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水蓬莱真胜地,祥烟闪烁霓旌。瑶池欢会下云軿。康宁新喜事,淑善旧家声。
戏彩捧觞真乐事,蟠桃献寿千春。从今更愿子孙荣。加恩封锦诰,学道诵黄庭。
弱水蓬莱真胜地,祥烟闪烁霓旌。
瑶池欢会下云軿。康宁新喜事,淑善旧家声。
戏彩捧觞真乐事,蟠桃献寿千春。
从今更愿子孙荣。加恩封锦诰,学道诵黄庭。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神仙的世界,描述了一个仙境中的盛会和寿老人的庆寿场景。诗人通过描写瑶池、蟠桃等象征仙境的元素,表达了对长寿和繁荣的祝愿。同时,诗人也借寿老人的喜庆之事,寄托了自己对家族兴旺和子孙荣耀的期望。最后两句表达了希望得到皇帝的赏识和封赐,以及学习修道之道的决心。
这首诗词以豪放的笔调描绘了仙境中的盛会,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给人一种神秘而欢乐的感觉。诗中的弱水蓬莱、祥烟以及霓旌等描绘了仙境的奇异景象,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瑶池和蟠桃则象征了仙境中的宴会和寿庆活动,表达了对长寿和繁荣的祝愿。
诗中的康宁新喜事和淑善旧家声表明了寿老人的庆寿场景,增加了喜庆和热闹的氛围。戏彩捧觞和蟠桃献寿描绘了庆祝活动中的欢乐场景,展现了人们的快乐和祝福。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家族兴旺和子孙荣耀的期望。希望得到皇帝的赏识和封赐,象征着对功绩和荣誉的追求。而学道诵黄庭的决心,则显示了诗人对修身养性、追求道德和智慧的追求。
总体上,这首诗词以欢乐祥和的笔调,描绘了一个仙境盛会和寿庆场景,表达了诗人对长寿、繁荣和家族荣耀的美好祝愿,同时也表达了对个人修道和智慧追求的渴望。
卢炳,约宋高宗绍兴初前后在世(即约公元一一三一年前后在世)字叔阳,(一作叔易)号丑斋,里居及生卒年均不祥。尝仕州县,多与同官唱和。其他事迹不可考。著有哄堂词(亦作烘堂词)一卷,《文献通考》为辞通俗,咏物细腻。
辽东侍宴山夜临秋同赋临韵应诏,隋代,褚遂良,
涿野轩皇陈,丹浦帝尧心。弯弧射封豕,解网纵前禽。
凭高御爽节,流月扬清阴。雾匝长城险,云归渤澥深。
翻垗入层汉,落雁警遥岑。露条疏更响,凉蝉寂不吟。
三韩初静乱,八桂始披襟。商飙泛轻武,自涧引衣簪。
酒漾投川醁,歌传芳树音。边烽良永□,麾旆竦成林。
送太守傅尚书易镇当涂二十韵,宋代,徐玑,
帝业江淮长,丕承七十年。
太平南北共,内禅子孙傅。
弓矢深橐橐,桑麻郁垅阡。
江河春混混,雨露夜涓涓。
治久情多从,才卑气或偏。
穹苍宜予弼,渊默正思贤。
四世忠动积,三朝节概全。
威仪新禹服,光彩旧星躔。
本以文为治,尤知政有權。
粟红初穰穰,榆散亦翩翩。
国似傅东鲁,名能躐颍川。
殊恩方锡马,盛美又临轩。
易镇旌旗远,趋朝剑履便。
想知环去旆,咸似渴思泉。
典诰黄麻出,衣冠紫禁聊。
安危看去就,扶掖赖精专。
江岸梅花小,山城桂影圆。
歌思惟两地,动化及无边。
相复中兴旧,书重说命篇。
元动列表史,焜燿祖宗前。
久雨溪涨寿朋惠示长句次韵一首,宋代,韩驹,
缘云细路投僧坊,路边松楠森自行。初来紫竹半含箨,白花忽已吹垂杨。
念昔联翩背京洛,于时初登君子堂。还朝我执太史笔,侍宴君持光禄觞。
由来用舍判殊路,玉堂绛阙遥相望。公车推轮下庾岭,我舟捩柁辞黄冈。
艰难晚厄汝溪上,天雨属闻颓院墙。不忧漏湿有新句,醉墨在纸犹淋浪。
桃花水涨鸟不渡,安得奋飞来我旁。夜来颠风起天末,起占初日照屋梁。
明窗洗砚午阴寂,前荣观棋春昼长。百年未满且挈挈,万缘顿息宁皇皇。
更能伴我千钟饮,径欲因公倒橐装。
答宋子闲,宋代,周麟之,
冀北百马一駃騠,沅江之鳖九肋稀。
海邑千室士半之,异材杰出今其谁。
有客有客气吐霓,行年五十缝掖衣。
青鞋白帽鬓未摧,笔下妙绝黄绢碑。
句中参彻后山诗,邂逅一见秋云披。
立谈展尽胸中奇,如刮眼膜如起痿。
便许握手论交期,看君有蕴未一施。
杜门却扫甘幽栖,草树薿薿含奇姿。
两堂对启白板扉,我时剥啄叩扊扅。
君出迎笑喜见眉,晴窗坐隐花影移。
茗碗未尽炉香迟,手弄尘尾风颸颸。
主人得意客忘归,嗟予懵学安所师。
矧复少也逢百罹,尚赖先德流余滋。
遗编烂烂星斗垂,墨犹未乾吾忍窥。
梅花一咏偶弗遗,君能鉴赏了不疑。
惜哉不与君同时,生前未免俗了嗤。
身后有此名流知,呜呼吾意其何悲。
水调歌头 寿贞素兄,元代,舒逊,
稀年古来少,何况又逾三。双瞳炯炯凝碧,白发更盈簪。刚把残冬留住,先借新春四日,拚醉倚晴酣。荣悴付定命,艰险任经谙。舞斑衣,沽腊酝,典春衫。觥筹兄弟交错,同是鬓**。自喜衣冠奕世,未堕诗书如线,此外更何惭。笑问梅花信,春已到枝南。
永思为仪制闵主事旦,明代,湛若水,
永言谁孝思?孝思思维则。其则亮不远,反求自天德。
大孝终身慕,自慕终自身。手足未启前,履薄如临深。
跬步一或忘,不孝与不仁。不仁者违天,不孝者违亲。
违亲斯不孝,违天斯不人。
柳州别王桢甫,明代,张岳,
柳州越之西,山川阻且脩。子来首冬节,日月几回周。
旅馆夜共榻,清言郁绸缪。抚世嗟多岐,语道无全牛。
上无幽不烛,下无隐不抽。历历见肝膈,写我百端忧。
归途念有期,为子戒行舟。岂不惜离别,壮志浩难留。
惊湍束重峡,春鸟鸣钩辀。子行应万里,中道莫夷犹。
人生会聚散,伫望心悠悠。努力平生业,岁晚兴全收。
燕歌行二首 其一,明代,王廷陈,
来日苦短去日长,人生几何鬓已霜。佳辰置酒开我堂,宾友杂遝进乐方。
繁丝哀竹流清商,薄暮移尊向曲房。挟瑟进者邯郸倡,约袖结腕清歌扬。
色与心知授明珰,微风荡裾闻异香。脱簪免髻玄泽光,起视池中双鸳鸯。
双星皎皎在我傍,欲往从之河无梁。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