落手心茫然。君平杖头无酒钱,羊市街西寻郑虔。
从此避风如避箭,闭门经月不相见。剥啄移时始启关,旋吸清泉沃尘面。
墙头浊醪如井泉,沈醉不虞归路远。城南招提老赞公,三日不见心忡忡。
回鞭便欲造虚白,惊见斜阳天际红。归来独坐增永慨,三复平生康节戒。
青灯永夜长自怜,白首相随惟影在。故山万里孤云飞,一身憔悴谁复知。
从今风雨閒柴扉,养取病鹤江南归。
贺新郎·此是河清宴,宋代,王迈,
此是河清宴。觉朝来、薰风满入,生绡团扇。太守愁眉才一展,且喜街头米贱。且莫管、官租难办。绕砌苔钱无限数,更莲池、雨过珠零乱。尽买得,凌波面。家山乐事真堪羡。记年时、荔支新熟,荷筒齐劝。底事来寻蕉鹿梦,赢得乾忙似箭。笑富贵、都如邮传。做了丰年还百姓,便莼鲈、归兴催张翰。看卿等,上霄汉。
忝役湘州与宣城吏民别诗,南北朝,谢朓,
羽龄倦簪履。
薄晚忝华奥。
闲沃尽地区。
山泉谐所好。
幸遇昌化穆。
惇俗罕惊暴。
四时从偃息。
三省无侵冒。
下车遽暄席。
纡服始黔灶。
荣辱未遑敷。
德礼何由导。
汩徂奉南岳。
兼秩典邦号。
疲马方云驱。
铅刀安可操。
遗惠良寂寞。
恩灵亦匪报。
桂水日悠悠。
结言幸相劳。
吐纳贻尔和。
穷通勖所蹈。
【仙吕】点绛唇 道妙玄微,,元代,未知作者,
道妙玄微,先须要悟明心地,非容易。见放着古圣文书,内隐着真消息。
【混江龙】若说着胎元根蒂,只除是含光默默守虚极。去动中求静,静定是
幽微。默坐忘言方是道,群居缄口是道根基。有一等明师,自高自大,狂言诈语,
道听涂说,自把他元神昧。全不怕上天照察,也不怕六道轮回。
【油葫芦】道本无言行妙理,夺天地髓,就中只许自家知。无中生有人还会,
玉炉内常把阴阳来配。要进火功,莫得迟。双关透入泥丸内,自然显光辉。
【天下乐】金液还丹下玉梯。烹煎,白雪飞,黄芽渐长生天地。质体内真,
路不迷,化琼浆满玉池。
【后庭花】饥中饱饱后饥,饮醍醐滋肾水。将地户牢关闭,化真精吞玉蕊。
吐虹霓,黄庭内相会。见金公红了面皮,将婴儿和戊己,共元神相护持。
【柳叶儿】直赶到天宫里相会,有姹女雨泪悲垂。丁郎见了长吁气,配佳期,
霎时间聚散分离。
【金盏儿】山头雪巽风吹,甘露降饮刀圭。调停火候功夫细,久全阴静养神
龟。丹成金满屋,乌兔任东西。若是将坎离颠倒炼,魂魄养胎基。
【赏花时】暂选一片白雪满地堆,运二气相交饮玉杯。三田内温习,四相和
合体,五明宫守真实。
【幺】炼六尺身躯修自己,变七朵金莲到处随。配八卦跨鸾归,至九霄云外,
十分的显雄威。
【煞尾】十载苦修行,九陌为活计。八百行修成玉体,七星剑从来除下鬼。
六合内参透希夷。唱道习五祖无为,四内功夫谁得知!养三田聚美,有二天神
相济,现一轮明月照玄机。
【南吕】一枝花 平林暮霭收,元代,奥敦周卿,
平林暮霭收,远树残霞敛。疏星明碧汉,新月转虚檐。院宇深严,人寂静门初掩,控金钩垂绣帘。喷宝兽香篆初残,近绣榻灯光乍闪。
【梁州】一会客上心来烦烦恼,恨不得没人处等等潜潜。想俺闷乡中直恁欢娱俭。本是连枝芳树,比翼鸣鹣,尺紧他遭坎坷,俺受拘箝。致欠得万种愁添,不离了两叶眉尖。自揽场不成不就姻缘,自把些不死不活病染,自担着不明不暗淹煎。情思,不欢。这相思多敢是前生欠,憔翠损杏桃脸。一任教梅香冷句儿口店,苦痛淹淹。
【尾】蓝桥平地风浪险,袄庙腾空烈火炎。不由我意儿想,心儿思,口儿念。央及煞玉纤纤,纤纤,不住的偷弹泪珠点。
答二郭诗 其三,魏晋,嵇康,
详观凌世务。屯险多忧虞。施报更相市。大道匿不舒。夷路值枳棘。安步将焉如。权智相倾夺。名位不可居。鸾凤避罻罗。远托昆仑墟。
庄周悼灵龟。越稷畏王舆。至人存诸己。隐璞乐玄虚。功名何足殉。乃欲列简书。所好亮若兹。杨氏叹交衢。去去从所志。敢谢道不俱。
送钦叔内翰并寄刘达卿郎中白文举编修二首 其一,元代,元好问,
君性我所谙,我心君所知。凡我之所短,君亦时有之。
谋事恨太锐,临断恨太迟。持论恨太高,徇俗恨太卑。
人道自近始,贫富理不齐。君自不得饱,欲疗何人饥。
乞醯乞诸邻,圣哲有明讥。被发救乡人,智者所不为。
且如与人交,交有非所宜。白黑不复择,豁豁倾心脾。
汎爱岂不可,后悔终自贻。又如与人言,宁复无失辞。
刺口论成败,白眼谈歌诗。世故彀黄閒,能不发其机。
闻君作损斋,似觉豪华非。惩忿与窒欲,百年有良规。
与子各努力,岁晚以为期。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