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宣慰使鱼十四郎

作者:李涉(唐代)

年才二十众知名,孤鹤仪容彻骨清。

口传天语来人世,却逐祥云上玉京。

91

诗文译文

年仅二十,名声远播,

孤鹤的仪态透出纯净。

传达天上的命令来到人间,

然后飞向祥云上的玉京。

诗文简析

这首诗词描述了一个名叫鱼十四郎的年轻人,他在二十岁时已经声名远播。他的容貌和举止犹如孤鹤,透露出一种纯净和高雅的气质。鱼十四郎被授予了一项重要任务,他传达天上的命令到人间,完成使命后,他将继续飞升到祥云上的玉京。

诗文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富有意象的语言,展示了年轻人鱼十四郎的非凡才华和使命。首先,诗人通过描绘鱼十四郎的年纪轻轻却已广为人知,表达了他的才华出众和卓越的成就。接着,通过使用孤鹤的形象来形容鱼十四郎的仪态,诗人传达了他高雅纯净的品质和气质。这种比喻将他与自然界中的高贵生物相联系,进一步突出了他的非凡之处。

诗中的“口传天语”暗示着鱼十四郎的使命是从天上降临的,他被赋予了传达神仙之命的重要角色。而“祥云上的玉京”则象征着仙境,表明他在完成任务后将飞升到神仙所在之处。

整首诗词通过简练而富有意象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年轻人的形象,描述了他的才华和使命。这首诗词以韵味深厚的方式,表达了对年轻人的赞美和对他未来成功的祝福。

李涉

李涉(约806年前后在世),唐代诗人。字不详,自号清溪子,洛(今河南洛阳)人。早岁客梁园,逢兵乱,避地南方,与弟李渤同隐庐山香炉峰下。后出山作幕僚。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蹭蹬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文宗大和(827-835)中,任国子博士,世称“李博士”。著有《李涉诗》一卷。存词六首。

其他诗经

和王一樵九日书怀诗韵四首 其一

和王一樵九日书怀诗韵四首 其一,清代,刘天谊,

意气殊高百尺楼,如何未遂广寒游。局拳阆苑梯云手,感慨龙山落帽秋。

空抱壮怀篱下过,权将佳节醉中酬。可怜更有伤弓雁,折翅惊号芦荻洲。

49

千秋岁 其二

千秋岁 其二,清代,陈维崧,

沙堤隐隐,直接丹霄近。臣稷契,君尧舜。天留黄阁老,月照头厅印。

还说道,秋期今日悬弧准。

帘外凉飙紧,阶下新桐引。仙酝熟,宫袍俊。地居卿贰上,骨带神仙分。

齐献祝,恒山苍翠堆千寸。

15

品令(二之二)

作者:秦观(宋代)

品令(二之二),宋代,秦观,

掉又惧。天然个品格。于中压一。帘儿下时把鞋儿踢。语低低、笑咭咭。
每每秦楼相见,见了无限怜惜。人前强不欲相沾识。把不定、脸儿赤。

34

【正宫】赛鸿秋北

【正宫】赛鸿秋北,元代,汤舜民,

一会家想多情越教我伤怀抱,记当时向名园游赏同欢乐。端的他语言和容貌

美心聪俏,天生的来知音解吕明宫调。课赋与吟诗,善经史通三教,你看他弹弦

品竹般般妙。

【普天乐南】记当时同欢笑,携手向花间道。赏心时同饮香醪,踏青处共寻

芳草。见游蜂粉蝶都来绕,两点春山蛾眉扫。舞裙低杨仰纤腰,髻云堆金凤斜挑。

把琵琶细拨,檀板轻敲。

【脱布衫带赤小梁州北】琵琶拨擅板轻敲,锦筝捣指法偏高。抚冰弦分轻清

重浊,和新词美音奇巧。你看他体态轻盈舞细腰,端的是丰韵娇娆;遏云声美透

青霄,端的是多奇妙,真个是芙容面海棠娇。

【幺】你看他金莲款步苍苔道,髻云堆金凤斜挑。常言道风流的遇着俊英,

浪子的逢着俏倬。便有那冯魁黄肇,便有那千金买也难消。

【雁过声南】多娇,丹青怎描。更天然花容小巧,风流的不似他容貌。有万

般娇,有万般标。更万般丰韵,千种妖娆。歌声缥缈,画堂试听画梁尘绕,只教

那行云飞过画栏桥。

【醉太平北】一会家被春光相恼,越着我展转的添憔。你看他往来双燕共泥

巢,沙暖处鸳鸯并在池沼。你看那蜂媒蝶使穿花闹,不觉的微微细雨将纱窗哨。

更那堪和风淅淅将竹枝敲,这凄凉何时节是了。

【倾怀序南】连宵雨暗飘,水渐高,一向无消耗。旧约难期,旧情难舍,旧

愁重集。云水迢迢,房栊静悄。水沉烟冷,宝鸭香沮,只教人逢花遇酒兴无聊。

【货郎儿北】这些时相思病有谁人将我医疗,即渐里把身躯瘦了,将我这朱

颜绿鬓看看的尽枯樵。废了经史,弃了霜毫,每日家闷恹恹如痴似醉魂暗消。额

似锥剜,心如刀搅,无语寂寥,遇不着医鬼病灵丹药。

【幺篇】焰腾腾烈火焚烧了袄庙,白茫茫浪淘天水淹了蓝桥,雾蒙蒙桃源洞

阻隔的来路迢遥。贾充宅添人巡捕,崔相府闭的坚牢,最苦是将他那楚馆和这阳

台崩坏倒。

【小桃红南】等闲间韶华老,辜负了春多少,则听的铁马檐间响玎当将人

恼。音书欲寄无青鸟,心肠朝夕伤怀抱,几时能够再整鸾胶。

【伴读书北】这愁烦我命所招,办诚心把苍天告。则愿的马上墙头共一处同

欢乐,有一日夫妻美满身荣耀。常言道青霄有路终须到,才称了心苗。

【笑和尚北】再将楚阳台砌垒的牢,重盖一座袄神庙,砖了桃源道。贾充

宅人青悄,蓝桥下水归漕。选良宵凤鸾交,饮香醪乐,将崔相府洞房春把花

烛照。

【尾声南】天还许福分招,带绾个同心到老,办炷明香每夜烧。

78

水龙吟 越调梨花

水龙吟 越调梨花,宋代,周邦彦,

素肌应怯馀寒,艳阳占立青芜地。樊川照日,灵关遮路,残红敛避。

传火楼台,妒花风雨,长门深闭。亚帘栊半湿,一枝在手,偏勾引、黄昏泪。

别有风前月底。布繁英、满园歌吹。朱铅退尽,潘妃却酒,昭君乍起。

雪浪翻空,粉裳缟夜,不成春意。恨玉容不见,琼英谩好,与何人比。

29

奉和圣制南郊礼毕诗

奉和圣制南郊礼毕诗,唐代,李德裕,

磬管歌大吕,冕裘旅天神。烧萧辟阊阖,祈谷为蒸人。

羽旗洒轻雪,麦陇含阳春。昌运岁今会,王猷从此新。

三臣皆就日,万国望如云。仁寿信非远,群生方在钧。

13

重忆山居六首。巫山石

重忆山居六首。巫山石,唐代,李德裕,

十二峰前月,三声猿夜愁。此中多怪石,日夕漱寒流。
必是归星渚,先求历斗牛。还疑烟雨霁,仿佛是嵩丘。

35

慧光寺 其一

慧光寺 其一,唐代,李山甫,

梦游山寺有馀清,邂逅来游却自惊。珍重秋风知客意,又吹好梦到江亭。

30

清晓捲帘

清晓捲帘,唐代,欧阳玭,

清晓意未惬,捲帘时一吟。槛虚花气密,地暖竹声深。

秀色还朝暮,浮云自古今。石泉惊已跃,会可洗幽心。

16

御制后苑赏花钓鱼奉圣旨次韵

作者:韩琦(宋代)

御制后苑赏花钓鱼奉圣旨次韵,宋代,韩琦,

花簇香亭万朵开,雕舆高自九关来。轻阴阁雨迎天步,寒色留春送寿杯。

仙吹彻云终缥缈,恩鱼逢饵几徘徊。曾参二十年前会,今备台司得再陪。

90

天末

作者:严羽(宋代)

天末,宋代,严羽,

不见石屏老,相逢问客船。长沙闻近别,行在定虚传。

兵革来书断,江湖望眼穿。他时同话此,把臂喜应颠。

41

使辽作十四首 其四

作者:刘跂(宋代)

使辽作十四首 其四,宋代,刘跂,

但逐银牌使,何堪记驿程。路迷如欲尽,山转忽通行。

列仗新罗骑,先驱渤海兵。凿空谁计此,曾未及长缨。

9

上胡主簿愿

上胡主簿愿,宋代,方一夔,

尹公起宣城,谓是金闺彦。失脚簿领丛,斜飞集州县。

南陵枌榆地,妙年试雄剸。还将旧棠阴,来作清溪掾。

近来多政学,误制好东绢。我公有渊源,家学富经传。

四明炯清水,玉映昆山片。以兹抚凋瘵,精神皎如练。

囷仓出毫末,德化速邮传。到官未百日,恻恻庭闱恋。

花外想安车,戏舞斑衣缘。推此寿斯民,童髦剧欢忭。

我亦囿陶钧,有道耻贫贱。洗眼看政成,携上金銮殿。

60

寿曹大博以东宪台治新筑亭馆扁榜寄意 咏归亭

寿曹大博以东宪台治新筑亭馆扁榜寄意 咏归亭,宋代,程公许,

圣道如太极,品汇自生成。二人各言志,点也心和平。

春风发高咏,怀哉沂水滨。千载寄遐思,光景无边春。

一潭鉴寒碧,方寸洞虚明。执卷恍瞻前,舍瑟铿有声。

勿遣柱后文,醨我春风醇。穹舞丽景舒,琴歌南薰清。

谁知此中乐,天理皆流行。

25

夏夜广寿寺偶书 其二

作者:韩驹(宋代)

夏夜广寿寺偶书 其二,宋代,韩驹,

城郭初鸣定夜钟,苾刍过尽法堂空。移床独向西南角,卧看琅珰动晚风。

38

十月菊 其一

作者:潘牥(宋代)

十月菊 其一,宋代,潘牥,

香名不枉入骚坛,最爱霜枝傲岁寒。切莫逢人叹迟暮,何曾委地有彫残。

人如靖节方堪采,世欠灵均少得餐。甚矣吾衰闭门坐,篱边自折一枝看。

39

和林德祖惠山诗一首

作者:程俱(宋代)

和林德祖惠山诗一首,宋代,程俱,

好山如幽士,胜绝不可攀。往者天姥梦,长谣愁谪仙。

兹山出平野,秀特无株连。招提倚云锦,森然见林峦。

幽寻无十里,正处闲忙间。入门心目静,世累若可捐。

灵泉出土脉,汩汩无流难。茶神瀹浮乳,方士沉馀丹。

我生猿鹤姿,颇有山水缘。何时共清赏,杖屦穷崖巅。

19

赠刊生林玉

赠刊生林玉,元代,吾丘衍,

我爱林生刻画劳,能于笔意见纤毫。牙签小字青铜印,顿使山房索价高。

60

漯阳道中

漯阳道中,元代,李溥光,

青山绿水万家邻,一井川原画障新。紫塞风光推独擅,锦城佳丽入横陈。

桑麻附郭公私足,花柳无边富贵春。寄语寻芳行乐客,不须奔走洛阳尘。

60

咏新安许氏石潭

咏新安许氏石潭,明代,祝允明,

沈沈山下潭,粲粲潭中石。结宇子亦贤,喜作石潭客。

将同丘生栖,可有奇章癖。兹标本余契,遐咏亦驰适。

36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