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固山望扬州怀古

作者:刘宰(宋代)

北固城高万象秋,烟竿一缕认扬州。

试乘绿涨三篙水,要见朱帘十里楼。

泪湿宫衣朝雾重,愁薰寒草夕阳浮。

隋堤旧事无人问,两两垂杨击客舟。

95

诗文译文

北固山城高耸,秋天景象万千,

烟竿上升起一缕烟雾,我辨认出那是扬州。

试着乘坐那绿涨的三篙船,希望能看见那红色帘幕的十里楼。

泪水湿透了宫廷衣袍,朝雾更加浓重,

忧伤弥漫在寒冷的草地上,夕阳在水面上漂浮。

隋堤上的旧事无人问津,只见两两垂柳拍打着客船。

诗文简析

这首诗以北固山为背景,通过对扬州的怀古之情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对过去时光的回忆。

在诗中,北固城高耸入云,给人一种壮观的景象,而扬州则是作者思乡之地,烟竿上升起的烟雾使作者认出了故乡的方向。

作者尝试乘坐三篙船穿越绿涨的江水,希望能够看见扬州城中那红色帘幕下的楼台。这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渴望和对家乡的眷恋。

诗中的泪水、朝雾、寒草和夕阳浮现出一种忧伤和凄凉的氛围。隋堤上的旧事已经无人关心,只有两两垂柳拍打着客船,似乎是在抚慰作者离乡之苦。

整首诗以怀古之情为主线,通过对北固山、扬州以及过去时光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往事的回忆。

诗文赏析

《北固山望扬州怀古》以其深沉的情感和优美的描写而被广泛赏识。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通过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北固山和扬州城成为了诗歌中的象征,山高城巍的景象与作者内心的思乡之情相呼应。烟竿上升起的一缕烟雾象征着故乡的方向,使人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诗中的泪湿宫衣、愁薰寒草和夕阳浮现出一种忧伤和凄凉的意象。这些形象的运用使诗歌更具感染力,打动读者的心灵。隋堤上的旧事被忘却,垂柳拍打着客船,给人一种寂寞和离乡之苦的感觉。

整首诗唤起了人们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过去时光的回忆,描绘了一幅寂寞而凄美的画面。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诗人成功地将自己的思乡之情传递给读者,引发了读者对故乡和往事的共鸣。

这首诗词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展示了刘宰的艺术才华和写作技巧。他运用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以及对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的描绘,创造出了一幅绚丽多彩、情感丰富的画面。读者在欣赏这首诗词时,可以感受到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对过去时光的留恋,同时也能够领略到他对艺术的追求和对诗歌表达的独特见解。

总的来说,《北固山望扬州怀古》是一首充满思乡之情和回忆之情的诗词作品,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意象,将读者带入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并引发了共鸣。这首诗词在宋代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刘宰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刘宰

刘宰(1167—1240)字平国,号漫塘病叟,镇江金坛(今属江苏)人 。绍熙元年(1190)举进士。历任州县,有能声。寻告归。理宗立,以为籍田令。迁太常丞,知宁国府,皆辞不就。端平间,时相收召誉望略尽,不能举者仅宰与崔与之二人。隐居三十年,于书无所不读。既卒,朝廷嘉其节,谥文清。宰为文淳古质直,著有《漫塘文集》三十六卷,《四库总目》又作有语录,并传于世。

其他诗经

台湾竹枝词 其三

台湾竹枝词 其三,清代,谢金銮,

水仙宫外近黄昏,迤北斜看第几鲲。潮信来特沙卤白,乱星渔火簇城门。

48

朝中措

朝中措,近现代,徐震堮,

连宵风雨禁窥园。坐卧一楼宽。倦枕渐消吟力,深杯强敌春寒。

千红万紫,一齐收拾,付与啼鹃。唯有苔痕得意,朝来绿上阑干。

4

【仙吕】八声甘州 春闺梦好,

【仙吕】八声甘州 春闺梦好,,元代,王修甫,

春闺梦好,奈觉来心情,向人难学。锦屏斜靠,尚离魂脉脉难招。游丝万丈天外飞,落絮千团风里飘。似恁这般愁,着甚相熬。

【六幺遍】自春来到春衰老,帘垂白昼,门掩清宵。闲庭杳杳,空堂悄悄,此情除是春知道。寂寥,唾窗纱缕两三条。

【后庭花熬】无心绣作,空闲却金剪刀。眉蹙吴山翠,眼横秋水娇。正心焦,梅香低报,报道晚妆楼外月儿高。

54

观花

作者:陆游(宋代)

观花,宋代,陆游,

我游西川醉千场,万花成围柳著行。红锦地衣舞霓裳,翠裙绣袂天宝妆。

清歌一发无留觞,袅袅馀声萦杏梁。黄金络马照路光,自护羃䍦观海棠。

搜奇选胜日夜忙,不惟燕宫碧鸡坊。暮归奚奴负锦囊,路人争看放翁狂。

25

武宗挽歌词二首 其二

武宗挽歌词二首 其二,唐代,顾非熊,

苍生期渐泰,皇道欲中兴。国用销灵像,农功复冗僧。

冕旒辞北阙,歌舞怨西陵。惟有金茎石,长宵对玉绳。

16

黄橙寄黄翁

作者:刘攽(宋代)

黄橙寄黄翁,宋代,刘攽,

江南碧树映霜秋,丹实清香破客愁。常恨忌辛消俗口,为评蠲愤诧齐州。

72

次韵吴明叟集鹤林五首 其三

作者:汪藻(宋代)

次韵吴明叟集鹤林五首 其三,宋代,汪藻,

临分更携手,坐听烟钟声。斜阳有底急,不贷四窗明。

73

有感六首 其二

作者:严羽(宋代)

有感六首 其二,宋代,严羽,

哀痛天灾日,丝纶罪己深。王师曾北伐,胡马尚南侵。

谋国知谁计,和亲岂圣心。愿闻修实德,听纳谏臣箴。

2

观明太祖马后遗像

作者:江开(清代)

观明太祖马后遗像,清代,江开,

至正四年饥大蝗,独投黄觉依僧房。曾脱袈裟作天子,寂寞御容仍上方。

摄山挺秀压江左,楼台金碧殊煇煌。南都阿监避兵火,帝后图像虔收藏。

遁迹此间日供奉,石鼎往往焚御香。奇哉灭国自阉宦,此乃忠义为逋亡。

我从山僧请像谒,心神肃如登庙堂。僧指一幅曰太祖,帝者姿貌真非常。

龙颜河目照楝宇,炯如碧海升朝阳。斑斑黑子炳额际,锐上丰下神轩昂。

分明奇骨直贯顶,洪钟想见声扬扬。青笠短衣不敢拜,但见英风飒飒须眉飏。

赫若雷霆怒不息,非此不足平八荒。布衣崛起一天下,西汉以本谁颉颃。

铁马丛中得圣女,始终内助缘糟糠。仙容广润逊而顺,修眉直立柔能刚。

化家为国接正统,后有炎宋前汉唐。赤帝子凭三尺剑,司晨有牝秽德彰。

太原起事乱宫掖,雀屏窃窕难赞襄。黄袍真人亦诡谲,莺胶再续无短长。

惟兹内外合开创,双悬日月垂明光。宫闱一代最清肃,女箴女诫多顶防。

龙种为鱼卒颠覆,万子万孙空惨伤。我朝宽大泽其裔,东楼白马延余庆。

孝陵抔土置守卫,松耶柏耶何苍苍。阴雨龙旂见钟阜,丰碑御札刊神场。

不然鼎革数百载,诸陵白露犹沧桑。何况真容写尺幅,应作劫灰飞道旁。

42

追拟玄真子渔歌 其二

追拟玄真子渔歌 其二,宋代,赵处澹,

雨晴山色静堆蓝,桥外人家分两三。缘岸北,远溪南,片片闲云趁落帆。

9

送李嘉甫朝散还台

送李嘉甫朝散还台,宋代,郭祥正,

春风连作恶,吹雪深尺五。元宵无灯火,闭关与谁语。

忽闻营从过,倾盖挹眉宇。相亲如故人,坐久加循抚。

蓬茅只数间,馀无一丘土。半俸足以饱,未尝诣州府。

白云寓远目,清溪照灵腑。趋閒已忘忧,浩歌唯汲古。

明公志方壮,富贵何可取。高才孰能当,如罴亦如虎。

致君为唐虞,泽民作霖雨。功名垂乾坤,儿孙列簪组。

于予一何辽,而能强相与。聊书送行章,欲以明出处。

96

送胡子企大夫还台

送胡子企大夫还台,宋代,郭祥正,

联镳出梅山,倏然二十载。君尝佐天府,我遂泛云海。

音书鱼雁绝,梦寐想风采。营车忽来过,笑语珠璀璀。

故交悉相忘,而君独不改。天王尧舜资,化柄付良宰。

网罗收鸿鹄,台阁茂兰茝。君归必殊显,发策救民痗。

形容入凌烟,丹青永无浼。使我观太平,白首甘冻馁。

64

送楚良之杭州

作者:郑洪(宋代)

送楚良之杭州,宋代,郑洪,

七月仙舟溯大江,满江花雨送飞幢。琳琅金■笔五色,天宝龙光剑一双。

春透桃花青海浪,秋涵桂树白云窗。别离最苦东曹掾,醉倒沙头玉两缸。

49

杂兴 其一

作者:韩淲(宋代)

杂兴 其一,宋代,韩淲,

常苦灵山暑气昏,澹云疏雨洗乾坤。溪南只许闲人看,紫障青崖静吐吞。

49

题韩晃沈本作滉画瀛洲学士图

作者:韩驹(宋代)

题韩晃沈本作滉画瀛洲学士图,宋代,韩驹,

咸阳中天开帝居,群公下直承明庐。长鞦短辔褒衣裾,苍头庐儿争走趋。

韩侯画此时无虞,瀛洲仙人乐有馀。我生不及贞观初,忽思十年身校书。

吟诗天街骑蹇驴,尔来戎马方驰驱。眼厌绣䘿蒙诸于,把卷未展先欷歔。

23

探赜 其二

作者:程垣(宋代)

探赜 其二,宋代,程垣,

庄周一妄诞,丘明一浮夸。两都绣春英,三京组朝霞。

楚骚哀灵均,鵩赋凄长沙。律以素王经,春蛙与寒鸦。

90

和靖墓

作者:谢翱(宋代)

和靖墓,宋代,谢翱,

山中处士白麻履,死后无书献天子。青童玄鹤昼上天,夜下玉棺葬湖水。

湖堤四合葑如发,芳树玲珑倚春雪。百年凤舞云雾空,玉椀人间出句越。

宫岚塔雨恍如失,飞网绕湖冠聚鹬。琳宇焚芝秋寂历,斗下无人祠太乙。

97

白紵歌

作者:谢翱(宋代)

白紵歌,宋代,谢翱,

江头蓬沓走吴女,浣水为花朝浣紵。

昼随睛网晒日中,夜覆井阑飘白露。

织成素雪裁称身,夫为吴王戍柏举。

田家岁绩供布缕,独夜讵如妾愁苦。

75

重送许永宁 其二

重送许永宁 其二,明代,李攀龙,

世情今可见,此谪竟堪陈。偃蹇难容汝,文章不利人。

清秋炎海外,落日大荒滨。莫更埋铜柱,功名老汉臣。

10

寄题壶山诸景十首有引 其五 悬厓耸壑

寄题壶山诸景十首有引 其五 悬厓耸壑,明代,卢龙云,

崇岩百丈俯芳洲,壁立当霄据上游。一任浮云自来往,巍巍巨镇古今留。

50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