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侯过我解新鞿,潦倒犹能似旧时。
西吧初除折腰尉,南陔常咏采兰诗。
姓名已入飞龙榜,书信新传喜鹊知。
何日家庭供一笑,绿衣便是者莱衣。
邓侯过我解新鞿,
潦倒犹能似旧时。
西吧初除折腰尉,
南陔常咏采兰诗。
姓名已入飞龙榜,
书信新传喜鹊知。
何日家庭供一笑,
绿衣便是者莱衣。
这首诗描述了黄庭坚送别邓慎思归长沙觐省的情景。诗人在送别之际,回忆起邓慎思过去的种种事迹,感慨万分。邓慎思在过去曾是儒将,如今虽然身份地位有所降低,但他仍能保持昔日的风采。他曾担任西吧的折腰尉,现在刚刚解除了这个职务。他在南陔常常作诗歌颂采兰之美。邓慎思的名字已经被记录在飞龙榜上,他的消息通过书信传递给了黄庭坚,这让黄庭坚非常高兴。诗人希望能够有一天和邓慎思一起欢笑,那时候,邓慎思将会身穿绿衣,这是一种象征着他荣耀的服饰。
:
这首诗描述了黄庭坚送别邓慎思归长沙觐省的情景。诗人在送别之际,回忆起邓慎思过去的种种事迹,感慨万分。邓慎思在过去曾是儒将,如今虽然身份地位有所降低,但他仍能保持昔日的风采。他曾担任西吧的折腰尉,现在刚刚解除了这个职务。他在南陔常常作诗歌颂采兰之美。邓慎思的名字已经被记录在飞龙榜上,他的消息通过书信传递给了黄庭坚,这让黄庭坚非常高兴。诗人希望能够有一天和邓慎思一起欢笑,那时候,邓慎思将会身穿绿衣,这是一种象征着他荣耀的服饰。
:
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邓慎思的敬佩和祝福之情。诗中的邓慎思是个值得敬佩的人物,尽管他的地位有所变动,但他仍能保持旧时的风采。诗人通过描述邓慎思的过去和现在,展现了他对友人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品质的赞赏。诗中的飞龙榜和喜鹊传书,象征着邓慎思的成就得到了官方的认可,也传达了他的好消息给诗人。最后两句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期盼,希望有一天能够在家中欢笑,这也表达了诗人对友情和家庭的珍视。
整体而言,这首诗词既表达了对友人的赞美和祝福,也融入了对家庭的思念和希望,展现了作者对情感和人情的关怀。通过平实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诗人成功地传达了情感和意境,使读者在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对友情、家庭的思考。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庭中有胡桃树一株方夏为细虫食叶濯濯可念既而有萌至秋反成新绿他树憔悴此独蓊然因题三绝句 其三,明代,黄淳耀,
一番摇落一番愁,转眼须遭两度秋。不见南山霜雪干,火雷烧后似青虬。
和陶贫士七首,并引 其五,宋代,苏轼,
芙蓉杂金菊,枝叶长阑干。遥怜退朝人,糕酒出大官。
岂知江海上,落英亦可餐。典衣作重阳,徂岁惨将寒。
无衣粟我肤,无酒嚬我颜。贫居真可叹,二事长相关。
生槐,宋代,刘敞,
苒苒庭下槐,苍苍山中桧。臭味久矣殊,荣枯莫相待。
胡为寓形生,曾不异风概。擢干初无根,交阴忽成籁。
死生诣胶漆,幼壮姿姿态。本同非不佳,末异终恐害。
吾意造化巧,淫乐为狡狯。玩此三公才,比之女萝辈。
不然世俗薄,苟合耻刚介。妄彼特立姿,乐附柔弱类。
谁能极物理,且以嘲大块。陶冶如吾言,庸庸亦何怪。
和毅夫倒用无字韵春诗四首 其四,宋代,陆佃,
公钱虽少俸钱馀,明日如今作会无。况有鳖裙胜脍鲤,岂无鹅掌代蒸凫。
庆归子舍芝三秀,官入卿曹棘九株。闻说丽人推不去,爱才何止十年奴。
客舍写怀呈王八丈侍郎五首 其三,宋代,程俱,
束发营五斗,飘然落江湖。当时尚痴绝,秣骥初问途。
去国十五年,俯仰同朝晡。心随泽中雉,官作竿上鱼。
及兹才一迁,名实初未殊。且当百里地,磨研城旦书。
韩烈妇,明代,卢龙云,
天地有正气,浩然不可折。人生天地间,赖此完其节。
彼美兰房质,秉心何壮烈。结发事夫君,百岁愿同穴。
中道忽乖离,黄鹄伤孤飞。未明偕老志,何以守空帷。
作嫔儒家日,操行有前规。真金试烈火,就义死如归。
解化类仙举,气节凌区宇。生死安足云,身后名千古。
世岂乏男儿,草木同衰腐。徒自愧须眉,贞魄宁为伍。
义门郑仲舒先生得请归浦江余于先生同里且亲故赋是诗情见乎辞矣,明代,张孟兼,
郑公去年离北平,束书抱病来南京。城隅解后喜且惊,开颜握手言再生。
自从南北屦构兵,日夜怅望乡关情。几回寄书雁南征,中心摇摇若悬旌。
苦遭丧乱百病婴,客边囊橐一旦倾。此来四顾徒茕茕,岂料吾子与合并。
我时闻之涕泗横,况公素有文章名。居官胜国职最清,经筵□擢转庠黉。
及当玉署已宦成,又为奉常典粢盛。人生际此自足荣,但恨白发已数茎。
怀哉屈子全忠贞,谊与日月同光晶。愿言夕餐秋菊英,佩明月珰纫茝蘅。
悬河之论春雷轰,使旁睹者颜发赪。索居半载留帝城,坐听夜雨哦寒檠。
眼前倏忽时变更,春风一见衰草萌。公家孝义好弟兄,遣儿千里来远迎。
乃今得请荷圣明,身若插羽乘风轻。过门云别明遂行,开船要趁蒸雨晴。
夜久不寐视长庚,长庚欲落钟鼓鸣。庭树喔喔闻鸡声,蒯缑起舞冠绝缨。
公归我愁丝乱萦,亦有梦寐怀先茔。如过吾父款柴荆,为言恨不同趋程,终当早晚乞归耕。
春日同何孟门吴山带黄葵村潘亦庶集吴琬若新楼分赋,明代,岑徵,
淹留浑不惜,门馆谢家幽。傍柳纡三径,当城出小楼。
引杯歌楚些,留客看吴钩。况有羊何辈,春风共唱酬。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