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吏案发人狂,重入承明马齿长。书画不贤仓庾氏,便于赁舍植秋芳。
米芾(1051-1107),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祖籍太原,迁居襄阳。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号米颠。书画自成一家。能画枯木竹石,时出新意,又能画山水,创为水墨云山墨戏,烟云掩映,平淡天真。善诗,工书法,精鉴别。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宋四家之一。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
题刘幼云先生潜庐读书图,清代,陈曾寿,
我皇即位初,辅导资贤王。进贤宰相事,首举讲官良。
妙选十二辈,刘侯何卬卬。燕坐抱冰翁,独许侯文章。
深心纪纲地,讽议回肝肠。称叹不去口,手抚霜髯长。
哀哉元祐政,朝露事不常。阴壬遂渐进,群儿揽天纲。
张公起抗争,呕血去堂堂。啁啾见孤凤,百忧瘏一吭。
处人骨肉间,苦口非激扬。至诚无不动,乍起旋迷盲。
我时数周旋,相对忧旁皇。但言臣力竭,无药回膏肓。
天地猝翻覆,流言破斧斨。掩袂出国门,无状徒自伤。
终始义不负,此志日月光。幽幽东海庐,读书穴匡床。
龙潜自成德,天意方微茫。披图感往事,北望涕浪浪。
梦萱堂为孙进士子良题 其一,明代,王称,
堂前种嘉草,端以志亲忧。我忧何能忘,爱日迟此留。
如何一朝变,庭树惊高秋。悲风委残绿,薄暮寒飕飗。
缅怀堂上人,欲展情无由。惨惨隔下泉,冥冥闭荒丘。
惟应中夜魂,庶以慰永愁。
将赴揭阳诗会次丘逢甲韵二首 其一,近现代,刘雄,
平生初拟岭南行,梦里先闻海浪声。邹鲁流风存远峤,主宾高会此名城。
珠玑盈斗惭文笔,衰病擎杯怕酒兵。想得炎方云日暖,恨无田地寄躬耕。
寿晓湘李大司寇八十一一百韵,明代,释今无,
稽古流星园,光曜至人起。紫气函谷浮,五千论乃嚭。
浑灏仰淳风,轩黄圣化美。夔龙际陶唐,熙载宅百揆。
道大王章正,文武通经纬。秋官定邦典,饮羊停沈氏。
宝水耸龙门,玉节弼纲纪。择仁古爽鸠,异绩照青史。
四百灵气钟,千波竞清泚。介寿冈陵峻,纯禧台象炜。
外珥汉庭貂,内秘金仙理。神凝物不疵,性彻道如矢。
玉既挺蓝田,珠复润隋水。畴昔登俊选,沉静称素履。
经学实渊溥,燕翔赋曾梓。螭头立豸冠,霜落封事纸。
謇謇喉舌官,大僚亦遭拟。三辅借汲黯,鞭强如策豕。
合柱匿野王,束薪炙颜斐。别造玉麟符,铜兽安足似。
瞿昙有遗宫,瓴甓方阙里。玄默迈百王,恭敬及虎兕。
肥硗委荒草,一疏归僧寺。判磨有后人,流辉无近祉。
肃肃伯囧任,盈盈耀绿珥。和鸾驾时龙,精灼陈大议。
综辖南北谯,明镜无瑕滓。宽明不纵察,岂独欧阳仕。
盗贼西北来,烽烟绕城埤。力拒智何勇,潜攻寇更迤。
㼾砖日飞㩧,羽檄分迤逦。战垒阵云深,雕戈杀气否。
清啸有馀閒,笳声发清徵。不用五浮桥,神臂足可恃。
涡口会占风,顺昌见刘锜。陈汤计乌孙,五日解围矣。
万灵活全城,功德布遐迩。复坐醒心亭,酿泉酌清沚。
风回明月溪,嗒然足隐几。守固道乃通,精专达神鬼。
轩冕悟倘来,临事自有以。汉桓党论繁,大狱雠良士。
滂不祭皋陶,直亮见心肺。大贤实忧国,满车驱薏苡。
平署赖陈蕃,秉笔竟如此。致远不书黄,赵鼎忤严旨。
言切见批鳞,策免解金紫。嗟哉千古同,事难道足比。
浮云澹河汉,春花欺卷苢。扶策归故庐,江皋步兰芷。
耳热薄击缶,身閒气不痞。门径敞罗浮,枕席喧海市。
言寻葛令踪,古坛见仙趾。宝炉烧马牙,草庵生凤尾。
红树鸣夏蝉,碧池跃金鲤。辋川乐未阑,神州见颓圮。
瞻彼玉京云,心抽无停晷。衣白不出衡,灵武竟蒙耻。
浊水泻黄河,汀渚溷漫瀰。厓门海气深,洪波沉二玺。
早为当局忧,声吞徒悱悱。失手碎金瓯,禾黍日成秕。
卖卜无好桥,采薇今焉是。噩梦静来醒,常论自可鄙。
九五蝉翼轻,轩师广成子。东南擅竹箭,玙璠满江汜。
弓旌德泽初,文海走新使。赵孟固不来,刘因疾未已。
古有不召臣,斯人今姓李。不强见至德,悠悠恣步履。
社树月频圆,钓舫逢岸舣。丹井铁桥东,青松白云里。
园种安期瓜,秋深蔓藟藟。一食肺腑清,须髯黑如秠。
清言会有得,顿折登山齿。春畴啭流莺,壶浆助耘耔。
手植十围松,朝夕供凭倚。白首文潞公,法交华严喜。
不入香山会,但乘篁溪樏。诗思急涌泉,陆离似抽芑。
烧香话君臣,一喝洞骨髓。小义不足陈,经术皆奴婢。
餐莲千劫留,人间岁月驶。明霞彻六窗,笑竖天龙指。
一室乐有馀,棋枰见披靡。今春一揖翁,语笑从此始。
活火煮山茶,旧事填两耳。招我荔枝期,添钵不能俟。
寄我自警诗,望之如浮蚁。小字过蝇头,恰如春韡韡。
星辉南极壮,典型实丰伟。梦叶熊罴人,一岁超于彼。
称觞集槐堂,宰割俱停止。仁爱至今存,学解捐鄙俚。
圣教岂二衢,俗子轻訾毁。声教簉八儒,遵勖继芳轨。
考祥此其时,如春聚百卉。淮水吕虔刀,千阶创一戺。
我睇宝安云,满天散霞绮。亦效开笼翁,祝声声讄讄。
宿瓦寺沟,清代,王梦庚,
冬山忽如睡,岩壑谢春菲。雨雪倦行役,羸马惨不肥。
连朝历巑岏,早旭迷夕晖。山水非不佳,所苦筋力微。
村舍倚山麓,镫透白板扉。心急路转迂,暝踏行人稀。
鸡犬已高卧,羊牛久来归。终南有茅屋,惓念素心违。
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正月,唐代,李贺,
上楼迎春新春归,暗黄著柳宫漏迟。薄薄淡霭弄野姿,
寒绿幽泥生短丝。锦床晓卧玉肌冷,露脸未开对朝暝。
官街柳带不堪折,早晚菖蒲胜绾结。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