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开江归依山结茅以居偶成长句

酒腐於爵肉腐俎,担石之储我何有。

陆居无屋江无船。谁人乞与买山钱。

大梁千里森寒玉,琼茅桂栋营山麓。

云涵雨沐谢天公,苦为贫人养黄犊。

秋衣更续溪芙蓉,蝉腹龟肠欲御风。

戏遣冰怀搜老语,食无烟火更玲珑。

铜臭钱鸣总无恶,更换清贫终不诺。

浊不能堪饥可忍,木强须撩天一哂。

10

诗文译文

酒腐于爵,肉腐于俎,我担负着石头的负重又有何所获?

陆地上没有房屋,江水中没有船只。我向谁乞求能买山的钱?

大梁上千里长的森寒玉,山麓上用琼茅和桂木建造的房屋。

云彩聚集,雨水洗净,感谢上天的恩赐。

为了养活黄犊,我辛苦地过着贫穷的生活。

秋天的衣裳继续缝制,溪边的芙蓉花正盛开。

蝉的肚子里充满了龟肠,欲飞翔如同御风。

嬉戏中抛却内心的冰冷,寻找老人的智慧言语。

吃饭时没有烟火的熏烤,生活更加纯净。

铜钱的声音总是那么清脆,但我不会因此改变清贫的生活。

浊气无法忍受饥饿,必须挺身而出,让世人一笑。

诗文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冯时行清贫而自足的生活状态。他以自嘲的语气表达了自己的境遇,将酒腐于爵、肉腐于俎的形象与自己扛着石头却一无所得相对照。诗中提到的陆地无房、江水无船,以及乞求买山的钱,都表现了作者生活贫困的现实。然而,他用大梁上的寒玉和山麓上的琼茅桂栋来形容自己的住所,表达了他对贫困生活的坚守和自傲。

诗中的云彩聚集、雨水洗净,以及感谢上天的恩赐,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他以贫穷的代价来养活黄犊,表现了他对家庭和责任的承担。同时,他也表达了对秋天衣裳、溪边芙蓉等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对自由飞翔的向往。

诗的后半部分,描述了作者在嬉戏中摆脱生活的冰冷,寻求老人的智慧和人生的乐趣。他强调没有烟火的清净生活,以及铜钱清脆的声音,暗示了他对纯朴、清贫生活的坚守和赞美。

最后两句“浊气无法忍受饥饿,必须挺身而出,让世人一笑”,表达了作者不愿忍受贫困和饥饿的决心,他以幽默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艰辛,以自己的行动和言辞引发他人的笑声。

这首诗词通过描述自己清贫而自足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贫困境况的坚守和自傲酒腐于爵,肉腐于俎,我担负着石头的负重又有何所获?陆地上没有房屋,江水中没有船只。我向谁乞求能买山的钱?大梁上千里长的森寒玉,山麓上用琼茅和桂木建造的房屋。云彩聚集,雨水洗净,感谢上天的恩赐。为了养活黄犊,我辛苦地过着贫穷的生活。秋天的衣裳继续缝制,溪边的芙蓉花正盛开。蝉的肚子里充满了龟肠,欲飞翔如同御风。嬉戏中抛却内心的冰冷,寻找老人的智慧言语。吃饭时没有烟火的熏烤,生活更加纯净。铜钱的声音总是那么清脆,但我不会因此改变清贫的生活。浊气无法忍受饥饿,必须挺身而出,让世人一笑。

这首诗以冯时行的自嘲之辞,描述了他清贫而自足的生活状态。他将酒腐于爵、肉腐于俎与自己担负石头的辛劳相对照,表达了对所付出努力却无所获的无奈。诗中陆地无房、江水无船,乞求买山的钱,都展现了作者的贫困现状。然而,他用大梁上的寒玉和山麓上的琼茅桂木房屋来描述自己的住所,表达了对贫贱生活的坚守和自傲。

诗中的云彩聚集、雨水洗净,以及感谢上天的赐予,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他为了养活黄犊而辛苦生活,展现了对家庭和责任的承担。同时,他追求秋天衣裳、溪边芙蓉等美好事物,表达了对自由飞翔的向往。

诗的后半部分描绘了作者在嬉戏中抛却生活的冰冷,寻求老人智慧和人生乐趣。他强调没有烟火的清净生活,以及铜钱清脆的声音,暗示了对纯朴、贫寒生活的坚守和赞美。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不愿忍受贫困和饥饿的决心,以幽默态度面对生活的艰辛,通过行动和言辞引发他人的笑声。

这首诗通过描绘清贫而自足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贫困境况的坚守和自傲,以及对美好事物和智慧的追求。

冯时行

冯时行(1100—1163)宋代状元。字当可,号缙云,祖籍浙江诸暨(诸暨紫岩乡祝家坞人),出生地见下籍贯考略。宋徽宗宣和六年恩科状元,历官奉节尉、江原县丞、左朝奉议郎等,后因力主抗金被贬,于重庆结庐授课,坐废十七年后方重新起用,官至成都府路提刑,逝世于四川雅安。著有《缙云文集》43卷,《易伦》2卷。

其他诗经

闻笛

作者:吴宣(明代)

闻笛,明代,吴宣,

丝丝杨柳绊行舠,尽数鱼龙弄晚涛。南畔一声何物笛,紫薇垣外客星高。

98

题雅雨师借书图

作者:李葂(清代)

题雅雨师借书图,清代,李葂,

旋假旋归未得闲,十行俱下片时间。百城深入便便腹,直抵荆州借不还。

70

念奴娇 祀灶

念奴娇 祀灶,清代,王贞仪,

行厨烟散,刚入夜、炊馀寒彻。爆竹邻家初竞响,正是交年节。

床脚烧灯,灰堆击帚,五祀辰方接。底需祈报,但教香水无缺。

不学致富阴家,刲羊供酒,叩祷纷烦热。饼豆一年惭一饯,言事凭君朝阙。

再拜尊前,非缘求媚,文字嗟薪积。封尘莫笑,爨火每自清洁。

94

隐客旧居

作者:胡宿(宋代)

隐客旧居,宋代,胡宿,

鹄版飞书到此山,海簪重拾更弹冠。畹中纫佩荒兰叶,石上移文蠹藓瘢。

蕙帐烟空胎化老,柏庭风起麝香寒。至今门外潺湲水,疑是幽人赋考槃。

51

送顾文海司马

送顾文海司马,清代,刘宗洙,

小试山城拂袖归,甘棠一树带朝晖。风流刺史留清泽,俊逸参军换野衣。

五柳阴浓凭寄傲,七弦韵好可忘机。江干正击苍生望,肯把勋猷老钓矶。

62

古乐府 鸡鸣

作者:张载(魏晋)

古乐府 鸡鸣,魏晋,张载,

鸡鸣嘐嘐兮台怀忧,兄弟表里兮台心求。黄金门,白玉堂。

置酒恺乐,荣华有光。桃伤李僵,尔如或忘。

68

送上官伟长

作者:严羽(宋代)

送上官伟长,宋代,严羽,

岁晚长愁绪,嗟君更远行。兵戈今日泪,江海故人情。

此别几时见,寒猿一夜鸣。致君相许在,回首壮心惊。

27

溧水道中回寄子肃玉汝并属李晦庵八首 其一

作者:赵蕃(宋代)

溧水道中回寄子肃玉汝并属李晦庵八首 其一,宋代,赵蕃,

出门复入门,去来何悠悠。故人别有见,见乃不重留。

居人宁念此,行者可胜不。

33

午憩龙山上方

作者:朱松(宋代)

午憩龙山上方,宋代,朱松,

税鞅云扉屧响廊,困眠拾得小窗凉。逢人莫说梦魂好,厌见客尘吹上方。

25

闻陈伯育结綵舟行乐游湖戏寄三首 其二

闻陈伯育结綵舟行乐游湖戏寄三首 其二,宋代,郭祥正,

东陈风义旧传闻,雕鹗鸾凰果逸群。青竹题诗才倚马,画船槌鼓气凌云。

赏心自向明时得,乐事应容下客分。敌饮会须翻玉海,背河决胜看齐军。

2

阮师旦希圣彻垣开轩而东湖仙亭射的诸山如在掌上予为之名曰新轩盖取景物变态新新无穷之义赋十绝句 其九

阮师旦希圣彻垣开轩而东湖仙亭射的诸山如在掌上予为之名曰新轩盖取景物变态新新无穷之义赋十绝句 其九,宋代,郭祥正,

谁知城郭有山林,选胜营居遣壮心。一片远烟添暮色,数声归鸟变春音。

98

恭挽钦慈皇后二首 其二

恭挽钦慈皇后二首 其二,宋代,毕仲游,

缅怀章懿事,圣孝代相传。比上钦慈册,还同明道年。

玉衣晨不整,帐殿日相连。闻说词多感,哀容可动天。

100

除夕前一日溪岸晚步 其三

作者:韩淲(宋代)

除夕前一日溪岸晚步 其三,宋代,韩淲,

小醉归来处,陶然度夕阳。一溪波汎汎,半岭树苍苍。

岁晚身何用,春新意欲狂。只宜同判断,柳外百花光。

50

次公和韵再赋答之

作者:韩淲(宋代)

次公和韵再赋答之,宋代,韩淲,

雨烟埋却面前山,怅望高吟祇自看。既以酒壶相煖热,更因墨帖破荒寒。

谁家篱落梅千点,到处园林竹数竿。不是故人心事在,也随尘虑失幽欢。

67

贻溪怀古十篇 其二 览照亭

作者:俞充(宋代)

贻溪怀古十篇 其二 览照亭,宋代,俞充,

杖藜高山头,历览众景会。泰摹屹若屏,黄河泻如带。

幽怀逐冥鸿,万事寄天籁。不见玉京春,荒烟起萧艾。

91

颂古十七首 其六

颂古十七首 其六,宋代,释师观,

张打油,李打油,不打浑身只打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37

哭郭仲微三首 其一

作者:宋祁(宋代)

哭郭仲微三首 其一,宋代,宋祁,

仓卒闻婴疾,何辜遂没身。哭筵同产子,霜寝未亡人。

冢有邢山旧,天为京兆邻。想君赍志恨,不使白杨春。

59

旅寓岑寂中园丁送花四品因赋五绝 其二

旅寓岑寂中园丁送花四品因赋五绝 其二,宋代,杨公远,

玉蕊花开触处芳,瓷瓶安顿细平章。怕渠不肯梅花弟,能趁春风七里香。

38

穹窿葬事回邑有感

作者:程俱(宋代)

穹窿葬事回邑有感,宋代,程俱,

生别万里馀,会面终有期。死别不转眸,一朝千古非。

白日光在天,玄阴閟泉扉。盈盈闺中秀,土化成枯骴。

冠笄共甘苦,谓见素发垂。那知死生变,不待桑荫移。

室有病时菌,箧有嫁时衣。了了眼中事,闲妆静容仪。

垂杨手曾折,为我当春稀。迅流无回波,落英无还枝。

空房阒无迹,新坟草离离。伤心北门道,同来不同归。

5

烛影摇红 新齐肃政李元让座闲,任氏妇?

作者:姚燧(元代)

烛影摇红 新齐肃政李元让座闲,任氏妇?,元代,姚燧,

赋二首录呈太初宣相时中天宝三郎,爱环睡起红妆懒。背渠素手洗朱铅,吹裂宁王管。羯鼓嵬坡尘散。记红冰、淫淫泪断。际天长,怅蜀栈青螺,锦江难浣。千古惊魂,泛兰转蕙光风暖。嫣然一笑尚倾城,桃李空繁满。银烛春宵苦短。愿青轩、流光缓缓。借诸任袖,回施新斋,捧□□□。

88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