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吕际秀才南归

作者:张耒(宋代)

咽咽幽谷泉,萧萧秋竹风。

岂不爱孤洁,但伤愁且穷。

吕子南国秀,沧溟贮其胸。

出试辄不偶,低头避儿童。

离家五千里,客饭苦不丰。

冷落卧寒斋,苦吟和秋虫。

昨者投我诗,九叹阅未终。

欲知作者心,但视读者容。

文章出贫贱,此事今古同。

但愿子富贵,不愿文日工。

今日告我别,出门若惊鸿。

各在天一方,何当复相逢。

97

诗文赏析

咽咽幽谷泉,萧萧秋竹风。

这里的“咽咽幽谷泉”形容泉水在幽深的山谷中潺潺流淌,而“萧萧秋竹风”则描绘了秋天竹林中飘荡的风声。这两句描绘了自然景色,给人以宁静、幽深的感觉。

岂不爱孤洁,但伤愁且穷。

这里的“孤洁”指的是清贫、孤独的生活状态。诗人表达了自己虽然喜欢清贫的生活,但却因为忧愁和贫穷而感到痛苦。

吕子南国秀,沧溟贮其胸。

这里的“吕子南国秀”指的是吕际才华出众,来自南方的才子。而“沧溟贮其胸”则形容他内心深藏着广阔的胸怀和才华。

出试辄不偶,低头避儿童。

这里的“出试辄不偶”指的是吕际参加科举考试,但每次都没有如愿以偿。而“低头避儿童”则表达了他因为失败而感到沮丧,不愿面对那些年轻的学子。

离家五千里,客饭苦不丰。

这里的“离家五千里”指的是吕际离开家乡远赴他乡。而“客饭苦不丰”则描绘了他在外客居时生活艰辛,饭食不丰富。

冷落卧寒斋,苦吟和秋虫。

这里的“冷落卧寒斋”形容吕际在寒冷的斋室中孤独地度日。而“苦吟和秋虫”则表达了他在寂寞中吟咏诗篇,与秋虫相伴。

昨者投我诗,九叹阅未终。

这里的“昨者投我诗”指的是有人向吕际投来诗作。而“九叹阅未终”则表示吕际读了九遍,但还未读完。

欲知作者心,但视读者容。

这里的“欲知作者心”表达了诗人希望读者能够理解他的心情和意境。而“但视读者容”则表示他的诗作需要读者去品味和理解。

文章出贫贱,此事今古同。

这里的“文章出贫贱”指的是诗人的才华虽然出众,但却身处贫穷的境地。他认为这种情况在古今中都是普遍存在的。

但愿子富贵,不愿文日工。

这里的“子”指的是吕际,诗人表达了对吕际的祝福,希望他能够富贵。而“文日工”则指的是诗人自己,表示他不愿意终日辛苦地从事文学创作。

今日告我别,出门若惊鸿。

这里的“今日告我别”指的是吕际今天告别诗人,离开了。而“出门若惊鸿”则形容吕际离开时的气势和飞速。

各在天一方,何当复相逢。

这里的“各在天一方”表示吕际和诗人分别在不同的地方。而“何当复相逢”则表达了诗人对再次相聚的期盼。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展现了吕际才华横溢却遭遇挫折的境遇,以及诗人对他的祝福和思念之情。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贫贱境遇的思考和对读者的期望。整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情感和思想,给人以深思和共鸣。

张耒

北宋文学家,擅长诗词,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全宋词》《全宋诗》中有他的多篇作品。早年游学于陈,学官苏辙重爱,从学于苏轼,苏轼说他的文章类似苏辙,汪洋澹泊。其诗学白居易、张籍,如:《田家》《海州道中》《输麦行》多反映下层人民的生活以及自己的生活感受,风格平易晓畅。著作有《柯山集》五十卷、《拾遗》十二卷、《续拾遗》一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其他诗经

半月台歌

作者:弘历(清代)

半月台歌,清代,弘历,

望月惟有登台宜,不规其满规半时。半可至满满将亏,此义吾闻诸庖羲。

开襟海岳楼阁重,忽如拥出沧溟东。玉阶琼戺露半面,弗升弗沉悬半空。

半空可望不可即,世界浑作琉璃色。太白单父望镜湖,我亦因之动遐忆。

仙人结璘捧玉壶,以酒觞我我不须。汉文百金尚未逮,唐尧蓂荚安知乎。

30

尹嘉宾江上听榜

尹嘉宾江上听榜,近现代,沙曾达,

君山畅饮鼓声吹,捷报名元舍我谁。携手同归偿夙愿,士林佳话播当时。

42

【南吕】一枝花 白莲

【南吕】一枝花 白莲,元代,吕天用,

瑶池施素妆,洛浦夸清景。庐山传绝艳,太华擅高名。秋水澄澄,洗得胭脂

净,淡梳妆百媚生。裁剪下雪腻香柔,包含尽风清露冷。

【梁州】纵不虢国女承恩楚闼,大管是太真妃出浴华清。水云乡喧满秋娘性。

也不羡红妆翠盖,金屋银屏。铅华绛彩,绣络珠璎。他则待占秋江独步倾城,

倚秋江压尽繁英。他生得脸儿媚脉脉盈盈,长得腰儿瘦风风韵韵,立的个影儿孤

袅袅婷婷。这些,可人。晚凉睡杀鸳鸯颈,与秋月淡相映。天遣嫦娥下太清,来

赴蓬瀛。

【煞】满池玉蕊连枝莹,一片琼葩彻骨清。绿杨影里画船轻,趁一派歌声,

十里波光如镜。俺本待闲遣水云兴,被藕丝嫩把柔肠厮系定,越教人惹恨牵情。

【随尾】休只管妆添泽国三秋景,我则怕狼藉江乡一夜冰。虽宜同根栽并蒂

生,受了些莲心苦,割不断连理情。若不采莲人把你手掌内奇擎,明日西风起替

得你凌波袜儿冷。秋蝶

数声孤雁哀,几点昏鸦噪。桂花随雨落,梧叶带霜凋。园苑萧条,零落了芙

蓉萼,见一个玉胡蝶体态娇。描不成雅淡风流,画不就轻盈瘦小。

【梁州】难趁逐莺期月夜,怎追随燕约花朝?栖香觅意谁知道?春光错过,

媚景轻抛。虚辜艳杏,忍负夭桃。梦魂杳不在花梢,精神懒岂解争高。喜孜孜翠

袖兜笼,娇滴滴玉纤捻扌若,笑吟吟罗扇招摇。替他,窨约。秋深何处生芳草?

残菊边且胡闹。不似姚黄魏紫好,忍负良宵。

【隔尾】金风不念香须少,玉露那怜粉翅娇。风露催残冷来到,艳阳时过了。

暮秋天怎熬,将一捻儿香肌断送了。

82

西江月 感事三首 其二

西江月 感事三首 其二,近现代,茅盾,

几度芳菲鹈鴂,一番风雨仓庚。斜阳腐草起流萤。

牛鬼蛇神弄影。

可笑沐猴而冠,剧怜指鹿盈廷。五洲怒火正奔腾。

齐唱东风更劲。

45

过笮桥道中龙祠小留

作者:陆游(宋代)

过笮桥道中龙祠小留,宋代,陆游,

江边龙庙何年作,白浪花中插朱阁。朝暾渐上宿雾收,春气已动晨霜薄。

我来倚栏一怅然,芦花满空如柳绵。安得身为双白鹭,飞上滩头却飞去。

86

送胡季永赴漕试

送胡季永赴漕试,宋代,杨万里,

兔目著花官样黄,冰轮飘子秋风香。谁骑瘦马踏词场,澹翁庭阶玉雪郎。

天于贤佞真不省,不应阿翁有阿永。景升儿子漫谷量,未识一丁惟啖饼。

阿永胸中几许书,石渠奄有仍更馀。毛锥半点不籧篨,羽镞一脱无犀渠。

当家衣钵更谁付,锁厅小借梯云路。澹翁严冷纵不嬉,归来膝上安文度。

69

和韩布殿丞三首 其一 泛湖中

和韩布殿丞三首 其一 泛湖中,宋代,范仲淹,

平湖万顷碧,谢客一开颜。待得临清夜,徘徊载月还。

81

玉堂春·後园春早

作者:晏殊(宋代)

玉堂春·後园春早,宋代,晏殊,

后园春早。残雪尚濛烟草。数树寒梅,欲绽香英。小妹无端、折尽钗头朵,满把金尊细细倾。
忆得往年同伴,沈吟无限情。恼乱东风、莫便吹零落,惜取芳菲眼下明。

24

景福殿绯桃

作者:胡宿(宋代)

景福殿绯桃,宋代,胡宿,

偷约蓬山客,閒寻芳树蹊。晨葩鲜欲语,春色醉成迷。

艳夺朝霞段,香传冰麝脐。飘然凡境外,初有乳莺啼。

60

九日山阳驿作

作者:胡宿(宋代)

九日山阳驿作,宋代,胡宿,

飘泊年来憩下亭,雀罗秋静掩苔扃。拂窗红叶欺閒卧,倚槛黄花笑独醒。

盛忆林泉羞白石,欲持香火访丹经。华阳小隐平生愿,可分区区事挈瓶。

46

冒寒行风雨有感

作者:高登(宋代)

冒寒行风雨有感,宋代,高登,

号风撼枯卉,冻雨凝路尘。

乾坤秘日月,八荒同一云。

遥知沙漠寒,黯淡愁杀人。

天涯望不极,流涕满衣巾。

84

送郑邛叔圭之博罗尉四首 其四

作者:王迈(宋代)

送郑邛叔圭之博罗尉四首 其四,宋代,王迈,

是邑经兵火,今才补少痕。要教民击壤,毋遣吏椎门。

文惠残碑在,坡仙醉墨存。公馀勤物色,幽兴入琴樽。

45

怀天骘

怀天骘,宋代,郭祥正,

筑室君先隐,穷途我正难。流莺春谷暖,别鹤玉琴寒。

泉响经时听,云光抵暮看。异方空泪眼,何日共幽欢。

15

夜雨感怀二首 其一

夜雨感怀二首 其一,宋代,郭祥正,

夜雨霪难霁,沟塍复乱蛙。轻寒侵病骨,馀响答空阶。

杜子嗟沾湿,庄生失渚涯。通宵不成寐,归思泻长淮。

73

赠张受益检校

作者:陈深(宋代)

赠张受益检校,宋代,陈深,

山水经行遍,萧闲吏隐情。

剑寒光不泯,鹤老骨逾清。

倾盖逢知已,论诗盍镶卿。

从来说张祐,不是浪传名。

26

宰馀姚道咏上虞山水二首 其二

宰馀姚道咏上虞山水二首 其二,宋代,赵子潚,

山自南来崇地位,水从东去泳江流。徘徊四顾情何限,直欲于中构小楼。

76

减字木兰花·一杯易足

作者:韩淲(宋代)

减字木兰花·一杯易足,宋代,韩淲,

一杯易足。自断此生犹杜曲。词客哀时,不敢愁来赋别离。孤城麦秀。常愧葛洪丹未就。诗罢长吟。衰晚迟回违寸心。

99

次韵潘舍人画轴 其三

作者:韩淲(宋代)

次韵潘舍人画轴 其三,宋代,韩淲,

突兀是茅屋,摇兀是土桥。看山看水去,忘饥付木瓢。

34

英溪

英溪,明代,邹忠倚,

野老生涯足自宽,坐来秋草日凋残。雨中落果童先觉,灯下鸣螀妇起叹。

涧水恰供粳稻熟,松风偏与缚茅寒。蘧庐信宿犹余事,得句频来石上刊。

17

承邓贲斋以诗报到普惠寺走笔依韵迓之

承邓贲斋以诗报到普惠寺走笔依韵迓之,明代,湛若水,

歌声传到拜君嘉,乱坠天花与地花。两载相思幽蓟北,犹疑是梦在天涯。

47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