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贾恒明府兼寄温张二司户

越客新安别,秦人旧国情。舟乘晚风便,月带上潮平。

花路西施石,云峰句践城。明州报两掾,相忆二毛生。

10

诗文译文

送贾恒明府兼寄温张二司户

离别新安的越客,特别怀念在秦国的往事。

乘坐晚风之舟,带着月色前往潮平。

花路上犹如西施的石头,云雾笼罩着句践城。

明州传达给两位掾吏,让他们记得我和二毛的友情。

诗文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綦毋潜写给朋友的送别作品。诗人用写景手法,表达了对旧地的怀念和对朋友的想念之情。

诗的开头,描绘了离开新安的越国客人,心中思念的还是自己在秦国度过的往事。离别的情感萦绕在诗人的心中,令人感到别样的敏感和伤感。

接着,诗人运用晚风和明亮的月光描绘了离别的舟行,意味着将要离开的辛酸。月色的温柔和晚风的轻柔,恰如其分地衬托出离别的情感。

之后,诗人以“花路西施石,云峰句践城”的形象,展现了自己眼前的美景。西施是美人的代表,暗示着这片土地上的美丽景色,而云峰和句践城则象征着远离的家乡。这样的描写,既展示了新地的美丽,又勾起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对明州两位掾吏的问候,并寄托了对朋友二毛的思念之情。他们的相识与情谊是诗人离别时最为怀念的,这也是整首诗表达的最深的情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寄托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的思念和对离别友人的别离之情。通过细腻的描绘和自然的意象,将离别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在柔情的诗境中感受到一种深情的韵味。

綦毋潜

綦毋潜(692-749),字孝通,虔州(今江西南康)人,唐代著名诗人。开元十四年(726年)进士及第,授宜寿(今陕西周至)尉,迁左拾遗,终官著作郎,安史之乱后归隐,游江淮一代,后不知所终。綦毋潜才名盛于当时,与许多著名诗人如:李颀、王维、张九龄、储光羲、孟浩然、卢象、高适、韦应物过从甚密,其诗清丽典雅,恬淡适然,后人认为他诗风接近王维。《全唐诗》收录其诗1卷,共26首,内容多为记述与士大夫寻幽访隐的情趣,代表作《春泛若耶溪》选入《唐诗三百首》。

其他诗经

上巳宴集懋社十二首 其四

上巳宴集懋社十二首 其四,清代,瞿士雅,

酒满金船花满枝,年年高会趁花时。

莺啼燕语芳菲节,春水晴山祓禊词。

碧草似烟池似镜,青梅如豆柳如丝。

闲徵雅令穷经史,百罚深杯亦不辞。

59

送杨训导擢曹州掌教二首 其一

送杨训导擢曹州掌教二首 其一,明代,唐顺之,

传魁之世久知名,君作师儒更有声。巳道江东桃李遍,春风还被鲁诸生。

10

【双调】沉醉东风 归田

【双调】沉醉东风 归田,元代,汪元亨,

快结果钱山邓通,易消磨金谷石崇。想世间百岁人,似石上三生梦。转头来

谁是英雄?翠盖朱扫地空,何处也前遮后拥。

远城市人稠物穰,近村居水色山光。熏陶成野叟情,铲削去时官样,演习会

牧歌樵唱。老瓦盆边醉几场,不撞入天罗地网。

纱帽短妆些样子,布袍宽尽着材儿。收拾起驾驭心,埋没下经纶志,灼然见

昔非今是。闲共渔樵讲论时,说富贵秋风过耳。

旋葺理桑榆暮景,且安排诗酒新盟。爱烟云接四邻,喜松菊存三轻,对芝山

依旧青青。妻子团圆过一程,再不去离乡背井。

居山林清幽淡雅,远城市富贵奢华。酒杯倾鲸量宽,诗卷束牛腰大,灞陵桥

探问梅花。村路骑驴慢慢踏,稳便似高车驷马。

籴阵稻新舂细米,采生蔬熟做酸齑。凤栖杀凰莫飞,龙卧死虎休起,不为官

那场伶俐。槿树花攒绣短篱,到胜似门排画戟。

口消熔龙肝凤髓,眼开除螓首蛾眉。转羊肠世路难,扌绝葱叶时光脆,筑板

墙物理轮回。厌断红尘指袖归,饱玩些青山绿水。

怕缠手焚了素书,懒钻头拽倒茅庐。骑虎时捋虎须,画蛇处添蛇足,一任教

那般要誉。拣个溪山好处居,与几树梅花做主。

擗掉起疏狂性格,支撑住老朽形骸。便囊中金不存,愿门外山仍在,收拾下

竹杖芒鞋。掉背摇头归去来,刚跳出愁山闷海。

任平地波翻浪滚,恣中愿鹿走蛇吞。够升合白酒醇,迭斤两黄鸡嫩,甘分住

水郭山村。千古兴亡费讨论,总一段渔樵话本。

乞骸骨潜归故山,弃功名懒上长安。经数场大会垓,断几状乔公案,葬送的

皓首苍颜。傀儡棚中千百番,总瞒过愚眉肉眼。

已绝念风亭月馆,且潜身雾嶂云峦。数一春月到三,算百岁人过半,经几场

离合悲欢。也学逢萌挂一冠,看指日功成行满。

志不愿官高禄显,心只图子肖妻贤。胸中藏班马才,舌上掉苏张辩,总不如

问舍求田。家住青山古渡边,平隔断红尘路远。

妻从俭荆钗布袄,子甘贫陋巷箪瓢。论功名云叶飞,看富贵灯花爆,笑时人

管中窥豹。尘事纷纷逐猬毛,眼过去朱围翠绕。

二十载江湖落魄,三千程途路奔波。虎狼从辨是非,风波海分人我,到如今

做哑妆矬。着意来寻安乐窝,摆脱了名缰利锁。

达时务呼为俊杰,弃功名凯是痴呆。脚不登王粲楼,手莫弹冯铗,赋归来

竹篱茅舍。今古陶潜是一绝,为五斗腰肢倦折。

处妻子贫寒共守,结朋友义气相投。晚须开北海樽,晓莫听东华漏。老先生

这回参透。染得新霜两鬓秋,挽不住乌飞兔走。

知己酒千钟快饮,会家诗百首常吟。守一座安乐窝,横三尺逍遥枕,卧青青

半亩松阴。雪月风花不系心,打捱过愁潘病沈。

进步去天高地险,退身来浪静风恬。买四蹄车下牛,卖三尺匣中剑,免区区

附势趋炎。尽日看山独卷帘,飞不到红尘半点。

将汉史唐书遍览,把天时人事相参。怕筑成傅说墙,愁扳折朱云槛,急跳出

虎窟龙潭。薄利虚名再莫贪,赢得来亡魂丧胆。

67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 待月台

作者:苏轼(宋代)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 待月台,宋代,苏轼,

月与高人本有期,挂檐低户映蛾眉。

只従昨夜十分满,渐觉冰轮出海迟。

14

出塞四首借用秦少游韵 其二

作者:陆游(宋代)

出塞四首借用秦少游韵 其二,宋代,陆游,

煌煌艺祖业,土宇尽九州。当时王会图,岂数汝黄头。

今兹缚纛下,状若觳觫牛。万里献太社,裨将皆通侯。

33

雨夜排闷二首 其一

作者:陆游(宋代)

雨夜排闷二首 其一,宋代,陆游,

羸病愁灯影,羁怀怯雨声。新秋忽已半,垂老若为情。

金印儿嬉事,青编身后名。何如破窗下,袖手送馀生。

33

咏秋月诗

咏秋月诗,南北朝,虞羲,

影丽高台端,光入长门殿。初生似玉钩,裁满如团扇。

泛滥浮阴来,金波时不见。傥遇赏心者,照之西园宴。

41

晚春

作者:李兼(唐代)

晚春,唐代,李兼,

筠窗幽独静亡邻,坐睡从吾一欠伸。

绿树清圆宜静昼,孤花寂寞照馀春。

时拈柏子烧铜鼎,旋碾茶团瀹玉尘。

在昔刍尧犹足采,独惭无用养闲身。

100

江门谒陈文恭公祠因访文恭服玩遗器各赋一首 其一 石琴

江门谒陈文恭公祠因访文恭服玩遗器各赋一首 其一 石琴,清代,全祖望,

碧玉老人太古心,碧玉老人太古音。老人去我三百载,许我登堂抚石琴。

14

再过凌氏园复用前韵

作者:汪藻(宋代)

再过凌氏园复用前韵,宋代,汪藻,

儿辈病元亮,斗筲羁曼容。何时跨鸿鹄,食藕莲花峰。

小槛再游历,轻寒裘未重。人家当卮黍,不愧千户封。

愿因琴高生,傥见乔与松。从兹毁车马,永绝世味浓。

岁晚复来此,清阴期箨龙。

4

古断肠曲三十首 其二十三

古断肠曲三十首 其二十三,宋代,周端臣,

压髻慵簪双凤钗,伤心羞觑合欢鞋。折花暗卜郎音信,旋系罗裙走下阶。

37

送春

作者:施枢(宋代)

送春,宋代,施枢,

相逢九十日,彼此惜芳期。

折柳停闲骑,嚼花吟好诗。

经年行远别,对景起深思。

日落不知处,四山啼子规。

61

题尽扇骑驴踏雪

作者:陈深(宋代)

题尽扇骑驴踏雪,宋代,陈深,

雪没驴腰白,行行诗与催。

不枯太清绝,那肯犯寒来。

74

安真人肉身

作者:王履(明代)

安真人肉身,明代,王履,

块石中分瞰底深,栾栾遗槁坐岩阴。

如何不是子先辈,风淡月明无处寻。

20

送邓温伯

作者:冯山(宋代)

送邓温伯,宋代,冯山,

长羡横飞霄汉远,多惭窘步路途穷。如何会合青天道,俱是衰迟白发翁。

万里每嗟音信绝,一樽还喜笑言同。遨游莫作经春计,伫看高旌促召东。

35

窗轩

窗轩,宋代,高鹏飞,

一窗开永昼,万象出天成。风力欺杨絮,雷声唤笋萌。

愁多春不愿,病起眼犹明。最喜今朝雨,川原足暮耕。

67

春夏之交风雨弥旬耳目所触即事十绝 其三

作者:汪莘(宋代)

春夏之交风雨弥旬耳目所触即事十绝 其三,宋代,汪莘,

夏雨春风穷管仲,停云荣木老渊明。断红池馆无人到,犹有黄鹂一两声。

78

访隐者

访隐者,宋代,郑思肖,

石窦云封隐者家,一溪流水绕门斜。满山落叶无行路,树上寒猿剥藓花。

65

求志园

求志园,明代,李攀龙,

吴门有奇士,二弟偕好修。鞍马照红颜,往来长者游。

带剑何良绮,垂缨亦绸缪。岂不揽豪贤,我志非所求。

驾言旋北郭,灌园依一丘。白云荡虚壑,馀映翻寒流。

置酒临高台,邈焉怀其俦。鸿鹄既云举,千里常悠悠。

清风动帷幕,皎月光沉浮。读书见古人,鸣琴调逾幽。

无取广川观,昔在汉阴叟。天子御飞轩,龙蠖时乃瘳。

回首望中原,壮心未可收。

5

作者:吴宽(明代)

葵,明代,吴宽,

托身北墙隅,幸免人所践。

苗长已过墙,入土根不浅。

叶间蕊何多,濈濈满圆茧。

此种觉尤佳,观者尽云鲜。

倾心识忠臣,卫足存古典。

作羹谅非菜,名同亦须辩。

62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