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复当年端正楼,多情犹问故宫游。
山川不改繁华尽,须信人生一世浮。
不复当年端正楼,
多情犹问故宫游。
山川不改繁华尽,
须信人生一世浮。
这首诗词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人生短暂性的思考。诗人感叹时光荏苒,古老的建筑物已经不复当年的辉煌,他怀着深情向故宫询问往昔的游览。山川虽然不改,但繁华景象已经消逝殆尽,这使他深信人生只是短暂的浮华。
这首诗词以古建筑与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描绘时光的变迁和人生的短暂,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流转和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的\"端正楼\"和\"故宫\"象征着古代的辉煌和繁华,但如今已经消逝殆尽,呈现出一种凄迷的景象。通过对山川和繁华的对比,诗人启发人们思考人生的无常和短暂性,强调了人们应该珍惜眼前的美好,并对未来保持深思。
整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深远的哲理,让读者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脆弱。通过景物的描绘,诗人唤起了读者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思考,引发了对生命意义的思索。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传达出深刻的,带领读者进入沉思的境地,体味生命的短暂与珍贵。
北宋文学家,擅长诗词,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全宋词》《全宋诗》中有他的多篇作品。早年游学于陈,学官苏辙重爱,从学于苏轼,苏轼说他的文章类似苏辙,汪洋澹泊。其诗学白居易、张籍,如:《田家》《海州道中》《输麦行》多反映下层人民的生活以及自己的生活感受,风格平易晓畅。著作有《柯山集》五十卷、《拾遗》十二卷、《续拾遗》一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百字令(寿冯宪。是日,宴于古羊桃花下),宋代,李仲光,
小红开也,问韶华、今年何事春早。尽道福星临照久,勾引东风仙岛。一点恩光,列城生意,万物无枯槁。园扉深处,也应满地芳草。
却怪有脚阳春,如何移向崆峒了。父老牵衣留不住,只有攀援遮道。翠柏杯中,蟠桃花下,君看朱颜好。路人遥指,他年黄阁元老。
【越调】斗鹌鹑 阙盖荷枯,,元代,王修甫,
阙盖荷枯,辞柯叶舞,败叶苍苍,残花簌簌。露滴梧桐,霜欺翠竹。景消疏,人凄楚,心上离愁,腮边泪珠。
【小桃红】半帘花影也扶疏,冷落了迎风户。噪晚寒蝉断肠处,谩惆躇,西风夜送帘纤雨。清灯一点,知人潇洒,相伴影儿孤。
【醉中天】彩扇空题句,锦纸谩修书。海角天涯鱼雁疏,千里云山阻。寂寞闲庭院宇,芳心一寸,愁眉两叶难舒。
【天净沙】正欢娱阻隔欢娱,道心毒果是心毒,生拆散吹箫伴侣。不堪言处,痛伤怀凤只鸾孤。
【金蕉叶】没缘受似水如鱼,有分受些枕冷衾寒。地狱海誓山盟,肺腑对何人告诉。
【眉儿弯煞】难由绪,没是处,吃紧有统镘的姨夫。果必是个风流俊人物,又不敢道间阻,间阻,免得那些月底星前悄受苦。
山田久欲拆,宋代,王安石,
山田久欲拆,秋至尚求雨。妇女喜秋凉,踏车多笑语。
朔云卷众水,惨淡吹平楚。横陂与直堑,疑即没洲渚。
霍霍反照中,散丝鱼几缕。鸿蒙不可问,且往知何许。
攲眠露下舸,侧见星月吐。龙骨已呕哑,田家真作苦。
满江红·遥望中原,宋代,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过太康县此路入亳州云是先帝昔东幸时驰道也马上口占行二十里成三十韵,宋代,刘攽,
维昔东巡狩,天王景宅朝。金椎隐驰道,象载下招摇。
吕应青云近,关迎紫气遥。旄头前诏羿,陪乘后征侨。
奉引三司肃,中坚万马调。旂常乱辰象,剑佩杂琼瑶。
多士和相让,诸侯贵不骄。海神来积雪,仙驭会祥飙。
象帝初观妙,犹龙此见谯。强名大朴著,将隐德音昭。
上善泉仍洁,知常桧后凋。虚心明左契,闻道首参寥。
绛节宾閒馆,璇宫盛绮寮。洞天留白日,书法秘青霄。
瑄玉严禋祀,歌童采夜谣。众神如向座,佳气郁通宵。
陇麦闻重秀,房芝搴紫苗。醴泉甘愈疾,舞凤乐仪韶。
举翼王乔
次韵行中龙图游后浦六首 其四,宋代,郭祥正,
巨镇还须济世才,要宾览古笑谈开。蜀山迥出千螺秀,肥水长萦一带回。
犹有金城藏后浦,不唯铜雀起高台。异时争战归何处,秋雁年年去复来。
送倪巨济将仕,宋代,韩驹,
汴流六月翻黄沙,小舟兀浪如乘槎。赤日下照烘朝霞,腹鸣肩举气喘呀。
乱眠仆夫股相加,柁楼晨饭羹黄茄。时时矫首望土岸,木末殷转江州车。
渴逢石泉不得汲,椎鼓催发无停檛。问君何为趣还家,答云五载居京华。
夜窗读书眼生花,每食不饱潜咨嗟。母发半白弟髻丫,有妹久阙躬丝麻。
寄书细字如昏鸦,问胡眷恋归期赊。来时书笈手自拿,今归上堂两脚靴。
寿觞要及开霜瓜,子志如此良可嘉。劝子博学如横罝,麋麟兔鹿尽所遮。
或典而法浮而葩,要归于正谨去邪。行如种植慎萌芽,念当务实勿求誇。
我行买犊耕三巴,伫子佳誉来天涯。
观老杜久客一篇其言有感于吾心者因为八咏 其二 淹留见俗情,宋代,程俱,
扶病来城郭,栖迟又几年。炎凉惊节变,荣悴与时迁。
掉臂人趋市,骈头蚁慕膻。回观衰冷地,古灶不生烟。
苦雨,宋代,程俱,
积潦彻厚地,油云成漏天。乘舟迷晚市,悬釜郁晨烟。
卉服几三沐,蘧庐亦九迁。何由开白日,直恐垫黄泉。
天道终持满,皇心剧救然。多应洗兵马,且复奠山川。
浩浩收溟涨,穰穰浃帝廛。燮调知努力,延颈待丰年。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