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衰方五十,短发已成翁。
客向閒居谢,诗因老病工。
残更啼络纬,细雨落梧桐。
明日晴当出,看山兴未穷。
(1217—1277)广州南海人,字邦铨。入太学为上舍生。慷慨有智略,以天下为己任。尝上书论贾似道误国,又陈恢复之策,皆不为用。归而讲学九峰书院,人称九峰先生。诗文典雅。有《九峰集》、《理学简言》。
辛酉大雪戏成二诗以千山鸟飞绝万迳人踪灭为,宋代,周麟之,
复帐蕤香篝,绮度罗妓围。
焉知荜门子,清哦袖鹑衣。
腊白三日寒,遽使昼掩扉。
愁思已如话,共作风絮飞。
【仙吕】点绛唇 咏教习鼓诉,元代,孙叔顺,
咏教习鼓诉冤
每日学按龙韬,演习虎略。初开教,若论功劳,则俺先来到。
【混江龙】助威声号,将我先鸣三擂发根苗。渐渐的排成戈戟,纷纷的收聚枪刀。则这两片皮常与军官为耳目,一生心不离了小校做知交。虽是我有声难说,有运难消,又不比鸣廉击柝喝号。摇铃向军前,则我为头儿闹。面皮上常过了无数,助罗边不住的频敲。
【油葫芦】怎比恁那悠悠吹画角,也每不汤着不动着,教瞒儿满腹中恶气怎生消。夜阑时直捶到金鸡儿报,早晨间直熬的金乌落。他每都披着纸甲,挂着战袍,番来覆去由闹,早难道杀气阵云高。
【天下乐】却什么三十年学六韬,好教我逐朝心内焦,他每没一个有才能有机谋有智略。每日加空虚了五六番,干盘了十数遭,恰便似一场家杂剧了。
【醉中天】想当日两军闹,起全翼赴宣朝。将我击破花腔,它每都哭破眼胞。可正是发擂催军校,不付能勾引的离城去,又将他黎民掳掠,这的是恁破黄巢头件功劳。
【金盏儿】他每哭声苦,可教我怨声高。被我将他众英雄引上阴陵道,他每教场中胆气更那里有分毫。都不肯一心于国死,则待半路里转身逃。早难道养军千日,又得用在今朝。
【赚尾煞】将我击发,便声扬额闲下无声哨。旧声价,如今都坏了,谁敢向雷门行过一遭。则为我乱军心,将果报先招。自量度,天数难逃。若是再瞒上,将来又吃搞。终身累倒,皮鞚零,再怎敢军中一面骋英豪。
和陈勋卿雨中待月,明代,卢龙云,
深夜谯楼更几转,阴晴倏忽眼中变。才看王宇净纤埃,骤见银河飞素练。
云散月高圆似镜,天空露下寒如霰。宝匣光开入座来,金波影落当杯见。
醉□□□可千觞,愁逐残云飞一片。舞爱阳阿袖屡翻,歌怜子夜声频啭。
方欣溽暑变新凉,莫管来鸿兼去燕。极目烟消冰在壶,酡颜风洒秋生面。
几人北海正娱宾,何处西园复开宴。对酒高阳集胜流,授简南皮多妙选。
近水台留卿月辉,集贤里报德星现。飘摇桂树影初清,荡漾金尊波始溅。
门掩疏桐夜未央,霜冷残荷岁交禅。不辞痛饮太豪粗,已判宿酲差瞑眩。
过隙光阴春复秋,浮云变态舒仍卷。得来亦属楚人弓,弃去宁题班女扇。
太白举杯犹独饮,庄生齐物却堪羡。莫令广寒殿里人,解笑长愁闺中媛。
请看天风万里生,驱逐阴霾急于箭。
晚成兄招饮路远卧病不克相从怅然有作,近现代,刘雄,
周侯江海人,清游兴不浅。招邀二三子,柬我值岁晚。
所嗟道路长,不得共杯盏。登楼各有作,健笔凌霄汉。
伊余独伏枕,养疴更展转。扑窗雪片飞,还共心绪乱。
老我尘埃间,天刑何能免。九事八为律,有身为大患。
藉梦得暂逃,无酒可湛湎。堆床几卷书,醒来但遮眼。
因愧园中梅,凌寒枝更展。预报春消息,会心不在远。
人事有剥复,气候变昏旦。努力崇明德,那复计险坦。
初往新安至桐庐口诗,南北朝,谢灵运,
絺绤虽凄其,授衣尚未至。感节良已深,怀古亦云思。
不有千里棹,孰申百代意。远协尚子心,遥得许生计。
既及泠风善,又即秋水驶。江山共开旷,云日相照媚。
景夕群物清,对玩咸可憙。
原蝗,宋代,王令,
蝗生于野谁所为,秋一母死遗百儿。埋藏地下不腐烂,疑有鬼党相收持。
寒禽冬饥啄地食,拾掇谷种无馀遗。吻惟掠卵不加破,意似留与人为饥。
去年冬温腊雪少,土脉不冻无冰凘。春气蒸炊出地面,戢戢密若在釜糜。
老农顽愚不识事,小不扑灭大莫追。遂令相聚成气势,来若大水无垠涯。
蓬蒿满眼幸无用,尔纵嚼尽谁尔讥。而何存留不咀嚼,反向禾黍加伤夷。
鸱鸦啄衔各取饱,充实肠腹如撑支。儿童跳跃仰面笑,却爱甚密嫌疏稀。
吾思万物造作始,一一尽可天理推。四其行蹄翼不假,上既载角齿乃亏。
夫何此独出群类,既使跃跳仍令飞。
麒麟千载或一见,仁足不忍踏草萎。凤凰偶出即为瑞,亦曰竹食梧桐栖。
彼何甚少此何众,况又口腹害不訾。遂令思虑不可及,万目仰面号天私。
天公被诬莫自辨,惨惨白日阴无辉。而余昏狂不自度,欲尽物理穷毫丝。
要袪众惑运独见,中夜力为穷研思。如知在人不在天,譬之蚤虱生裳衣。
扪搜剔拨要归尽,是岂人者尚好之。然而身尚不绝种,岂复垢旧招致斯。
鱼朽生虫肉腐蠹,理有常尔无何疑。
谁为忧国太息者,应喜我有原蝗诗。
读靖节集,宋代,赵友直,
羲皇世远矣,圣道久粃糠。
纵有鲁中叟,弥缝犹未遑。
况复经秦火,烬末谁能匡。
赤帝按剑起,犄角重傍徨。
天运如此耳,不饮之何方。
壶觞辄自引,未肯须臾忘。
匪苟好沉湎,逃名托醉乡。
白玉笙,宋代,郭祥正,
白玉笙,咸通十三年琢成。琢成匠人十指秃,进奉明堂声妙曲。
当时应赐恩泽家,流传至煜煜好奢。高堂日日听吹笙,不知国内非和平。
仁兵万众一旦至,国破苍黄笙堕地。虽然讹缺未苦多,却落人间为宝器。
管长纤纤剥笋束,况值吴姬指如玉。不见排星换掩时,自然天韵来相续。
昔时祸乱曲,今日太平歌。兴亡不系白玉笙,但看君王政若何。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